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林家大宅的书房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族谱上。家族文化节的余热尚未散去,我看着族谱中简略的文字记载,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爸,爷爷,咱们家族的历史光靠文字记录太单薄了,高祖、曾祖他们经历了这么多风雨,肯定有很多没写进族谱的故事。我想牵头组织记录家族口述史,用录音、录像的方式把长辈们的经历和故事保存下来,这样才能让后代更鲜活地了解家族历史。”
我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祖父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中满是赞同:“好啊!你高祖今年都快百岁了,很多往事再不记录下来,以后就没人知道了。这些故事可是咱们家族的活历史,比族谱上的文字更珍贵。”父亲也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我来帮你准备设备,咱们尽快开始。”曾祖坐在一旁,捋着胡须笑着说:“我这脑子里啊,装着一辈子的故事,就等着你们来问呢。”
说干就干,我们很快成立了口述史记录小组,我担任组长,负责制定采访提纲和统筹安排;父亲负责准备录音笔、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苏晚负责整理采访资料和照顾长辈们的身体;林思远则成了“小助理”,帮忙递水、搬椅子,还拿着小本子记录长辈们说的有趣故事。
采访的第一位长辈是高祖。高祖今年98岁,虽然行动不便,听力也有些减退,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我们把采访地点设在了高祖的房间里,阳光温暖地照在他身上,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我把提前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放在桌上,凑近高祖的耳朵,大声说:“高祖,今天我们想听听您年轻时打铁创业的故事,您还记得刚开始打铁时的情景吗?”
高祖闭上眼睛,沉默了一会儿,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候我才二十岁,家里穷,没饭吃,就跟着一个老铁匠学手艺。老铁匠脾气不好,但手艺好,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火、拉风箱,晚上还要帮师傅捶背揉腿,学了三年才敢自己动手打铁。”高祖的声音沙哑但有力,“刚开始开店的时候,只有一个小铁匠铺,设备简陋,生意也不好。有一次,村里的张大爷来打一把锄头,我打坏了三把铁坯才做好,心里特别过意不去,非要把钱退给他。张大爷说‘年轻人,谁没犯错的时候,这锄头打得结实,我喜欢’,从那以后,他就经常来照顾我的生意。”说到这里,高祖的眼里泛起了泪光。
我们认真地听着,父亲负责录像,苏晚负责录音,林思远则在一旁小声地问:“高祖,您那时候打铁累不累啊?”高祖摸了摸思远的头,笑着说:“累啊,但想到能让家里人吃上饭,再累也值得。那时候的人都实在,你只要用心打铁,不缺斤短两,大家就愿意来买你的东西。”我们就这样一问一答,高祖断断续续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学打铁到开铁匠铺,从养活家人到帮助乡亲,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艰辛与温暖。
接下来采访的是曾祖。曾祖今年82岁,身体硬朗,记忆力很好。我们把采访地点设在了客厅的摇椅旁,曾祖坐在摇椅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悠闲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我年轻时,你高祖的铁匠铺已经很有名气了,我就跟着他学打铁,后来又开始种地。那时候种地全靠人力,没有拖拉机,耕地靠牛,收割靠镰刀,一年到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曾祖扇了扇蒲扇,“但那时候的人都很团结,谁家收麦子了,全村人都来帮忙,今天帮你家,明天帮我家,不用给钱,管顿饭就行。有一年闹旱灾,庄稼收成不好,我就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乡亲们,大家一起挺过了难关。”
我问曾祖:“曾祖,您那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困难的事?您是怎么克服的?”曾祖叹了口气:“困难事多了去了。有一次,家里的牛病了,没法耕地,我急得团团转。后来村里的李大叔把他家的牛借给我用,还帮我一起耕地。人啊,这辈子总会遇到困难,只要互相帮助,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曾祖还讲述了自己如何教乡亲们新的种植技术,如何带领大家改良土壤,每一个故事都体现着他的勤劳和善良。
采访祖父的时候,气氛变得有些沉重。祖父今年65岁,经历过抗战时期,有着许多难忘的回忆。我们把采访地点设在了家族博物馆的“抗战岁月区”,看着展柜里自己当年用过的通讯员背包和怀表,祖父的情绪有些激动。“我16岁那年参加了村里的抗日游击队,当通讯员,负责传递情报。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电话,只能靠腿跑,有时候一天要跑几十里路,还得躲避敌人的搜查。”祖父的声音有些哽咽,“有一次,我去给游击队送情报,路上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我赶紧把情报藏在鞋底,假装是放牛的孩子,才蒙混过关。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呢。”
我递给祖父一杯水,安慰道:“爷爷,您真勇敢。那时候您有没有想过放弃?”祖父摇摇头:“没想过!国难当头,每个人都有责任保卫家园。那时候我们都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打败敌人。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祖父还讲述了自己抗战胜利后如何重建家园,如何继续传承打铁手艺,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坚韧与希望。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家族里其他年长的长辈,比如祖父的弟弟、曾祖的妹妹等,他们也分享了许多珍贵的故事。有的讲述了自己外出打工的经历,有的讲述了家族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往事,有的则分享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悟。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了林家的百年历史。
采访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我们录制了几十个小时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整理这些资料,苏晚负责把录音转换成文字,我负责对文字资料进行筛选和校对,父亲则负责对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和后期制作。林思远也没闲着,他把长辈们讲的故事画成了一幅幅漫画,虽然画得有些稚嫩,但充满了童趣。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感人的细节。比如高祖当年为了给贫困的乡亲免费打农具,自己省吃俭用;曾祖在闹饥荒时,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分给了邻居家的孩子;祖父在抗战时期,为了保护情报员,差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勤、诚、善”家训的真正含义。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家族口述史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了。我们把整理好的资料分成了“创业艰辛篇”“抗战岁月篇”“农耕生活篇”“家族团聚篇”等几个部分,制作成了光盘和书籍。光盘里收录了完整的采访视频和音频,书籍里则收录了文字资料和林思远画的漫画。我们还把这些资料存放在了家族博物馆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口述史展区”,供后人参观和学习。
口述史完成的那天,全家人都来到了家族博物馆,看着“口述史展区”里的资料,大家都感慨万千。高祖坐在轮椅上,看着视频里的自己,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老头子也能上电视,以后我的子孙就能看到我年轻时的样子了。”曾祖拿起书籍,翻看着里面的文字,说:“这些故事终于保存下来了,以后就算我不在了,后代也能知道咱们家族的历史。”林思远拿着自己画的漫画,骄傲地说:“这是我画的高祖打铁的故事,以后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
家族口述史的记录,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让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通过倾听长辈们的故事,年轻一代更加了解了家族的过去,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家族精神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记录家族的口述史,让每一代人的故事都能被保存下来,让林家的历史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五世同堂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