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唐工业区那永不疲倦的轰鸣与浓烟,在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出与帝国力量的同时,其巨大而阴暗的代价,也正以一种无声却不容忽视的方式,侵蚀着这片土地古老的肌体。
夏末的几场大雨过后,流经天津城郊、最终汇入渤海湾的“永定新河”(一条为工业区供水和运输而疏浚拓宽的河道),河水明显变得浑浊不堪,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黄褐色。河面上,时常漂浮着油腻的泡沫和难以辨明的工业废渣,在阳光下反射着五彩斑斓却令人不安的光泽。靠近几家大型化工作坊和染料厂的河段,河水甚至散发出刺鼻的酸臭气味,昔日河边浣衣、孩童嬉戏的景象早已绝迹,连牲畜都不愿靠近饮用。有老农发现,用这河水灌溉的稻田,秧苗不是枯黄就是长得畸形。
而在北京城西,依托西山煤矿和石灰石资源发展起来的工坊区上空,那由数十根烟囱共同编织的、终年不散的灰黑色“烟霾”,在无风的天气里沉甸甸地压在城市上空。不仅仅是烟尘,空气中还混杂着硫磺、氨气和其他不知名的化学气味,刺激着人们的鼻腔和喉咙。居住在工坊下风向的百姓,纷纷抱怨晾晒的衣物容易变黑,呼吸也变得不畅,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咳嗽的病例明显增多。连紫禁城深宫之内,偶尔在特定风向时,也能隐约闻到那股来自工业区的、与皇家瑞霭格格不入的异样气息。
民间的怨言,起初只是零星的嘀咕,但随着情况的持续恶化,开始汇聚成流。几份由顺天府下辖知县呈递的奏报,小心翼翼地提到了“河水异变,民多怨言”、“工坊烟气,侵扰民居”等情况,字里行间透露着地方官的为难——一方面不敢指责带动赋税和就业的工坊,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治下百姓的诉求。
终于,一份措辞更为直接、甚至带有几分激切的奏疏,被都察院一位以耿直敢言着称的御史,递到了通政司,最终摆在了朱由检的御案之上。
这位御史在奏疏中,并未否定工业化的伟绩,而是尖锐地指出了其伴随的“痼疾”:“……陛下励精图治,兴格物,开工商,诚为强国之本。然臣近日巡视京畿,见津门河水浊臭,鱼虾绝迹;西山烟尘蔽日,草木蒙尘。工坊之侧,民舍受污,黎庶染疾。长此以往,恐沃土变瘠,清流化毒,非但损及民生,亦有伤陛下爱民如子之仁德,更动摇国本之根基……臣冒死恳请,陛下圣察,需防微杜渐,于这利国利器之外,亦需念及生民之环境与江山之永续!”
这份奏疏,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朝堂之上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
文华殿的日常议事中,部分较为保守或秉持传统“天人感应”观念的官员,立刻借此发声。他们虽不敢直接反对皇帝大力推行的工业政策,但言辞间充满了对“破坏风水地脉”、“干犯天和”的忧虑,主张应对工坊的选址和排污加以限制,甚至有人隐晦地提出,某些污染严重的行业是否应暂缓发展。
而以工部、格物院及部分务实派官员为代表的“工业派”,则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工部尚书出列辩解:“陛下,工业化进程,伴随些许烟尘废水,实属难免。且工坊吸纳流民,产出军国利器,贡献巨额税赋,此乃大局。若因噎废食,严加限制,恐阻碍发展,动摇强国之基。” 宋应星也眉头紧锁,他深知治理污染之难,远甚于创造污染,现有的格物学知识,对此几乎是一片空白。
朝堂上,一时间形成了“发展优先”与“环境优先”的初步争论。双方各有道理,难以简单决断。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朱由检,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面色平静无波。他心中早已明了这一切的到来,甚至比在场任何人都更清楚环境破坏的长期危害。他等这场争论稍歇,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让整个文华殿安静下来。
“御史之言,老成谋国,其心可嘉。工部之虑,亦是为国筹谋,其情可悯。”他先定下了基调,肯定了双方的出发点,“然,尔等可知,何为‘国本’?”
他目光扫过群臣:“民为邦本,本国邦宁。这‘民’,需有清洁之水可饮,需有清新之气可呼吸,需有肥沃之土可耕种!若河水尽毒,空气尽浊,土地尽毁,纵有千万铁舰、亿万银钱,这国,还能称之为国吗?这民,还能安居乐业吗?”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工业化,乃强国之路,朕绝不会动摇。但,绝不可走那先污染、后治理的绝路!那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是对这祖宗江山的不负责任!”
朱由检下达了明确的旨意:
“第一,着工部、格物院,立即联合成立‘环境稽查署’,专司监察各地工坊、矿场之排污情况。制定初步之废水、废气排放标准,限期令不合规之工坊整改!新建工坊,选址必须评估对水源、风向之影响!”
“第二,着格物院,将‘污染治理’列为重点研究课题!集中力量,研究如何净化工坊废水,如何减少烟尘排放,如何回收利用工业废料!此事关乎未来,需尽快有所突破!”
“第三,着户部、地方官府,对因工坊污染而确实受损之农田、民居,进行勘察评估,由涉事工坊或官府酌情予以补偿,安抚民生。”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那位呈递奏疏的御史身上:“爱卿忧国忧民,朕心甚慰。日后,环境稽查之情况,可由都察院协同监督。发现问题,直言无妨!”
这道旨意,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朝堂上的一些迷雾。它明确传达了一个信号:皇帝既要工业化带来的强大,也要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有管理的、负责任的发展。
旨意迅速下达。尽管执行起来必然面临重重困难——技术瓶颈、资本抵触、地方保护主义……但一个名为“环境保护”的意识,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帝国工业化的喧嚣轰鸣声中,如同石缝中挣扎而出的嫩芽,艰难却顽强地萌发了出来。它预示着,帝国的前行,在追求力量与速度的同时,也开始不得不审视自身对脚下这片母土所造成的影响,并尝试去寻找一种平衡之道。这萌芽虽微弱,却是文明走向成熟所必经的一步。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