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夫子何等通透之人,见杨景韬兄弟几人虽陪坐在侧,眼神却不时关切地望向他们那些年轻同窗。
便捋须笑道:“景韬,你们几个不必在此拘着陪我们这些老家伙了。
今日你们是主,那些同窗好友远道而来,岂有冷落之理?
快去好生招待,带他们各处看看,尤其是你们自己的书房院落,年轻人自有话说,不必在此碍于虚礼。”
兄弟六人闻言,如蒙大赦,又感激夫子的体贴,忙起身告罪,这才离席去寻他们的同窗好友。
一群少年郎聚在一起,气氛顿时活跃轻松了许多。
杨景韬便笑着邀请道:“诸位同窗,若不嫌弃,可愿到我等兄弟房中一观?
虽简陋,却也勉强算是个读书之所。”
众人自是好奇应允,随着他们穿过抄手游廊,来到四进院内。
一进入书房兼起居的内室,所有同窗的眼睛瞬间都亮了起来!
“景韬兄,你管这叫‘简陋’?”
一位同窗指着那线条流畅、带有多宝格和隐蔽抽屉的巨大书桌和书架,惊叹道,“这书桌竟能容下二人同时挥毫而不显拥挤!
这书架格局巧妙,分类明晰,取阅甚是方便!这是哪位巧匠的手笔?”
另一人则抚摸着那依人体弧度打造、铺着软垫的宽大太师椅:“妙极!妙极!如此座椅,久读诗书亦不觉疲累!景明兄,你们可真是太会享受了!”
正当大家对着新颖家具啧啧称奇时,有人好奇地推开了内室旁边一扇小门:“咦?此间是……”
话音未落,便化作一声更响亮的惊呼:“这!这是何处?!”
众人闻声拥过去,只见小间内墙壁雪白,地面铺着打磨光滑的青石板,一尘不染。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角那个洁白如玉、造型奇特的陶瓷蹲便器,以及旁边一个同样洁白的、带有凹槽和孔洞的矮台(洗手台)!
“此乃……净室?”
一位同窗难以置信地猜测,却无法将眼前这洁净、雅致甚至带着些许神秘感的小间与印象中污秽的茅厕联系起来。
杨景熠颇有些自豪地解释道:“此乃舍妹设计,名为‘卫生间’。此处可解手,污物会直接由地下陶管冲走,并无异味。
旁边此处可洗漱,水流可通过管道引入。
墙上铜钮一扳,便有水自上冲刷而下,甚是便捷。”
他示范了一下如何用旁边木桶蓄存的清水进行简易冲洗(因未完全接通活水)。
“竟能如此?!”
“污物直接冲走?屋内再无秽气?!”
“还能在屋内洗漱?!”同窗们听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上前仔细观察那陶瓷便器和排水孔,脸上写满了震惊和羡慕。
“这……这简直是巧夺天工!思虑太周全了!”
“读书至深夜,再不必冒寒夜跑去院外茅厕,省了多少事!”
“景韬兄,你们这……这过的简直是神仙日子!这宅子,这用具……我等真是开了眼界了!”
惊叹之声此起彼伏,这些少年学子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觉得新奇精妙。
原先或许还有的一丝因杨家出身乡野而产生的微妙轻视,此刻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佩服和浓浓的羡慕。
杨景韬兄弟看着同窗们的反应,心中自是骄傲,却也牢记妹妹和家人的叮嘱,只谦逊地笑着解释是家人疼爱、工匠手艺好,并不过多炫耀。
但这独具匠心的内室设计,已深深烙在了每一位来访学子的心中,成了他们对杨家“底蕴”最直观、最震撼的认知。
而此刻,灶棚里的气氛已达高潮。
杨景曦系着围裙,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从容不迫。
她今日做了四道拿手好菜:
水煮肉片——热油泼在铺满辣椒花椒的肉片上,刹那间“刺啦”一声,浓烈霸道的麻辣鲜香如同爆炸般扩散开来。
呛得附近帮忙的妇人连连咳嗽却又忍不住猛吸鼻子:“哎哟喂!这味儿!真冲!可真香啊!”
红烧肘子——巨大的肘子在酱汁中咕嘟咕嘟地炖煮,红亮诱人,肉质酥烂。
那浓郁醇厚的肉香带着丝丝甜意,勾得人肚里馋虫大作。
咕咾肉——酸甜汁包裹着炸得外酥里嫩的肉块,色彩鲜艳,酸甜气息开胃解腻。
蒜香鸡翅——腌制入味的鸡翅炸得金黄,蒜香浓郁,啃起来唇齿留香。
这四种截然不同却又都极具冲击力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穿透灶棚,弥漫到整个庭院,甚至飘到了大门外!
所有宾客,无论坐在哪个角落,都被这前所未有的霸道香气撩拨得坐立不安,不住地吞咽口水,纷纷翘首以盼,交头接耳:
“这是什么香味?怎地如此勾人?”
“像是从杨家灶房飘出来的!定是又研究出新菜式了!”
“这味道……闻着就下饭!看来今日有口福了!”
“怪不得周夫子都夸,这杨家姑娘真是有一手啊!”
当这四道色香味俱全的硬菜最终被端上各桌时,瞬间引来了满堂喝彩和惊叹!
宴席的气氛,在这一刻被推向了最高潮!
宴席正式开席,各色菜肴如流水般端上桌来,琳琅满目,香气四溢。
然而,几乎所有人的目光和筷子,都不约而同地首先瞄准了那四道香气最为霸道、色泽最为诱人的硬菜。
只听得席间惊叹声、赞美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唔!这肉片!又麻又辣,嫩滑得入口即化,太过瘾了!”
一位汉子吃得额头冒汗,却停不下筷。
“快尝尝这肘子!哎哟,炖得忒烂糊了!筷子一夹就脱骨,咸甜适中,肥而不腻,香!太香了!”
邻座的老者眯着眼,细细品味,满脸享受。
“这酸酸甜甜的肉块是什么名堂?咕咾肉?妙啊!外头酥脆,里头嫩,这汁儿调得绝了!孩子们肯定爱吃!”带着孩子来的妇人连连称赞。
“鸡翅也好吃!蒜香味十足,啃着真带劲!”年轻人更是直接上手,吃得满嘴油光。
周夫子尝了几口,眼中闪过惊艳,对同桌的杨老爷子颔首笑道:“杨翁,令孙女这手艺,已非寻常庖厨之境。
五味调和,火候精准,更有创新之思,便是摆到县城酒楼,亦是镇店之宝。府上日后若有宴饮,老夫定要再来叨扰。”
陈管事更是吃得赞不绝口,心中暗忖这杨家菜式的潜力无穷。
就连见多识广的书院学子们,也被这独特而美味的口感征服,纷纷向杨景韬兄弟打听做法,感叹道:“景韬兄,令妹真乃奇女子也!文能助兄考取功名,武能……呃,厨能惊艳四座,佩服!佩服!”
暖房宴结束后,关于杨家大宅和那顿绝妙宴席的谈论,却并未停止,反而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
村里人遇到外村亲戚,总会啧啧感叹:“你是没看见!老杨家那五进的大宅子!青砖瓦房亮堂堂,院子大得能跑马!那家具,那摆设,比镇上的乡绅老爷家还气派!”
“那暖房宴的菜才叫一绝!特别是景曦丫头做的那几道,嚯!那香味,那味道,真是皇帝老子吃了都得夸!”
那些赴宴的宾客,尤其是来自县城的读书人和商户,回去后亦是对杨家的新宅和宴席印象深刻: “临榆镇杨家?了不得!宅邸宏伟却不失雅致,可见主家并非寻常暴发户,是有底蕴的。”
“菜式尤为精美,听说多是出自他家一位未出阁的姑娘之手,味道堪称一绝,仙客来的席面怕是也不过如此。”
“杨家儿郎皆是人中龙凤,谦逊有礼,将来必有大出息。这杨家,崛起之势已不可挡了!”
经由这些口耳相传,杨家的声望在短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五进大宅院成了方圆百里内津津乐道的传奇,而杨景曦的厨艺,也成了另一个令人好奇又赞叹的传说。
喜欢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