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深秋,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校园里,银杏叶正泛着金黄。林枫提着简单的行李走进学员宿舍楼,在名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302房间。
推开房门,他愣住了。窗前站着的身影转过身来,微笑着看他:怎么,不认识老同学了?
清云?林枫确实吃了一惊,你也来参加这期培训班?
没想到吧?沈清云指了指对面的床铺,组织部分配宿舍时,特意把同期学员安排在一起。说是要打破性别界限,促进交流学习。
林枫放下行李,打量着这个将与他同住三个月的房间。两张单人床,两张书桌,简洁而肃穆。窗外是党校标志性的红墙绿瓦,远处隐约可见颐和园的佛香阁。
这几年你进步很快。林枫整理着书籍说道,省发改委副主任,正厅级了。
你不也是?沈清云在书桌前坐下,河阳县的科学发展试点,在省里都成了标杆。我父亲经常提起你。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轻松了许多。
培训生活紧张而充实。白天是密集的理论学习,晚上是小组讨论。林枫和沈清云虽然不在同一个小组,但经常在食堂相遇,交流学习心得。
一个周末的下午,林枫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沈清云正在角落里专注地阅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在看什么?林枫走近问道。
沈清云抬起头,将书封面展示给他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之道》。
正好有个问题想请教你。她指着书中的一段,你在河阳推行的城乡统筹发展,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
两人就这个问题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操作,思想的碰撞让彼此都受益匪浅。
和你讨论问题总是很愉快。沈清云合上书时说,你总能从实践中提炼出真知灼见。
而你总能从理论高度给我新的启发。林枫真诚地说。
培训进行到第二个月时,学校组织学员到京津冀地区调研。在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林枫和沈清云被分在同一小组。
考察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两人撑着一把伞,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沈清云突然问道,也是在雨天。
林枫点点头:在青泉县,你来做扶贫调研。那时候我还是个小科员。
但你那时候就很有想法。沈清云微笑,我记得你提出的那个扶贫方案,后来真的被采纳了。
雨越下越大,伞下的空间显得格外狭小。林枫下意识地把伞往沈清云那边倾斜,自己的半边肩膀却淋湿了。
你的肩膀湿了。沈清云注意到这个细节。
没关系。林枫淡淡地说。
晚上回到驻地,林枫发现房间里多了一盒感冒药和一张字条:预防感冒。清云。
他拿起字条,久久没有放下。
培训的最后一个月,学校举办了一场辩论赛。林枫和沈清云恰好被分在正反两方,辩论的题目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
辩论场上,两人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林枫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强调效率的重要性;沈清云则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论证公平的优先性。
辩论进行到白热化时,林枫突然话锋一转:其实我认为,效率和公平并非对立关系。在河阳的实践中,我们通过提高发展质量,既提升了效率,也促进了公平。
这个转折让在场的评委都感到意外。更让人意外的是,沈清云在总结陈词时表示:我部分赞同对方的观点。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辩论结束后,一位老教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俩啊,看似在辩论,实则是在唱双簧。
最后一晚,学员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告别晚会。沈清云被推选为代表发言。
这三个月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她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枫身上,也让我明白,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多么珍贵。
晚会结束后,两人在校园里散步。深秋的夜晚已经有了寒意,林枫脱下外套披在沈清云肩上。
培训结束后有什么打算?林枫问道。
回省发改委,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沈清云转头看他,你呢?
可能要到市里工作。林枫平静地说,组织上已经谈过话了。
两人在一棵古柏下停住脚步。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校园里。
这些年,谢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林枫轻声说。
沈清云抬起头,目光清澈:因为我们都在走同一条路。
第二天,学员们各奔东西。在机场告别时,沈清云递给林枫一个信封:回去后再看。
飞机上,林枫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照片——那是他们在党校辩论赛上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一行清秀的字:
道同则相为谋。
林枫望着窗外的云海,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而这份感情,就像深秋的桂花,不张扬,却散发着持久的芬芳。它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之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耐得住距离的磨砺。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当国委回首三十年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