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观察点的第一个白天在极度压抑的平静中度过。敌军阵地上异常忙碌,各种车辆来回穿梭,工事加固的规模远超往常,甚至能看到大型挖掘机械在作业。龙牙小队像石缝中的蜥蜴,一动不动,只用潜望镜和望远镜记录着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张彬没有局限于记录表面部署。他调动起刚刚获得的【精密机械工程学】知识,结合【夜间视觉强化】和远超常人的细致观察力,开始以一种工程师的视角,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即将成为炼狱的土地。
他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敌人,更是我方阵地本身。
趁着夜幕再次降临,张彬让李长明(铁砧)负责指挥观察,自己则带着孙瘸子(鬼脚),如同鬼魅般离开潜伏点,悄无声息地向我方前沿阵地的侧翼摸去。他需要亲自勘察地形和现有工事。
【环境伪装宗师】让他们完美融入夜色和地形。两人避开明哨暗堡,沿着崎岖的山脊线移动。张彬的手指不时拂过地面的土壤和岩石,感受着土质的松软程度和岩层的结构。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我军战士挖掘的交通壕和散兵坑的深度、走向、以及防炮洞的加固方式。
越是勘察,他眉头皱得越紧。
现有的工事体系,更多是依赖战士们的英勇和经验,但在面对超饱和炮火攻击时,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许多防炮洞的覆盖层厚度不足,顶部支撑结构简陋,难以承受大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或近失弹的冲击。交通壕的走向过于笔直,缺乏有效的之字形或猫耳洞规避设计,一旦遭到炮火覆盖或机枪扫射,伤亡会急剧增加。部分阵地的土质松软,容易在炮击下坍塌。
在一处相对隐蔽的断崖下,他发现了一条正在挖掘中的主干坑道入口。这是准备用来囤积兵力、进行持久防御的关键工程。但张彬仅凭目测和手测,就发现了问题:坑道走向过于追求笔直,没有考虑山体内部应力分布,容易在剧烈震动下产生裂缝甚至局部垮塌;通风口的设计也过于简单,一旦入口被炮火或毒气封锁,内部人员将极度危险。
“郎中,看出啥名堂了?”孙瘸子低声问,他对张彬这种近乎地质学家和工程师的勘察方式感到不解。
“我们的工事,扛不住对方那种级别的炮火。”张彬声音低沉,指向一处防炮洞,“顶太薄,支撑木太细,一发105榴弹近失就能震塌。”又指向交通壕,“太直,敌人一梭子子弹能打穿一整段。”
他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捻了捻:“这土质,泡了雨水会更软,炮一震就往下掉。”
孙瘸子虽然不懂工程原理,但久经战阵,立刻明白了张彬话里的严重性。“那咋办?现在挖也来不及了啊!”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张彬眼中闪烁着冷静的光芒,“有些地方,稍微改一下,就能救很多人的命。”
两人迅速返回潜伏点。张彬顾不上休息,立刻找来纸笔(侦察记录用),借着微弱的油灯光线,快速绘制草图,并写下简要说明。
他提出几点紧急改进建议:
加固支撑:对所有重要防炮洞和坑道节点,紧急增埋双层原木或钢轨作为支撑,关键部位采用三角支撑结构增强稳定性。
优化布局:在现有交通壕内,每隔一段距离挖掘简易的“猫耳洞”或设置“之”字形拐角,减少炮弹破片和子弹的贯穿杀伤。
排水防塌:在工事内挖掘简易排水沟,防止雨水积聚软化土质;对松软地段用沙袋或木桩进行护坡。
多开出口:对主要坑道,尽可能多挖掘几个隐蔽的紧急出口和通风口,防止被一锅端。
材料利用:建议收集敌军炮弹皮、报废车辆钢板等金属材料,用于加固工事关键部位。
他将这些建议和草图交给李长明(铁砧),语气严肃:“铁砧,必须立刻把这些送回前指!这关系到整个阵地的存亡和无数弟兄的性命!就说是龙牙小队现场勘察后的紧急建议!”
李长明看着纸上那些专业清晰的图示和说明,虽然不完全懂,但深知张彬的本事,更明白事情的紧迫性。“我亲自去!这里交给你!”他毫不犹豫,将指挥权暂时交给张彬,带上资料,趁着夜色冒险返回后方指挥部。
接下来的两天,张彬一边继续指挥侦察,一边焦灼地等待着回应。他看到敌军阵地上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那种大战将至的压迫感几乎令人窒息。
终于,在第二天的深夜,李长明带着满身疲惫和一丝兴奋返回。
“同意了!”李长明压低声音,难掩激动,“前指首长看了你的图,立刻召集工兵和防御专家开会,认为切中要害!命令已经下达,所有一线部队停止非必要作业,全力按照你提出的方案进行工事加固和改造!优先保障597.9和537.7高地!”
消息像一阵暖流,驱散了潜伏点的部分寒意。张彬长长舒了口气。他知道,这些改进无法完全抵消敌军火力优势,但至少能在最关键的第一波打击中,为战士们多争取一线生机。
就在工事加固命令下达后不久,王根生(鹰眼)从潜望镜前猛地回头,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敌军炮兵阵地在撤去伪装……所有炮口……都在调整方向……指向我们!”
张彬的心猛地一沉。
大战,开始了。而他的建议,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即将接受最残酷的检验。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