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平行世界跟现实无关……1943年的北京城,像一块被浸在墨水里的棉絮,沉甸甸地坠着化不开的压抑。灰黄的天压得很低,连风都带着股子滞涩的劲儿,刮过胡同的墙根,卷起几片枯叶,又无力地落下。日头偏西时,金红色的余晖总算挣开云层的束缚,却像掺了冰碴的蜜糖,看着暖,落到人身上,连带着南锣鼓巷里那股子紧张气息,都透着股说不出的寒意。
巷子里的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却少见往日的热闹。行人脚步匆匆,像是被无形的鞭子赶着,脸上大多挂着谨慎与惶恐,眼神躲闪着,不敢轻易与人对视。偶尔有挑着担子的货郎走过,也不敢高声吆喝,只是有气无力地敲着梆子,那声音在寂静里荡开,反而更显寂寥。忽然,远处传来“哐当哐当”的声响,几辆日军巡逻车耀武扬威地驶过,车头上的太阳旗在风里歪歪扭扭,刺耳的引擎声像一把钝锯,割得人心头发紧,让本就沉寂的巷子,更添了几分死寂。
“砰!”
一声清脆的枪响骤然划破巷尾的宁静,像一颗炸雷在半空劈下。那声音太突兀,太尖锐,瞬间让所有行人僵住了脚步,连呼吸都忘了。紧接着,是杂乱的皮鞋声“噔噔噔”地砸在石板上,还有叽里呱啦的呼喊,那生硬的语调里满是戾气,听得人头皮发麻。几个端着步枪的日本兵,钢盔下的眼睛瞪得像铜铃,猫着腰,紧追着一个瘦小的身影狂奔,枪托随着动作甩来甩去,枪栓碰撞的“咔咔”声,更是揪紧了每个人的心。
“站住!不要跑!”领头的日本兵操着蹩脚的中文嘶吼,唾沫星子随着吼声飞出来,黑洞洞的枪口随着奔跑的动作上下晃动,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吐出火舌,看得路边的人都屏住了气,暗暗替那孩子捏把汗。
被追的是个约莫八岁的男孩,个头刚到日本兵的腰,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领口磨出了毛边,裤子的膝盖处打着两个显眼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家里人胡乱缝的。他叫何雨柱,家就在南锣鼓巷95号,一个带门楼的小杂院。此刻,他小脸憋得通红,像熟透的西红柿,额头上渗着密密麻麻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脖子里,冰凉一片。他胸口剧烈起伏,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两条小短腿拼尽全力往前迈,布鞋的鞋底早就磨薄了,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啪嗒啪嗒”的急促声响,那声音在寂静的巷子里回荡,像是在跟身后的死亡倒计时赛跑。
他不敢回头,后脑勺的头发都被冷汗浸湿了,黏在脖子上。只知道拼命往前冲,眼前的景象飞速往后退,胡同口的老槐树、墙根的石墩子、邻居家的门环……都成了模糊的影子。耳边除了自己粗重的喘息,就是日本兵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和叫喊声,还有那刚才让他心脏差点跳出嗓子眼的枪响——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嗖”的一声,打在了旁边的院墙上,溅起的尘土迷了他的眼,火辣辣地疼。
何雨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跑,往荒宅跑!那里有密室,那里能躲!
他记得三天前,就是在那座荒宅的密室里,藏着老杨。那个自称抗日志士的男人,腿上中了枪,脸色白得像纸,可眼神里的光,比天上的太阳还亮。他不能被抓住,绝对不能!
这一切的起因,要从三天前说起。
何雨柱的老爹何大清,原本在城里一家叫“聚福楼”的酒楼当厨子。那酒楼在王府井附近,雕梁画栋,平日里车水马龙,何大清的一手好厨艺在街坊邻里间是出了名的,尤其是他做的酱肘子,红亮油润,烂而不腻,多少达官贵人专门点名要吃。可近来世道越发艰难,鬼子的苛捐杂税一层叠一层,城里的人都快喘不过气了,酒楼的生意一落千丈,老板整天唉声叹气,眼看撑不下去,便挥泪遣散了伙计,何大清也成了无业游民。
一家人的生计没了着落,何大清急得满嘴起泡,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烟袋锅子抽得“吧嗒”响,把炕沿都磕出了坑。思来想去,他拍着大腿,决定凭着自己的手艺,在家支起个小摊子,做些包子卖。“好歹是门手艺,总能换口饭吃。”他对媳妇说这话时,声音里带着股子无奈,也带着点不服输的劲儿。
那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天边才泛起鱼肚白,何大清就起来了。灶房里,他系着那件洗得发黄的围裙,和面、调馅,忙得团团转。面要揉到软硬适中,醒得恰到好处;馅是猪肉大葱的,肉要剁得细腻,葱要切得匀称,还要加些姜末去腥,酱油、香油都得按比例放,多一点少一点,味道就差远了。何雨柱也没闲着,他踮着脚尖,帮着烧火,风箱被他拉得“呼嗒呼嗒”响,火苗“蹭蹭”地往上窜,映得他小脸红扑扑的。他还时不时给老爹递个碗,递块布,小小的身影在灶台边穿梭,眼神里满是认真,像个小大人。
等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包子出锅,白胖松软,笼屉一打开,那股子肉香混着面香,“腾”地一下冒出来,飘得满院子都是,连隔壁的王奶奶都隔着墙喊:“大清家的,包子闻着真香啊!”何大清用粗布巾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点笑容,把包子装进一个盖着棉布的竹篮里,递给何雨柱:“柱子,今天去鼓楼那边试试,那边人多些。记住,钱要拿好,一分一毫都不能丢,别跟人起冲突,尤其是……尤其是遇到穿黄皮的,躲远点,早点回来。”他说到“穿黄皮的”,声音压低了些,眼神也暗了暗。
“知道了爹。”何雨柱脆生生地应着,背起沉甸甸的竹篮。那篮子比他的小身板还宽些,压得他肩膀微微往下沉,可他挺了挺胸,迈着步子出了门。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帮家里做事了。在这南锣鼓巷里摸爬滚打了几年,早就练就了一副机灵劲儿。知道哪条胡同人多,知道哪些人可能买包子,也知道遇到麻烦该往哪躲。他沿街叫卖着:“卖包子咯,刚出锅的热包子——”声音不大,带着点孩子气,却透着一股韧劲,在清晨的胡同里回荡。
一上午下来,包子卖得不算多,零零散散的,换来了几个铜板,沉甸甸地揣在兜里。日头渐渐升到头顶,晒得人有些发懒,何雨柱觉得肚子“咕咕”叫了,他从竹篮底下摸出个剩下的素馅包子——那是他特意留着的,素馅是白菜豆腐的,味道也不差。他啃着包子,收拾好摊子,准备回家。
就在他拐进一条叫“耳朵眼”的僻静胡同,打算抄近路时,忽然听到旁边的墙根下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咳……咳咳……”那声音很轻,却透着股子难受,像是咳得快把肺都咳出来了。他停下脚步,心里有点发怵,这胡同平时少有人走,阴森森的。可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从墙角探出头,偷偷望去。
只见一个穿着深色短衫的中年男人,正蜷缩在那里,背靠着冰冷的墙壁,头埋在膝盖里。他头发乱糟糟的,沾满了尘土,脸色苍白得像张纸,嘴唇干裂起皮,嘴角还带着点血丝。最显眼的是他左腿的裤腿,一大片深色的污渍洇开,黑红黑红的,还在慢慢扩大,看样子是受了伤,流了不少血。
那男人察觉到有人,猛地抬起头,眼神警惕而锐利,像一只受伤的孤狼,随时准备扑上来咬人。四目相对,何雨柱吓了一跳,心脏“咚咚”狂跳,刚想转身跑,却被那男人叫住了:“小兄弟,别怕。”
男人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像是被砂纸磨过,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因为牵动了伤口,疼得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瞬间滚下豆大的汗珠。“我……我是抗日的,被鬼子追,能不能……能不能帮帮我?”他看着何雨柱,眼神里带着恳求,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抗日志士?”何雨柱心里一动。他平日里在街头巷尾,常听那些说书的、拉洋片的讲抗日的故事,知道这些人都是不怕死的好汉,是专打小鬼子的。眼前这个男人虽然狼狈,但眼神里的那份坚毅,像钉子一样扎在那里,让他想起了故事里的英雄。
他咬了咬嘴唇,看了看胡同口,确认没人,才压低声音问:“你……你伤得重吗?”
男人苦笑了一下,指了指自己的腿:“挨了一枪,子弹没取出来,跑不动了。鬼子说不定很快就追过来,小兄弟,求你了,找个地方让我躲躲,只要躲过这阵,我绝不为难你。”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
何雨柱心里怦怦直跳,像揣了只小兔子。他知道这事儿要是被鬼子发现,自己和家里人都要遭殃,爹昨天还叮嘱他别惹事。可看着男人痛苦而期盼的眼神,想起前几天鬼子在巷子里抢走了张大爷家仅有的一袋米,想起王叔叔被鬼子打得鼻青脸肿,想起说书人口里“保家卫国”的词儿,他心里忽然冒出一股勇气,像火苗一样“腾”地烧了起来。
“跟我来。”他丢下三个字,声音有点抖,却很坚定。然后背起自己的空竹篮,警惕地看了看胡同口,像只机灵的小耗子,带着男人,朝着不远处一片荒僻的宅子走去。
那片荒宅,在胡同的尽头,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听老人们说,这宅子以前是满清一个王爷的,当年也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院子里还养着仙鹤、孔雀。可后来家道中落,又经过战乱,主人跑的跑,死的死,渐渐就荒废了。如今,院子里杂草丛生,都快长到一人高了,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碎砖烂瓦堆得像小山,几棵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浓密的树荫把阳光都挡在了外面,更添了几分阴森。
但孩子们不怕,反而觉得这里充满了乐趣。他们在这里捉迷藏、过家家,把断墙当城墙,把瓦砾当武器,对宅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包括那个隐藏在西厢房地下的密室。那是去年夏天,何雨柱和几个伙伴玩“挖宝藏”游戏时偶然发现的,石板下面是个不算深的地窖,不大,却足够藏几个人。
何雨柱带着中年男人,小心翼翼地穿过齐腰深的杂草。草叶子划过裤腿,痒痒的,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子“嗡嗡”地飞着。他们避开那些容易发出声响的碎玻璃和断木,脚下的路坑坑洼洼,走得踉踉跄跄。男人腿上的伤显然很疼,每走一步都皱紧眉头,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却咬着牙没吭声,只是紧紧跟着何雨柱。
终于到了西厢房。这里的屋顶已经塌了一半,露出黑漆漆的椽子,阳光从破洞里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破碎的画。墙角结着蜘蛛网,挂满了灰尘,风一吹,“沙沙”作响,有点吓人。
“就在这儿。”何雨柱指着墙角一处不起眼的石板。那石板比周围的地面略高一点,边缘长满了青苔,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蹲下身,小脸憋得通红,用尽力气,双手抓住石板的边缘,使劲往上搬。石板很重,他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脸都快贴到地上了,石板才“嘎吱”一声,被掀开一条缝。男人见状,忍着疼,伸出手帮忙,两人一起用力,终于把石板搬开,下面露出一个黑黢黢的洞口,一股潮湿的、带着泥土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这儿下去,里面能藏人。”何雨柱抬头对男人说,额头上的汗滴进了眼睛里,涩得他眯起了眼。
男人看着这个小小的孩子,眼里闪过一丝惊讶,还有浓浓的感激。他咬着牙,在何雨柱的帮助下,一手撑着地面,慢慢往下挪。洞口不宽,他得侧着身子才能进去,每动一下,腿上的伤口就疼得他龇牙咧嘴。何雨柱在旁边扶着他的胳膊,小声说:“慢点,小心点。”
好不容易,男人总算爬进了洞口。何雨柱又把石板盖好,仔细清理了周围的痕迹,把杂草归位,确保看不出任何异样,才松了口气。
“你先在里面躲着,别出声,我回家拿点吃的和伤药来。”何雨柱对着洞口低声说,声音在空旷的屋子里有点回响。
“谢谢你,小兄弟。”男人的声音从下面传来,带着浓浓的谢意,还有点哽咽,“我叫老杨,等我安全了,一定报答你。”
何雨柱没多说什么,摆了摆手,转身跑出了荒宅。阳光照在他脸上,他觉得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像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他不知道,就是这个决定,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把他平静的生活搅起了层层涟漪,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里。
何雨柱回家后,心还“怦怦”跳个不停。他偷偷从厨房的篦子里拿了两个馒头,又翻出娘平时治磕碰伤的草药——那是晒干的蒲公英和艾草,据说能消炎止痛。他把这些东西藏在怀里,趁着何大清在院子里收拾柴火,没注意他,又溜回了荒宅,把东西从洞口递了下去。
老杨在下面接过东西,连声道谢。之后的两天,何雨柱每天都借着出去玩耍的名义,偷偷给老杨送吃的喝的,帮他换药。老杨的伤势渐渐稳定了些,精神也好了不少,就跟何雨柱讲些抗日的故事:说他们如何在山里伏击鬼子的运输队,如何把鬼子的炮楼炸掉,说得眉飞色舞,何雨柱听得眼睛都直了,心里热血沸腾,觉得老杨真是个大英雄。
可就在今天,出事了。
何雨柱像往常一样,送完两个窝头和一壶水,从荒宅出来。他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脚步轻快,心里还在回味老赵讲的故事。刚走到胡同口,就撞见了几个日本兵。他们穿着黄军装,扛着枪,正在搜查什么人,眼神凶巴巴的,像要吃人。为首的那个,三角眼,塌鼻子,何雨柱认得他,前两天还在巷子里抢过李婶的花布。
日本兵看到何雨柱,立刻就盯上了他。那三角眼日本兵上下打量着他,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双穿何雨柱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情满四合院之双穿何雨柱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