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春日,梧桐吐绿,暖风拂面。位于紫金山南麓新落成的“共和国中央科学院”建筑群,在阳光下泛着崭新的光泽。这座融合了中式大屋顶与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宏大建筑,尚未正式挂牌,却已承载着一个民族对未来的全部希冀。
高岩没有举行盛大的奠基仪式,而是在陈念恩的陪同下,悄然行走在还在进行内部装修的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空旷的大厅里回响着他们的脚步声,空气里弥漫着油漆和锯末的味道。
“这里,将是未来共和国科学精神的圣殿。”高岩的手指划过光洁的大理石墙面,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不仅仅是应用技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所有探索世界本源规律的基础科学,都要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
陈念恩抱着一摞规划图纸,闻言重重点头:“总统,我们已经在按计划组建各大学部,向海外发出的招聘学者信函,也陆续收到了回应。只是……真正顶尖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在基础理论领域有建树的,大多还在观望。”
“不急。”高岩停下脚步,望向窗外正在平整的广场,“我们用实力和诚意说话。他们会来的。一个拥有‘扬威’舰、能够制定《工律》的国家,值得他们投注才智。”
一、 蓝图与骨架:国家科研体系的构建
高岩深知,零敲碎打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无法支撑一个世界性强国的持久崛起。必须建立一套自成体系、具备自我造血和迭代能力的国家科研体系。
在他的亲自推动下,一套名为“薪火”的国家科学与工程发展计划,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其核心架构分为三层:
1. 顶层设计——“国家科学顾问委员会”: 由高岩亲自挂帅,陈念恩担任常务副主席,成员囊括了共和国目前所能网罗到的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具有远见的教育家、企业家。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中长期科研战略方向,审议重大科研项目,并分配极为宝贵的科研资源。
2. 中坚力量——中央科学院及下属研究所: 中央科学院不仅是荣誉机构,更是实体化的科研核心。其下设立数理、化学、工程、生物、地学等多个学部,并在全国范围内,依托原有的工业基地和资源产地,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研究所,如鞍山钢铁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武汉水利工程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所直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
3. 人才基石——高等学府与实验室: 加速推进南京中央大学、北平清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等一批国立大学的改组与扩建,明确其“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定位。在大学内设立重点实验室,并与科学院、研究所建立人才流动和项目合作机制。同时,鼓励大型企业设立“工业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结合。
这套体系的搭建,旨在将原本分散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
二、 求贤若渴:全球智慧的汇聚
“薪火”计划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才。共和国政府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面向全球,特别是欧美地区,招募华裔和外籍科学家与工程师。
政策极具吸引力:高额的年薪(部分以黄金支付)、世界一流的研究设施承诺、充裕的科研经费、以及极大的学术自主权。更重要的是,高岩授意宣传部门,精心塑造共和国“锐意进取、尊重科学、充满机遇”的崭新形象,以对抗西方世界对这片东方土地的固有偏见与歧视。
效果逐渐显现。一些在欧美不得志的年轻学者,一些对故土心怀眷恋的华裔科学家,甚至少数被共和国展现出的工业潜力和“规矩”计划所吸引的德、美籍专家,开始漂洋过海,来到南京、青岛、上海。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丑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年轻数学物理学家周培源,以及来自德意志哥廷根大学的化学工程博士王承书等人的归来。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知识,更是一种象征,标志着共和国开始进入全球顶尖人才的视野。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文化隔阂、语言障碍、以及国内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都让部分外籍专家感到不适。高岩指示成立专门的“外籍专家服务局”,竭尽全力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营造“宾至如归”的氛围。
三、 点燃“薪火”:首批国家级项目
光有机构和人才还不够,必须用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具体项目,来点燃这簇“薪火”。
经过国家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反复论证,首批启动的五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代号“天字项目”)正式公布:
1. “天工”计划: 目标是在三年内,实现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原型机的自主设计与试制。这是共和国迈向真正“自主空军”的关键一步,涉及材料、动力、气动等多个尖端领域。
2. “天眼”计划: 集中力量攻克雷达技术的实用化难关。高岩根据“系统”中的只言片语,指出了无线电探测技术的巨大军事潜力,要求组建专门团队进行预研。
3. “天璇”计划: 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合金的研发,特别是用于舰艇装甲、炮管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高强度、耐高温钢材和轻质合金。
4. “天籁”计划: 目标是实现大功率、小型化、抗干扰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包括语音通讯),彻底改变目前的电报通讯模式,提升军事指挥和行政效率。
5. “天演”计划: 这是一个更具基础性的长期项目,旨在系统性地开展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动植物资源调查,为未来的工业布局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项目难度极高,任何一个的成功,都将对共和国的国力产生质的提升。它们像一面面旗帜,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头脑投身其中。
四、 长远的播种:科学普及与青少年培养
高岩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眼前的科研突破。他深知,科学的未来在于下一代。
在他的倡议下,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新政:
· 在中学普遍设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强化自然科学课程。
· 组织编写浅显易懂的科普读物,如《万物运转之谜》、《化学的奇迹》等,向广大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
· 创办面向青少年的《科学画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国内外科技新进展,激发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 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规划建设“自然科学博物馆”。
此外,高岩还亲自指示,从“启明”工程的秘密经费中拨出专款,设立“共和国未来科学奖”,用于奖励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尾声:静待花开
数月后,中央科学院的一间临时会议室里,正在进行“天工”计划的第一次全体研讨会。与会的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也有刚从海外归来的年轻博士,还有共和国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争论异常激烈,关于发动机是走液冷还是气冷路线,关于叶片材料的选择,各方据理力争。
高岩悄悄坐在会议室后排,没有打扰他们。他看着那些因为一个技术细节而面红耳赤的学者,看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图,眼中流露出欣慰。
他知道,眼前这一切,比起“扬威”舰下水、收回港澳,或许显得寂静无声。但这里正在发生的,才是这个民族真正走向复兴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大厦之基,已于无声处奠定。科学的火种已然播下,静待其开花结果,照亮共和国前行的漫漫长路。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北洋钢铁军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