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的晨钟在平城上空回荡之时,千里之外的淮水前线,战争的阴云已重新积聚得比往日更加浓重。落马坡的焦土还未冷却,北岸的烽烟便已遮天蔽日。萧道成独立钟离城头,染血的战袍在萧瑟秋风中猎猎作响,他目光如炬,越过滔滔淮水,落在对岸连绵不绝的北魏营寨上。那些营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旌旗在惨淡的晨曦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头正在苏醒的洪荒巨兽。
北魏中军大帐前,一面绣着二字的玄黑大纛在寒风中剧烈翻卷。征南大将军长孙嵩静立旗下,一身玄甲映着初升的朝阳,泛着冷冽的光泽。年近五旬的老将面容清癯,颧骨如刀削般突出,那双总是半阖的眼眸此刻正遥望淮水南岸,目光深邃得令人捉摸不透。与尉元的张扬跋扈不同,这位执掌北魏南征大军的主帅更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寒潭,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暗流汹涌。
大将军。副将奚斤快步走来,甲叶相击之声在肃杀的空气中格外刺耳,各军已按部署就位,只待将军号令。
长孙嵩微微颔首,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剑柄上的纹路:传令各部,按既定方略行事,不得有误。记住,我要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没有急于为尉元复仇,甚至没有立即对萧道成的主力发动进攻。这位老将用兵,向来讲究谋定而后动。在他的调度下,北魏大军如同缓缓收紧的绞索,开始有条不紊地扼住淮北地区的咽喉。
首当其冲的是钟离以西的义安戍。守将张稷站在戍堡望楼上,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北魏骑兵,握剑的手微微一紧。这些来自柔然、高车等部的附庸骑兵并不急于攻城,而是绕着戍堡不断奔驰,箭矢如飞蝗般射入堡内,箭簇上绑着的浸油麻布在接触建筑物的瞬间燃起熊熊烈焰。
将军,粮仓起火了!东营也着火了!亲兵仓皇来报,脸上沾满烟灰,声音因恐惧而颤抖。
张稷咬牙看着四处腾起的浓烟,沉声下令:全力救火!弓弩手压制城外骑兵!传令各营,坚守岗位,擅离职守者,斩!
然而这只是开始。接连三日,北魏骑兵昼夜不停地骚扰,戍堡内的粮草大半被焚,水源也被游骑切断。到了第四日深夜,当守军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之时,奚斤亲自率领的死士借着夜色掩护,如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攀上了城墙。
敌袭!敌袭!哨兵的惊呼刚刚出口,就被冰冷的利刃割断了喉咙。
戍堡大门被从内部打开,早已等候多时的附庸骑兵如决堤洪水般涌入。张稷率领亲兵在街巷间且战且退,剑锋所过之处,鲜血飞溅,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将军,守不住了!突围吧!浑身是血的亲兵嘶声喊道,手中的横刀已经卷刃。
张稷望着不断涌来的敌军,长剑横在颈前,仰天长啸:大宋男儿,宁死不降!今日我张稷在此,以血明志!
鲜血染红了戍堡的黄土,不愿投降的守军和民壮被尽数屠戮,首级被悬挂在旗杆上,在秋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向其他戍堡发出无声的警告。
消息传到苍陵戍,守将王茂手中的军报微微发抖。他是王玄谟的族侄,本就对这场战争心存疑虑。当长孙嵩的劝降信送到他手中时,那娟秀的字迹却透着森森寒意:将军若降,保全身家性命,富贵如故。若执迷不悟,义安戍前车之鉴,想必将军已经知晓。届时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信使退出后,王茂在厅中踱步良久,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终于,他长叹一声,对等候在旁的副将说道:开城,投降。我等已尽忠职守,奈何天意如此。
长孙嵩果然信守承诺,不仅未杀降卒,还将王茂及其部众编入前锋营。这个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淮北各戍堡间蔓延,守军们的士气开始动摇。
听说苍陵戍的王将军投降后,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授予了官职。
义安戍张将军誓死不降,如今首级还挂在旗杆上......
朝廷的援军到底在哪里?莫非真要我们在此等死?
窃窃私语在各个戍堡间流传,恐慌如同瘟疫般扩散。短短半月之间,淮北七处戍堡、三座小城相继易主,或破或降,尽数落入北魏掌控。长孙嵩不费主力,仅凭威压与分化,就将萧道成在淮北的势力压缩到以钟离、寿阳为核心的狭长地带。
与此同时,对钟离的围攻也展现出与尉元截然不同的风格。
数以百计的投石车在城外高地上架设起来,巨大的炮臂在士卒的操纵下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死神的狞笑。随着令旗挥下,巨石带着刺耳的破空声砸向城墙,每一击都让城砖簌簌落下。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狂轰滥炸,而是有针对性地轰击着城墙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那些守军刚刚修补过的地方。
注意躲避!城头上的军官高声呼喊,守军们蜷缩在垛口后,感受着巨石砸落时传来的震动,仿佛整个城池都在颤抖。
更令人窒息的是城外密密麻麻的壕沟网络。北魏弓弩手藏身其中,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压制得守军难以露头。每当夜幕降临,壕沟中就会传来挖掘之声,这些蛛网般的工事正在一寸寸向城墙逼近,如同缓缓收紧的绞索。
淮水之上,北魏征调的船只和临时扎制的木筏来回巡弋,虽然不曾发动进攻,却始终保持着威慑。萧道成不得不分出水军主力时刻警惕,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更加分散。
最让守军感到压力的是那支始终按兵不动的北魏铁骑。数万精锐骑兵在战场外围游弋,盔甲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寒光。他们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南朝守军不敢轻易出城反击。
萧道成几次派出精锐小队夜袭投石车阵地,但这些小队往往刚出城门不久,就会遭遇北魏游骑的截杀。能活着回来的,十不存一。
战争的节奏完全被长孙嵩掌控。这位老将像一位耐心的棋手,不追求速胜,而是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冷酷的交换,一步步消耗着守军的资源和士气。
钟离城头,萧道成按剑而立,望着城外森然的军阵,眉头深锁。城墙上的坑洼越来越多,守城器械损毁严重,医营里躺满了呻吟的伤兵,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绝望的气息。
参军陈瞻拖着受伤的胳膊走近,声音沙哑:将军,箭矢只够三日之用,擂石滚木更是所剩无几。将士们已经连续多日不曾安睡,再这样下去......
萧道成没有回头,目光仍盯着远方:建康可有消息?
陈瞻脸上掠过一丝怒色:阮佃夫派人传话,说朝廷正在竭力筹措粮草,不日即可运抵。还......还质问将军为何迟迟不能退敌,莫非是要养寇自重?说将军若再按兵不动,就要上书弹劾......
萧道成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对这个结果毫不意外。阮佃夫之流从不在意前线将士的死活,他们关心的只有如何借战争巩固权位,如何借机打压异己。
传令下去。萧道成的声音带着泛起血腥味的嘶哑,自即日起,所有军官口粮减半,包括本将。箭矢只许用于射杀百步内的敌军将领,擂石滚木须待敌军云梯靠近方能使用。告诉将士们,朝廷援军不日即至,我们多守一日,援军就更近一日!
这个谎言,他说得斩钉截铁。在这个关头,信念比粮草更重要。
陈瞻望着萧道成瘦削却挺直的背影,喉结滚动了一下,最终抱拳领命:末将遵命!
就在这时,一名浑身浴血的斥候被搀扶上城头。那斥候踉跄着扑到萧道成面前,声音惶急嘲哳得几乎难以辨认:将军!寿阳急报!北魏皇帝......拓跋濬......挂帅亲征,已过谯郡,不日即将抵达淮北!
这个消息如同惊雷炸响,城头上瞬间鸦雀无声。将领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士卒们握兵器的手开始微微发抖。一个长孙嵩已经让他们疲于应付,如今北魏皇帝竟然亲自挂帅南下!
萧道成闭上双眼,复又睁开时,眼中已布满血丝。他缓缓抬头,望向北方天际,那里是北魏铁骑来的方向,也是平城的方向。
拓跋濬......终于要来了么?他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然而此时,北魏大营中,气氛同样微妙。没有人注意到,在听到陛下亲征这个消息时,长孙嵩麾下的几名鲜卑将领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更没有人知道,在那面代表皇帝亲征的帅旗之后,隐藏着平城朝堂怎样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
长孙嵩独自坐在帅帐内,面前摊开一份军报。烛火将他瘦削的身影投在帐幕上,随着火光轻轻摇曳。
大将军。帐外传来奚斤的声音。
进来。
奚斤掀帘而入,脸上带着几分不解:大将军,陛下亲征的消息已经传开,为何不趁敌军军心震动之时,立即发动总攻?
长孙嵩头也不抬,继续批阅军报:你觉得现在攻城,胜算几何?
至少七成!奚斤信心满满,南朝守军听闻陛下亲征,必然胆寒。此时强攻,定能一举破城!
长孙嵩终于抬起头,那双半阖的眼眸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深邃:然后呢?破城之后,我军伤亡多少?还能剩下多少兵力应对萧道成的反扑?又拿什么去攻打建康?别忘了,我们身后还有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
一连串的问题让奚斤哑口无言。
打仗,长孙嵩放下笔,缓缓站起,不能只看一城一地的得失。萧道成不是尉元,他不会轻易放弃钟离。我们要做的,是慢慢磨,慢慢耗,直到他精疲力尽。至于陛下亲征...他冷笑一声,你以为来的这些人都是真心来助战的?平城那些老爷们,多的是心怀叵测之辈,其心思不过是借机插手军务罢了。
奚斤一怔:大将军的意思是?
长孙嵩没有回答,只是淡淡道:传令下去,各部严守岗位,没有我的命令,不得擅自出击。特别是陛下的中军到来之前,谁也不许轻举妄动。
末将遵命。
奚斤退下后,长孙嵩独自站在帐外,夜风吹动他花白的须发。他望着南方那片黑暗中的城池,目光复杂。
而在遥远的平城。皇宫深处,年轻的北魏皇帝拓跋濬正在批阅奏章。虽然他挂了个南征大元帅的名头,但实际上大军仍由长孙嵩统领。这不是他不想亲临前线,而是朝中各方势力纷乱交织,层层牵绊。
陛下,内侍轻声禀报,长孙大将军又来奏报,请求增调粮草。
拓跋濬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准奏。告诉长孙嵩,务必在入冬前拿下钟离。
内侍迟疑了一下,只是朝中有人议论,说大将军用兵过于谨慎,恐贻误战机...还有人上书,说大将军拥兵自重...
拓跋濬冷哼一声:告诉他们,有本事自己去前线带兵打仗!
内侍吓得不敢再多言,连忙退下。
拓跋濬站起身,走到窗前。他知道朝中那些人在打什么算盘——有些人希望长孙嵩速胜,好趁机攫取战功;有些人则巴不得他战败,以便取而代之。这场战争,早已不只是南北之争,更是朝堂权力博弈的延伸。
传朕口谕,他忽然转身,命安乐王拓跋长乐为监军,即日前往淮北前线。再传密旨给长孙嵩,告诉他,朕要的不仅是钟离,更是整个淮南。
这个决定意味深长。拓跋长乐是朝中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与长孙嵩素来不睦。派他去做监军,既是对长孙嵩的牵制,也是对前线战事的督促。而那封密旨,更是将这场战争的赌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息传到淮北时,长孙嵩正在巡视营寨。听完传令兵的报告,他只是淡淡一笑,对身旁的亲信说道:看来,有人已经等不及要摘桃子了。
亲信低声道:大将军,安乐王此来,恐怕来者不善啊。
长孙嵩遥望南方,目光深邃:无妨。这场戏,才刚刚开始。
夕阳西下,淮水被染成一片血红。对岸的钟离城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孤寂。
喜欢黄庭经之书符问道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黄庭经之书符问道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