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湾产出的第一批“精白盐”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通过四海商行那隐秘的网络,悄然流入市场,却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它们被分成极小批次,换上不同的包装,出现在济南、德州、乃至更远的辽东一些高档酒楼、富户的后厨,或者某些见不得光的黑市交易中。
因其品质远超寻常官盐和私盐,虽然价格昂贵,却立刻成为了抢手货。孙百户管理的秘密账目上,代表盐利的数字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滚动增长。
这笔钱并未直接进入王府账房。而是通过四海商行控制的几家“正当”生意(如销售新农具、贩运南方杂货等)进行复杂的“利润”核算,将盐利巧妙地分摊、洗白,最终变成一笔笔“合法”的商业盈利,这才注入王府库房。
长史惊喜地发现,原本濒临枯竭的府库,竟然又开始慢慢充盈起来!虽然王爷总是说这是“省下来的”和“卖农具赚的小钱”,但精明的长史隐约觉得没那么简单。可他不敢多问,只要王府有钱运转,他就谢天谢地了。王锐方面也注意到王府财政状况似乎好转,调查后只查到四海商行(他并不知道是王爷的)贩卖新农具和杂货似乎利润不错,便将原因归于此,并未深究盐业一事。
有了稳定的财源,朱高晟终于可以放手实施他谋划已久,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投资——投资未来。
这一日,他召集了长史、孙百户以及几位负责管理流民的头面人物。
“本王近日观孩童嬉戏于野,无人管束,甚为心痛。”朱高晟开场依旧是他惯用的“心血来潮”模式,“长此以往,恐荒废了光阴,成了无知无识之辈。本王决定,兴办一座‘蒙学堂’!”
众人闻言,又是一愣。办学堂?这可比发粮食、造农具更“出格”了。这是要插手教化,是士绅和官府的事情!
长史刚要劝谏,朱高晟直接打断:“不必多言!本王意已决!所有六至十二岁孩童,无论男女,必须入学!学堂免费提供一日两餐,笔墨纸砚本王也包了!此外,”他顿了顿,抛出更重磅的条件,“每户有孩子入学之家,每月额外补贴一斗米!”
现场顿时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嗡嗡声!那些流民代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让孩子读书识字?还管饭?还给家里米?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王爷……王爷恩德啊!”几个老人当时就激动得跪下了,涕泪横流。他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何曾敢想孩子能读书?
长史把劝谏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他知道,这命令一下,王爷在流民中的声望将达到顶点,无人能及。他只能领命,心中暗叹王爷收买人心的手段真是层出不穷。
王锐得知后,警惕心大起,立刻密报:晟王广兴蒙学,邀买人心,其志恐非寻常藩王!然其打着“仁善”旗号,难以阻止。
学堂很快就在一片空地上搭建起来,取名“求知堂”。朱高晟并未聘请那些只会教八股文的老学究,而是让孙百户(识文断字、懂算数)、流民中一个屡试不第但心思灵活的落魄秀才、以及王府里一个曾伺候过徐皇后、略通文墨的老太监担任教员。
教学内容,是朱高晟亲自制定的“离经叛道”的合集:
1. 实用识字与算数:教的都是日常用字和实用计算。
2. 自然格物:简单讲述为何会打雷下雨、为何船能浮水,激发好奇心。
3. 忠义故事:故事主角被巧妙替换。讲述的是“晟王殿下”如何仁慈地收留大家、如何“发明”新农具让众人吃饱饭、如何保护大家不受欺负。潜移默化中,将朱高晟的形象塑造为唯一的救世主和效忠对象。
4. 队列与体能:培养纪律性和集体观念。
朱高晟本人,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到学堂。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王爷,而是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殿下老师”。他会讲故事,会带他们做游戏,会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从孩子们中间,格外留意那些表现出众者:聪明机灵的狗蛋、有领导力的丫丫、身体健壮的虎头……他对这些孩子给予更多关注,有时会亲自教导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他看着学堂里那些稚嫩而专注的面孔,看着他们眼中对自己的崇拜和信任,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这些孩子,现在吸收着他灌输的知识和忠诚,将来长大,就是他的工程师、他的军官、他的管理者、他最死心塌地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父辈或许还会因为利益而动摇,但这些从幼苗时期就被塑造的孩子,他们的忠诚将是刻在骨子里的!果然呢,他们这些人要的真的没有很多这操蛋的时代,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好一点点的就一点点就好。
这才是真正无法被摧毁的根基,是比盐利、比商行、比任何短期利益都重要的长远投资。
孙百户负责暗中保障学堂的物资供应和人员背景审查,他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心中对王爷的深谋远虑钦佩不已。殿下看的,根本不是眼前的一城一地啊!
朱高晟站在学堂窗外,听着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嘴角露出了一丝深邃的笑容。
金钱的动脉已然打通,未来的根基正在浇筑。 天津卫,这台巨大的机器,正在他隐秘的操控下,越来越快地运转起来。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朱棣的麒麟逆子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