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的重心,如同一个精密的钟摆,在稳定量产与前沿研发之间规律地摆动。当重装合成旅的构想如同一幅磅礴的画卷缓缓展开,吸引着无数目光时,在兵工厂深处那片被划定为自行火炮攻关区的角落里,一场关乎这未来“战争铁砧”基础的关键测试,正在紧张地进行。
这里没有合成旅组建那般引人注目的宏大叙事,只有冰冷的钢铁、精密的仪器和工程师们屏息凝神的专注。那台经历了“骨骼强化”和“尾部配重”的自行火炮原型底盘,正静静地停在测试场上,去掉了炮塔的顶部,焊接着一个临时用来固定配重的钢架,上面稳稳地安放着一门货真价实的122毫米榴弹炮——当然,此刻它只是一尊沉重的钢铁模型,内部未安装任何机构,其重量和重心与实炮完全一致。
田方站在测试指挥位,手里拿着一个铁皮喇叭,虽然旁边已经摆放了经过改良的步话机,但他觉得还是这个老伙计喊起来更有劲儿。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底盘的关键部位——那些被加厚的主梁、新增的焊接加强筋、粗壮了许多的扭杆弹簧,以及车尾那个装着沉重铸铁块的配重箱。
“各单元准备!”田方洪亮的声音在测试场上空回荡,“第一项,静态承重与平衡测试!启动!”
驾驶员在舱内熟练地启动发动机,柴油机发出平稳的轰鸣。底盘缓缓开动,在平整的测试场上以不同速度直线行驶、转向。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跟随着它,尤其是关注着那几对经过加强的负重轮和悬挂的动作。
“行驶平稳!转向灵活!没有异常声响!”驾驶员通过步话机报告。
“好!”田方点头,接着下令,“下一项,越野机动测试!进入障碍区!”
原型底盘轰鸣着驶向专门设置的测试路段:松软的沙土区、遍布碎石的颠簸路、一道近三十度的陡坡、还有一个模拟战壕的浅坑。
在沙土和碎石路上,加长的履带提供了更好的接地面积,车体起伏平稳,没有出现陷车或异常颠簸。面对陡坡,发动机低沉地咆哮着,扭矩充足,底盘稳健地向上攀爬,没有丝毫吃力感。越过浅坑时,加强的悬挂系统有效地吸收了冲击,车体姿态稳定。
“越野性能良好!爬坡越障能力与‘太行’坦克基本持平!”观察员大声报告。
站在林烽身边的杨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低声对林烽说:“看来老田他们的底盘强化和配重方案很成功,这‘身板’够结实,跑起来也够稳当。”
林烽微微颔首,但目光依旧紧盯着底盘,他知道,最关键的考验还没到来。
终于,到了最令人紧张的环节——模拟后坐力测试。这并不是真的开炮,而是通过一个复杂的液压冲击装置,模拟122毫米榴弹炮在射击时,那高达二十多吨的、瞬间爆发的巨大后坐力。
技术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庞大的液压装置安装在火炮安装基座的位置,它的活塞杆连接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垫,紧紧顶在底盘加固过的前部结构上。
“后坐力测试准备!”田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第一次冲击,百分之五十额定后坐力!准备……开始!”
操作员按下按钮,液压装置猛地发力,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哐!!!”
整个底盘明显地向后一“坐”,车尾的驻锄(测试时已放下)瞬间深深嵌入土中,有效地将部分力量传导至地面。车体剧烈震动,但结构完好,没有出现任何扭曲或开裂的迹象。
“结构应力数据正常!均在安全范围内!”负责监测仪器的人员大声报数。
“好!提升至百分之八十额定后坐力!准备……开始!”
又一次更猛烈的冲击!“轰!!!”这一次,震动更加明显,但底盘依然稳稳地承受住了,那些精心焊接的加强筋和加粗的扭杆,忠实地履行着它们的职责。
田方看了一眼林烽和杨勇,得到他们肯定的眼神后,深吸一口气,决然下令:“百分之一百额定后坐力!全功率冲击!准备……开始!”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模拟最极端的情况!
“轰隆——!!!”
一声远比前两次更加震撼人心的巨响爆发出来,仿佛一头巨兽在咆哮。测试底盘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拳狠狠击中,整个车体向后剧烈位移,驻锄在土地上犁出了两道深沟!尘土飞扬间,人们紧张地注视着车体结构。
震动持续了几秒钟才缓缓平息。
“检查车体!快!”田方第一个冲了上去,杨勇和林烽也紧随其后。
技术人员们拿着手电筒和检查锤,仔细敲打着每一处关键焊缝,检查着主梁、悬挂连接点和火炮基座区域。
“报告!主梁无变形!”
“报告!关键焊缝无裂纹!”
“报告!悬挂系统完好,扭杆无异常!”
“报告!火炮安装基座区域结构稳固!”
一连串“正常”的报告声,如同最美妙的乐章。田方亲自爬上车体,仔细查看了那如同“盆形”的基座和周围的加强结构,用力踩了踩,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灿烂的笑容。
他跳下车,走到林烽和杨勇面前,尽管努力克制,但语气中的激动和自豪难以掩饰:“林主任,杨工!底盘改造成功! 各项测试数据表明,加强后的底盘完全能够承受122榴弹炮的重量和极限后坐力!行驶、越野、承重、抗冲击,全部达标!咱们这自行火炮的‘腿脚’和‘身板’,没问题了!”
“好!老田,干得漂亮!”林烽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杨勇也长舒一口气,这意味着自行火炮项目迈过了最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门槛。
一直在旁观摩的王老铁咧着嘴笑道:“我就说嘛,咱们这焊条和手艺,焊出来的东西,那就是铁板一块!小鬼子那点后坐力,算个球!”
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成功,意味着瓦窑堡不仅有能力制造突击的“矛”,也即将拥有移动的“铁砧”。
然而,在一片欢腾中,杨勇却将目光投向了那门沉默的122毫米榴弹炮模型,眉头微微蹙起。他对走过来的林烽和田方说道:“底盘是过关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要把这尊‘大神’真正请上车,还有更棘手的难题——火炮固定、制退复进机的适应性改造、战斗室的布局与防护,还有最关键的——那个能保证它在行进间射击也能打得准的‘关节’…… 哪一样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林烽点点头,目光深邃:“是啊,给了它强健的腿脚,下一步,就是要让它能挥动有力的拳头,并且打得准。老杨,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底盘的成功,如同建好了坚固的基座。
但如何在这基座上架设起一门稳定、精准、致命的移动火炮,这关乎“灵魂”与“准头”的更大挑战,已然清晰地摆在了杨勇和他的团队面前。这条通往自行火炮的道路,依然山重水复,下一个技术难关,会是什么?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