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c,作者是智障,居然两张都定时成7点了,qwq)
王佑的加入,对于王叔文的改革派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
王佑是谁?
兵部侍郎,王家家主。其父王徽,是陪着太太太上皇从蜀中回来的“随驾功臣”,历经两朝的忠勤伯。其祖父王缙,更是开元盛世时,名动天下的“文贞公”。
王家三代,积累下来的声望和人脉,是王叔文这些骤然得到皇帝信任和宠幸的大臣们,完全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王佑的弟弟王策,是手握京城防务的龙武军大将军。
有了王家的支持,就等于有了兵权的支持,不说大唐境内,但京城以及在向外辐射一些州县,都可以保证稳定。
王叔文立刻上奏顺宗皇帝,举荐王佑加入政事堂,参与新政的决策。
顺宗虽然口不能言,但当他听到王佑的名字时,那双疲惫的眼睛里,也亮起了一丝光芒,他艰难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王佑以兵部侍郎之职,兼任“同平章事”,正式成为了宰相团队的一员。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那些原本对王叔文等人嗤之以鼻的旧臣和宦官们,也感到了真正的威胁。
他们不怕王叔文的才华,不怕柳宗元的文采,他们怕的,是王家背后与朝堂以及外放大臣的各种交情。
而王佑(王秀)进入政事堂后,并没有像王叔文那样,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任免,也没有像柳宗元那样,激情澎湃地发表改革宣言。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已经制定好的,那些粗糙和急躁的改革方案,全部拿了过来,然后开始利用网络中各种历史喷子对计划进行修改。
三天后,他拿出了一套全新的,更加周密完善,也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改革方案。
在这套方案里,王佑(王秀)将那些杠精和喷子的发言,与大唐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比如,在针对宦官的改革上,王叔文原本的计划是,直接将宦官从盐铁、漕运等要害部门撤换掉。
这个想法很解气,但王秀(王秀)知道,这根本行不通。
宦官集团势力庞大,直接硬碰,只会激起他们最疯狂的反扑。
王佑(王秀)提出的方案是“明升暗降,逐步架空”。
他建议,保留那些资深宦官在盐铁、漕运衙门里的职位,甚至给他们加封一些好听的头衔,给足他们面子,这不会让所有的宦官都接受,但肯定会有一部分,他们对权力的兴趣一般,但对生前和死后的荣誉却看得十分重。
接着,在他们的下面,设立“副使”、“判官”等职位,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将真正的实权过度到改革派官员的手中。
同时,建立一套极其严苛的财务审计制度。每一笔钱的进出,都必须有明确的账目,并且由户部和御史台,进行双重审计。
这样一来,那些宦官虽然名义上还是主管,但手脚被彻底捆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肆意贪腐敛财。
时间一长,他们自然会觉得这个位置索然无味,要么主动离开,要么就会因为账目问题,被抓住把柄。
再比如,在针对藩镇的改革上,柳宗元等人提出,要强行削减各藩镇的兵力,将兵权收归中央。
这个想法,更是天真。
你敢削藩,藩镇就敢立刻起兵造反。
王佑(王秀)的方案,叫做“推恩令”和“经济控制”。
他借鉴了汉武帝对付诸侯王的法子,建议朝廷下旨,允许各藩镇节度使,将自己的土地和军队,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
这样一来,一个大的藩镇,就会被分割成几个小藩镇,他们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必然会相互牵制,内斗不休,朝廷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同时,他又建议,利用王家在江南的商业网络,控制全国的盐、铁、茶、丝绸等重要物资的流通。
通过经济手段,来扼住那些藩镇的咽喉。
你不听话?可以。我断了你的盐,断了你的铁,让你的士兵没有盐吃,没有兵器用。看你能撑多久。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看似简单,一千多年后的网友皱皱眉头都能想到的谋划,放在现在却很有效。
当王叔文和柳宗元等人,看到王佑拿出的这套方案时,他们这才发现,自己之前的那些想法,是何等的幼稚和鲁莽。
“王侍郎……不,王相!”王叔文激动地看着王佑,“您……您才是真正的宰相之才!我王叔文,远不及您啊!”
柳宗元也由衷地赞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王相相比,我等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腐儒罢了。”
王佑(王秀)只是平静地摆了摆手:“我不过是拾遗补缺罢了。真正的功劳,还是诸位的。我只有一个要求。”
“王相请讲!”
“此事,对外,必须宣称是王学士您和诸位大人的功劳。我王佑,只是在后面,帮着整理了一下文书,我的名字,甚至可以不上奏疏。”
王叔文等人闻言,都愣住了。
他们不明白,王佑为何要将这泼天的功劳,以及功成后的荣誉,拱手让人。
但王佑(王秀)心里清楚得很,他要的,不是名,他要的,是实。
如今一时鼎盛的名声有什么用呢,他要的,是让这场改革,能够真正地推行下去。
王家的背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太过显赫。如果自己再站到台前,成为改革的领袖,那必然会成为所有守旧势力的集火目标。
躲在幕后,将王叔文等人推到台前,让他们去吸引火力,自己才能在后面,安安稳稳地操纵着这一切。
这也是他为王家,在这场豪赌中上的第一道保险。
在王佑的周密规划下,永贞革新,以一种远比历史上更加稳健,也更加有力的方式,继续展开了。
朝堂之上,王叔文等人负责与守旧派唇枪舌剑。
皇宫之内,王策的龙武军,则像一根定海神针,牢牢地稳定着京城的局势,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宦官,不敢有丝毫的轻举妄动。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改革的效果,便立竿见影。
宦官的势力,被极大地削弱。
几个最跋扈的藩镇,在经济制裁和内部分化的双重打击下,也不得不向朝廷低头,明面上表示愿意遵从朝廷的号令。
大唐的朝政,似乎真的出现了一丝复兴的曙光。
病榻之上的顺宗皇帝,得知这些消息后,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或许真的能盘活这已经腐朽的朝堂,重现太宗、玄宗时的盛世。
然而,王佑(王秀)的心里却知道,他们现在所有的胜利,都建立在一个极其脆弱的基础之上。
那就是顺宗皇帝的健康。
只要顺宗还活着,他们这些改革派,就有皇帝的授权,就是名正言顺。
可一旦顺宗驾崩……
王佑(王秀)不敢再想下去。
他知道,他必须在顺宗倒下之前,为王家,为这场改革,再找到另外一条路。
他的目光,投向了东宫。
太子李纯。
那个在历史上,终结了这场改革,却又继承了改革一部分成果,开创了“元和中兴”的未来的唐宪宗。
喜欢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