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余波未平
答辩会上那场公开的、火药味十足的交锋,像一块巨石投入李氏集团这潭深水,激起的涟漪远超徐静婉的预料。
接下来的几天,她明显感觉到周围气氛的异样。周雨晴送来文件时,眼神里除了惯有的审慎,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究,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敬畏?集团内部偶尔遇到的其他高管,对她点头致意时,笑容也似乎真诚了几分,不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客套。
而李明轩,则彻底撕下了那层虚伪的亲戚面纱。几次在集团走廊或电梯里狭路相逢,他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投来冰冷刺骨、毫不掩饰敌意的目光。徐静婉能感觉到,那目光背后是压抑的怒火和一种被当众撕破脸皮的羞恼。她知道,梁子已经结下,再无转圜可能。
李墨的态度,则更加耐人寻味。他没有对答辩会上发生的一切发表任何评论,仿佛那场激烈的冲突从未发生。但他默许了周雨晴向她开放更多非核心业务信息的行为,甚至在她一次针对某个市场趋势提出不同看法时,他没有立刻否定,而是反问她依据何在。在她条理清晰地阐述完后,他沉默片刻,只说了句:“想法可以,细节待议。”
这是一种极其隐晦的认可。徐静婉能感觉到,那堵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名为“契约”和“轻视”的冰墙,似乎因为她在压力下展现出的韧性和能力,而产生了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裂痕。
这天傍晚,她正在书房核对“木兰生活”方案最终版的几个数据,李墨难得地没有直接回主卧,而是站在书房门口。
“投资部的最终决议下来了。”他语气平淡地通知。
徐静婉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望向他。
李墨走进来,没有坐下,只是倚在书桌边缘,目光落在她面前摊开的文件上。“方案原则上通过。但附加了三个条件。”
徐静婉屏住呼吸。
“第一,项目启动资金削减百分之十五,需要你重新优化预算,尤其是前期投入部分。”
“第二,成立独立的项目监督小组,成员由投资部、财务部和……基金会代表共同组成。”他提到基金会时,语气微不可查地顿了一下。
“第三,给你六个月的时间。如果六个月内,项目无法实现方案中承诺的首阶段目标——即建立稳定的新供应链,并完成首批联名产品的市场试水且达到预期销售指标的百分之七十,项目即刻终止,所有后续投入取消。”
条件苛刻,尤其是资金削减和仅六个月的考核期,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项目的难度和风险。监督小组的设立,更像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剑,随时可能落下。
但,毕竟是通过了!
徐静婉压下心头的激荡,迅速在脑中盘算着如何应对这些条件。削减预算,可以通过分阶段、更精准的投放来实现;监督小组,只要自身行得正,未必是坏事;六个月时间,虽然紧张,但并非不可能。
“我可以接受。”她抬起头,眼神坚定,“我会根据条件尽快调整方案。”
李墨看着她眼中并未被困难浇灭、反而更加灼亮的光芒,几不可见地挑了挑眉。“不怕失败?”
“怕。”徐静婉诚实地说,“但更怕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她的真心话。这个机会,是她凭借自己争来的,她必须抓住。
李墨没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下周,监督小组成员名单会确定。你需要准备一次面向小组的详细实施方案汇报。”
“明白。”
他转身欲走,却又在门口停下,背对着她,忽然问了一句看似无关的话:“那天答辩会前,你发给我的邮件,提到市场上有人在收集基金会流水数据……”
徐静婉心中一动,他终于提起这件事了。
“……后来还有听到什么消息吗?”他问,语气依旧平淡。
徐静婉斟酌着用词:“没有更确切的消息了。只是……偶然听一位朋友提起,似乎有海外背景的资金在活动。”她没有提陈明,也没有提陆子昂,更没提那封匿名邮件。
李墨沉默了片刻,声音低沉地传来:“嗯。这件事,你不用再跟进了。”
说完,他便离开了书房。
徐静婉站在原地,回味着他最后那句话。“不用再跟进”,是警告她不要多管闲事,还是……在变相地保护她,让她远离可能存在的危险?
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个男人了。他的心思,比最深的海沟还要难以测度。
然而,此刻她没有太多时间去揣测李墨。摆在面前的是更加迫切的挑战——如何在资金削减、时间紧迫、多方监督的重压下,让“木兰生活”这艘刚刚获得启航许可的小船,成功驶出港口,并经受住最初的风浪。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深吸一口气,开始着手修改方案。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眼神专注而锐利。
她知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李明轩绝不会善罢甘休,监督小组里也未必都是朋友,还有那个隐藏在暗处、不知是敌是友的陆子昂……
前路坎坷,但她已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
喜欢契约暖意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契约暖意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