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一种无形的躁动就已经穿透薄薄的窗纸,钻进了屋子。不是喧哗,而是一种低沉的、弥漫在空气里的嗡鸣,像是无数人压抑着的激动心跳汇聚成的声浪。
张彬几乎一夜没睡踏实,在那声炮仗响过后就一直处于半醒半梦之间。此刻听到外面的动静,他一骨碌爬起身,手脚利落地套上那件母亲连夜翻找出来的灰色新褂子——其实只是半旧,但浆洗得干净,扣子也被姐姐重新缝得结实整齐。
外间,王桂兰早已起身,锅里冒着热气,煮的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棒子面粥。张建国也穿上了他最好的一件工装,头发用水抿得服帖。张芸更是早就收拾妥当,那条红绸带已经系在了辫子上,像一团跳动的火焰,衬得她整张脸都光彩照人。
一家人沉默又迅速地吃着简单的早饭,谁都没说话,但一种共同的、巨大的期待充盈在狭小的空间里,取代了往日的琐碎唠叨。
刚放下碗筷,院门外就传来了邻居的招呼声。
“老张!桂兰!走了走了!去晚了可就占不到好位置了!”是前院赵大叔的大嗓门。
“来了来了!”张建国应了一声,深吸一口气,像是要上工完成一件重要零件一样,神情严肃又郑重。
王桂兰最后检查了一下门窗,拉着张彬的手。张芸早已迫不及待地冲到了院门口。
推开院门,张彬被眼前的景象震了一下。
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像是决堤的河水,朝着同一个方向涌动。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工装、长衫、对襟褂子,甚至还有打着补丁的,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相似的光彩,眼睛亮得惊人。人们互相招呼着,笑声、说话声、脚步声汇成一股欢腾的暖流。
“快走快走!”
“带上孩子,让他也看看!”
“红旗!别忘了拿红旗!”
张家人汇入这股洪流之中,身不由己地被推动着向前。张彬紧紧跟着父母,感受着母亲手心因为激动而渗出的细微汗意,父亲则一直挺直着背脊,目光看向前方。
越靠近长安街,人流越发密集,几乎到了摩肩接踵的地步。视线所及,全是攒动的人头和高举着的各式各样的小红旗。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味、汗水味,还有一种热烈的、近乎沸腾的情绪。
歌声不知从哪个角落率先响起,很快就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声开始还有些杂乱,逐渐变得整齐划一,成千上万的人用并不专业却充满力量的嗓音合唱着,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冲上北平城湛蓝的秋日天空。不少人一边唱一边挥舞着手臂,眼眶泛红。
张彬被这宏大的场面和纯粹的情感洪流裹挟着,心脏也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他来自一个情绪相对内敛的时代,从未经历过如此直白、如此汹涌的集体激情。这歌声里的信仰和力量,简单,却沉重得砸人心口。
他看到身边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被家人搀扶着,一边走一边用枯瘦的手抹着眼泪,嘴角却向上弯着。他看到穿着学生装的青年们,举着临时写的标语牌,脸上是毫无阴霾的灿烂笑容。他看到父亲张建国,嘴唇也在微微翕动,跟着那并不熟悉的调子小声哼唱着。
这就是历史。他不是在书本里阅读,不是在影像资料里观看,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在其中,成为这奔流向前的、微不足道却又真实存在的一滴水。
人群的目标无比一致——天安门广场。
穿过最后一道街口,巨大的广场豁然出现在眼前。
那一刻,张彬屏住了呼吸。
人。
放眼望去,全是人。密密麻麻,从脚下的石板路一直铺陈到遥远的天安门城楼脚下,仿佛整个北平城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红旗成了主色调,无数的红旗在人们手中挥舞,连成一片起伏翻滚的红色海洋。
阳光洒落,给这片海洋镀上一层金边。城楼上悬挂着巨大的红色灯笼和标语,一切都显得崭新而庄严。
人们还在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广场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着这沸腾的人潮。喧哗声、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轰鸣,脚下的地面似乎都在微微震颤。
张家人试图再往前挤,但根本寸步难行,只能被人流固定在离金水桥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的地方。
张彬站在人群中,仰望着那座巍峨的城楼。他这具身体的身高不算突出,视野经常被前面的人挡住,但他能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几乎要实体化的期盼。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升高,气温也升了起来。拥挤、燥热、口渴,但这些生理上的不适,似乎都被一种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压制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离开,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同一个方向,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张彬的心跳渐渐和周围无数人的心跳同步。他不再是那个冷眼旁观的穿越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连接正在建立。他属于这里,属于这个时刻,属于这群创造历史、也即将被历史改变的人们。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手掌。
“打开系统。”他在心里默念。
淡蓝色光幕浮现。
【每日签到】按钮上的倒计时,还剩下【01:47:26】。
快了。就在今天,就在这里。
他关闭系统,深吸了一口这混合着尘土、阳光和热情的空气,再次望向那片红色的海洋和人潮的中央。
他准备好了。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