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督导组下榻的青州宾馆套房内,气氛并不像窗外阳光那般明媚。高长河指尖轻轻敲击着红木茶几,发出规律而沉闷的嗒嗒声,一如他此刻的心绪。对面沙发上,坐着两位刚刚被他“请”来的常委——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李卫国和统战部长李娟。这两位平日里在常委会上并不显山露水,多以附和主流意见为主,但各自在系统和条块内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两位李市长,”高长河脸上重新挂起了那副温和的笑容,亲手为二人斟上热茶,“请你们来,没别的事,就是随便聊聊。督导组下来,人生地不熟,很多情况还要靠地方的同志多支持、多提醒啊。”
李卫国和李娟连忙欠身表示感谢,态度恭敬而谨慎。他们心里都清楚,高秘书长这杯茶,可不好喝。
“今天常委会上,周敏同志提出的那个历史责任审查的建议,出发点当然是好的。”高长河语气轻松,像在聊家常,“不过,我私下有些担心啊。改制工作正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翻旧账,会不会分散精力?会不会让一些本来想参与改制的投资方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会不会寒了那些曾经为‘星火’项目、为重机厂奉献了青春的老同志、老专家们的心?”
他顿了顿,观察着两人的反应,继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做工作,既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对几万职工的饭碗负责。有时候,过于执着于过去的是非纠葛,反而会错过眼前的发展机遇。我个人是希望,这件事能冷处理,在兼顾原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一下现实影响和发展大局。不知道二位怎么看?”
他没有施加任何压力,只是摆出忧心忡忡、从大局考虑的姿态,进行着看似推心置腹的“交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施压,意在争取中间力量,孤立周敏。
李卫国沉吟了一下,开口道:“秘书长考虑得周全。改制确实是头等大事,稳定压倒一切。周书记可能也是求成心切,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如果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厘清问题,又不影响改制大局,那就最好了。”他话说得圆滑,既肯定了高长河,也没否定周敏,留下了充足的转圜余地。
李娟则更谨慎一些:“历史问题确实敏感。老同志们的情绪也需要安抚。或许…审查的范围和方式可以再斟酌,比如先局限于小范围的档案核查,避免大规模的谈话调查,减少震动。”她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技术性建议,本质上也是倾向于控制和淡化。
高长河满意地点点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需要他们公开反对周敏,只需要他们在接下来的具体方案讨论中,倾向于“稳妥”、“谨慎”、“缩小范围”,就足够了。他相信,常委会上的大多数,在“稳定”和“大局”面前,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与此同时,周敏也在行动。她没有再召开大规模的会议,而是进行了一系列小范围的、有针对性的拜访和谈话。
她首先来到了市人大主任,一位德高望重、即将退休的老书记家里。没有谈具体的方案,只是捧着茶杯,虚心请教青州重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老书记感慨万千,谈起了当年“星火”项目的辉煌,也谈到了其中的艰难,言语间透露出对某些历史遗憾的惋惜:“…有些事情啊,当时条件所限,或者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没能彻底搞清楚的,就成了永远的心结。不是非要追究谁的责任,但真相本身,就是对历史、对后人最好的交代。不然,以后类似的教训还可能再犯。”
周敏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临走时,她诚恳地说:“老书记,您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改制不能只顾眼前,更要无愧于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接着,她又拜访了市政协主席,一位曾是省内知名技术专家、性格耿直的党外人士。周敏带来了苏晓兰笔记中那组“临界参数”的复印件(隐去了来源),只说是“最近查阅历史档案时发现的一些存疑的技术数据”,以请教的口吻询问其专业意见。
这位老专家一看数据,顿时眉头紧锁,反复验算后,脸色变得凝重:“周书记,这组数据如果属实,当年那个核心部件的设计肯定存在重大隐患!这…这根本不是意外事故能解释的!这是严重的技术责任!必须彻查!”
周敏要的就是这个反应。她没有要求对方做什么,只是感谢了他的专业意见。她知道,这位老专家在政协、在知识界的影响力,以及其耿直的性格,一旦了解到部分真相,绝不会保持沉默。
她还特意去了一趟青州重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了一个小型的“缅怀‘星火’岁月”茶话会。会上,她只是安静地倾听,听老工人们、老技术员们回忆当年的艰苦奋斗,也听他们偶尔流露出的、对某些往事(比如那场爆炸)的疑惑和叹息。
她没有发表任何煽动性言论,但她的到场和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信号。很快,“周书记很关心历史真相”、“周书记在听老同志们的心里话”这样的印象,开始在这些关键人群中悄然传播。
周敏采用的,是一种“共振”策略。她不去强行推动,而是去寻找那些本就对历史有遗憾、对真相有渴望的“共鸣点”,轻轻拨动,等待其自发地产生影响力,从而在舆论和氛围上,为她推动历史责任审查营造出“民心所向”的态势。
齐昊则按照周敏的指示,开始巧妙地“播种”证据。他通过孙正清,安排了一位绝对可靠且精通技术的经侦支队骨干,以“核查改制前资产风险”为名,借调进入了省督导组那个“历史遗产评估认证小组”工作。
这位骨干在“偶然”翻阅一堆杂乱的技术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标注着“七七年第三季度实验数据备份(部分)”的陈旧磁带(这是齐昊根据父亲留言和苏晓兰笔记内容伪造的存放形式,但数据核心是真实的)。经过“艰难”的数据恢复,一组异常的参数计算记录呈现在评估小组面前。
评估小组里的省里专家起初不以为意,但在那位经侦骨干“无意间”提到这组参数与后来公开的技术标准存在巨大偏差、并“请教”这可能意味着什么时,终于引发了小组内技术专家的警觉。经过初步核对,他们发现这组数据如果成立,确实指向一个被忽略的重大技术缺陷。
这个“发现”被按照规定记录在案,并作为“待进一步核实的疑点”,写入了评估小组的阶段性工作报告的附录之中。一份看似平淡无奇的工作报告,其附录里的几行字,却像一颗悄然埋下的种子,只待合适的时机发芽。
病床上的林国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煎熬。高长河那通电话,如同最后通牒,逼他做出选择。省里老领导随后打来的、语气平和却含义明确的“关心”电话,更是让他彻底明白,上面希望事情“平稳”过渡,不希望他再节外生枝。
他试图说服自己,就像二十年前一样,以大局为重,让往事尘埃落定。但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做不到了。齐昊找到日记,周敏步步紧逼,“剑兰信”重现,苏晓兰的笔记可能重见天日…这一切,都像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早已麻木的神经。高长河和上面要的“平稳”,是以彻底掩盖苏晓兰的冤屈和齐振华的悲愤为代价的,是以让他永远背负着这沉重的十字架为代价的。
他颤抖着拿起那张苏晓兰和齐振华并肩而笑的旧照片,老泪纵横。他想起齐振华当年找到他,拿出苏晓兰的计算结果时那焦急而信任的眼神;想起自己当时内心的巨大恐惧和挣扎;想起最终做出的那个让他悔恨半生的决定…
秘书轻声进来汇报,说市委周书记刚刚来看望,但见他在休息,留下了一本内部编印的《青州重机厂史摘编(征求意见稿)》就走了。林国栋疑惑地打开,发现其中一页,被人为地折了一个角。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不该被遗忘的星火:追忆几位为技术真理献身的无名者》。文章没有点名,但字里行间描述的某个“才华横溢、严谨细致、因坚持数据真实性而遭遇不幸”的女技术员形象,让他瞬间如遭雷击。
这是周敏无声的追问,也是最后的通牒。
林国栋枯坐在床上,整整一夜。天亮时分,他仿佛一下子被抽干了所有精气神,但混浊的眼中,却闪过一丝异样的决绝。他拿起那部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沙哑而平静:
“请替我转告高长河秘书长…关于成立联合审查小组的事,我个人的意见是…很有必要。历史就是历史,不应该,也不能被遗忘。该承担的责任,总要承担。”
说完,他不等对方回应,直接挂断了电话。然后,他仿佛用尽了全部力气,瘫倒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两行泪水无声滑落。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大局”,他选择了内心那份迟来的、或许已于事无补的良知。
林国栋态度的突然转变,如同一声惊雷,瞬间打破了高长河精心维持的平衡局面!高长河接到电话时,脸上的温和笑容彻底凝固了。他难以置信地放下电话,喃喃自语:“林国栋…他疯了么?!”
棋局,因为一枚最重要棋子的意外反水,骤然进入了全新的、谁也预料不到的阶段。周敏的“共振”策略,终于引发了最关键部分的共振。青州的重机改制博弈,迎来了一场真正的地震。
喜欢权利巅峰青云之路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权利巅峰青云之路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