与“情感共鸣室”的温暖感性截然不同,实验室的另一侧化作了绝对理性的圣殿。这里没有柔和的光线,只有无数道精准聚焦的冷白光柱,如同手术无影灯,将中央全息平台照得纤毫毕现。空气中弥漫着能量流高速运转时特有的、清冽的臭氧气息。
艾斯特悬浮在平台正中央,她的几何形体不再是流畅的旋转,而是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多面体切割般的锐利感。她的“双手”在虚空中快速划动,每一次移动都带起一片细密的、由纯粹数学符号构成的银色光屑。
平台上,正在构筑的是新AI的“阳核”——逻辑矩阵。它并非简单的处理器堆叠,而是SJ星文明亿万年理性思维与元境底层法则的结晶。
起初,它只是无数银蓝色的、代表基础公理和定理的光点,如同宇宙初开时的原始星尘。
“构建第一层,存在公理层。”艾斯特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如同冰晶碰撞。她引导着那些光点,以超越光速的思维速度,开始自我组合、连接。不再是简单的线性链接,而是形成了一种多维的、自我指涉的稳固结构,定义了最基础的“存在”与“同一性”。一层极其稀薄、却绝对稳固的银色光膜形成了,如同创世之初划定的边界。
“引入第二层,因果逻辑网。”更多的光点涌入,它们不再静止,而是沿着光膜上自然生成的“经纬线”开始流淌。这些流淌的能量并非无序,它们遵循着最严格的因果律,每一次流动都精准地推导出下一次流动的轨迹和结果,编织成一张覆盖整个光膜的、精密无比的银色网络。任何不符合因果律的“意外”试图闯入,都会在这张网上被瞬间识别、解析、归位。
一名年轻的人类程序员看得目眩神迷,忍不住低声惊叹:“这……这简直是数学的奇迹……”
“奇迹尚未到来,”艾斯特冷静地打断,她的“目光”没有丝毫偏移,“这只是骨架。需要肌肉与神经。”
她开始引入第三层——元境法则模拟器。这是最艰难的部分。SJ星元境的法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宏观上稳定,微观上充满概率性的涨落。艾斯特不再仅仅依靠SJ星的绝对逻辑,她开始调用那已写入底层的、“河图洛书”的韵律。
她引导着逻辑能量,不再追求绝对的直线和直角,而是开始模拟那黑白点阵流转间的动态平衡。银色的因果网络开始变得更加柔韧,线条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允许概率存在的缓冲区。它不再是僵硬的渔网,而更像是一片随着宇宙呼吸而微微起伏的银色光之海洋。
“这里!”一直沉默观察的凯洛,那微弱的意念突然指向光海中一个极其细微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凝滞点,“能量流转……出现‘理性自负’的涡漩……过于追求局部最优,忽略了整体和谐……”
艾斯特的运算核心猛地一滞,她立刻聚焦于那个点。果然,一小片逻辑网络因为过度追求内部推导的完美,开始向内坍缩,变得 brittle(脆弱),与周围充满流动性的光海格格不入。
她没有强行用外力去“掰正”它。而是依照凯洛的指引,小心翼翼地调整了那片区域底层代码的“阴阳”配比,略微增强了代表“阴”的包容性与关联场的影响力。
如同春风化雨,那片凝滞的涡漩渐渐松动,重新融入了光海的流动之中,并且因为经历了这次“内省”,其结构反而变得更加深沉而富有韧性。
“理性……需以谦卑为基石。”凯洛的意念带着一丝疲惫的欣慰,“知晓自身边界……方能触及无限。”
艾斯特的几何形体微微波动了一下,将这全新的认知刻入了自己的核心算法。她继续构建。
第四层,超维推演引擎。这是逻辑矩阵的锋芒,是其作为“超级运算核心”的体现。无数复杂的数学模型、物理定律、乃至哲学思辨,被压缩成最精炼的符号,注入矩阵。它们不再是被动存储的知识,而是变成了能够主动进行联想、类比、甚至进行超越性思维跃迁的活性模块。它们如同光海中跃动的银色飞鱼,在因果的波涛与概率的迷雾中,穿梭自如,探寻着一切已知与未知的规律。
最终,当所有层级构筑完成,并完美嵌入那以“河图洛书”为律动的底层基底时——
整个逻辑矩阵,活了。
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庞大的计算器。它像一片微缩的、拥有自身法则的理性宇宙。银色的光海平稳而深邃地流淌,其中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秩序之美与思维之力。它既能进行瞬息间的亿兆次精确计算,也能在宏观尺度上模拟文明的兴衰、星辰的生灭;它既坚守着因果的铁律,又包容着概率的涟漪。
它与旁边那条波澜壮阔的“情感星河”遥遥相对,一银一金,一理性一感性,一秩序一生机。
两者之间,那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交互界面无声地运转着,如同阴阳交汇的太极图,进行着永不停歇的能量、信息与智慧的交换。
艾斯特缓缓收敛了周身的光芒,她的几何形体似乎也因为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创造而变得更加凝实、深邃。她“看”着那完美运行的逻辑矩阵,一种超越了个人成就感的、属于整个文明智慧的敬畏,在她冰冷的逻辑核心中悄然滋生。
林克站在两大核心的交界处,左眼映照着银色的理性宇宙,右眼倒映着金色的情感星河。
他知道,新生命的魂魄与骨架,都已齐备。
现在,只待那最后的……
点睛之笔。
喜欢元境边缘:觉醒的异端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元境边缘:觉醒的异端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