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的烟尘尚未完全落定,全球的震惊与猜疑如同无形的浪潮拍打着海岸。在京城,一座守卫森严、隔绝外界所有喧嚣的古朴建筑内,一场将决定共和国如何向世界发声、如何应对这骤变局势的最高级别会议,正在凝重的气氛中召开。
张彬作为在“邱小姐”项目中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并深刻理解其技术细节的顾问,被特许列席这次会议。他没有坐在核心的长桌旁,而是在靠墙的一排座椅中,与几位负责具体事务的部长和智囊坐在一起。房间内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茶香与烟草混合的严肃气息。
主持会议的领导人目光沉静,环视在场每一位神色凝重的参会者。“外面的世界,因为罗布泊的那声响动,已经炸开了锅。”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千钧之力,“现在,轮到我们说话了。怎么说,说什么,关系到我们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运。”
困境立刻摆在桌面上。如何把握这份声明的分寸?说得太软,不足以震慑宵小,无法将战略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说得太硬,过度刺激已然惊惧的对手,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激烈反弹,甚至加速新一轮、更危险的军备竞赛。
冲突在讨论中迅速凸显。
一位身着军装、肩章显示极高军衔的老将军首先发言,声如洪钟:“必须要强硬!我们勒紧裤腰带,付出巨大牺牲搞出这个东西,不是为了藏在口袋里好看的!就是要明白告诉全世界,从今天起,谁再想对我们舞刀弄枪,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够不够硬!声明里,要有这个底气!”
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强硬派”的呼声,认为必须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威慑力,最大限度保障国家安全,甚至提出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核威慑表态。
另一位负责外交事务的领导则持不同意见,他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展示决心是必要的,但过犹不及。我们现在打破了垄断,但也成了众矢之的。西方阵营内部虽有矛盾,但在对我们的问题上,很容易找到共同点。过度刺激,可能导致他们更快地联合起来,对我们进行更严厉的封锁和围堵。我认为,声明应侧重于阐明我们拥有核武器的目的,强调其自卫和防御性质,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中间地带国家的理解,分化对手。”
这是“稳妥派”的思路,主张谨慎利用核地位,避免过早陷入全面对抗,为国内建设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窗口。
双方观点各有道理,争论一度十分激烈。有人引用历史教训,说明软弱换不来和平;有人分析当前国际格局,指出莽撞会招致孤立。
张彬安静地听着,他知道自己的角色。当讨论涉及到核武器的某些技术特性、以及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时,主持会议的领导人偶尔会将目光投向他,他会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从技术层面给出参考意见,例如核武器的不同当量等级可能产生的政治象征意义,或是确保核武库安全可靠所需的技术基础,为决策提供冰冷的科学依据,而不掺杂个人情绪。
收获在反复的权衡与辩论后逐渐清晰。最终,领导人综合了各方意见,做出了决断。
“我们的核武器,是什么?”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压过了所有的议论,“是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的武器!是保卫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武器!它不是为了称霸,更不是为了侵略。”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负责起草声明的同志身上:“声明要明确两点。第一,华夏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最终目标是消灭核武器。第二,”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一字一句地说道:“华夏政府郑重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短短几个字,如同惊雷,在会议室里回荡。它既展现了拥有终极武器的自信与力量,又清晰地划定了这条力量的底线,传递出寻求和平、而非寻求对抗的强烈信号。这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和战略魄力的决定。
会议接近尾声,在讨论具体落实和未来相关领域投入时,领导人的目光再次掠过张彬,没有指名道姓,但话语中的意味,在场核心几人都心领神会。
“……这次,我们能够这么快,以这样的形式,掌握这件‘东西’,离不开各条战线同志们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一些特殊的、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技术贡献。”他的话语含蓄而有力,“事实证明,在某些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常规,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对于这些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方向和团队,我们要给予更坚定的信任,更大力度的支持!”
钩子在此落下。这番间接但意图明确的肯定,意味着张彬所主导的、那些依托于系统知识和工业母机的尖端项目(如“白帝”、“承影”、“洪荒”等),将获得更高层面的认可和更充裕的资源倾斜。他这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特殊技术能力”,在国家战略天平上的分量,已然不同。
张彬垂下目光,心中了然。罗布泊的巨响,不仅改变了外部的战略平衡,也深刻影响了内部的力量格局和资源流向。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强度中子屏蔽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适用于紧凑型核动力装置)。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一份似乎预示着下一个可能技术方向的奖励,悄然入库。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