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元年的第一场雪,细碎而稀疏地飘落在许昌皇城的朱墙碧瓦上,未能积存,便化作了沁骨的湿寒。然而,这寒意却丝毫未能冷却太极殿内如火如荼的朝议。新朝首次大朝会,气氛之热烈,争论之激烈,远超以往任何一次。
争议的焦点,并非迫在眉睫的边患,也非仍在攻坚的格物,而是看似无形,却关乎帝国未来根基的——人才选拔与官吏考成。
新任吏部尚书,由蒋琬兼任。他立于丹陛之下,手持玉笏,声音清越,却字字如锤,敲打在众多旧式官员的心头。“陛下,自科举取士,金榜题名,天下寒门士气大振,此乃新政之基,盛世之兆。然,据各州郡上报,今岁报名应试者,寒门比例虽较往年有增,然仍不足四成!各地学官,多为旧吏把持,或阳奉阴违,或刻意刁难,使寒门学子投考无门!更有甚者,散布流言,言科举不过一时之策,终将复归察举!”
他话音未落,一位身着紫袍、须发皆白的老臣便颤巍巍出列,乃是前朝遗老,现挂职光禄大夫的杨彪。他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蒋侍中此言差矣!选官任职,关乎社稷安危,岂能儿戏?察举之制,沿用数百年,所选皆德才兼备、熟知民情之士。如今不问德行,只凭几篇文章、些许算学,便擢升高位,岂非本末倒置?长此以往,礼崩乐坏,国将不国!”
“杨公此言,下官不敢苟同!”出言反驳的,竟是新科状元寒生。他虽初入朝堂,官阶不高,但顶着状元光环,又得陛下亲睐,此刻立于朝班末列,脊梁挺得笔直,声音清朗,毫无惧色。“德才兼备,固然重要。然‘德’之考核,流于虚文,往往成为世家互相标榜、排斥异己之工具!而‘才’,尤指经世致用之才,非皓首穷经所能得!科举所试策论,皆关乎国计民生;算学格物,乃强国富民之实学。若只重虚德,不重实才,才是真正误国殃民!”
他这番话,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瞬间炸开了锅。数名与杨彪交好或出身世家的官员纷纷出列,引经据典,指责寒生“年少狂妄”、“藐视先贤”、“动摇国本”。
寒生面无惧色,一一驳斥,他将家乡所见豪强兼并、胥吏横行,与新政推行后民间悄然升起的变化对比,言辞恳切,数据详实,虽偶有激动,却句句在理,竟让一些老成持重之辈也暗自点头。
端坐龙椅之上的张圣,始终沉默,目光平静地扫过争论的双方,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审视着棋盘上的每一处交锋。他注意到,徐元微阖双目,似在养神,实则耳听八方;诸葛亮立于工部班列,神色专注,显然在思考格物人才如何通过科举选拔;而位列武班之首的赵云、黄忠等人,则对这等文臣的口水仗显得有些漠然,却也隐隐透露出对务实人才的倾向。
就在争论渐趋白热化,杨彪等人几乎要以“祖宗成法”压人之际,张圣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杨卿家,”他看向杨彪,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尔言察举德才兼备,朕且问你,前汉末年,外戚宦官,哪个不是‘德才兼备’之辈?这满朝朱紫,又有几人,是真正从田垄市井中,靠着‘德才’被察举上来的?”
杨彪浑身一颤,张了张嘴,竟无言以对。张圣这话,直接戳破了察举制最虚伪的外衣。
张圣目光转向群臣,声音陡然提高:“朕起于微末,深知民间疾苦,亦知这天下,有才不得用者,如过江之鲫!科举,便是要给这些人一条出路!给这暮气沉沉的官场,注入一股活水!”
他顿了顿,下达最终裁决:“吏部所奏,各地学官阻挠科举,查实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革职查办!着吏部、礼部,会同靖安司,即刻选派干员为‘督学使’,分赴各州郡,督察学政,肃清积弊!另,于许昌、洛阳、邺城、长安、建业、成都等大邑,由朝廷出资,广设‘蒙学’、‘官学’,专收寒门及平民子弟,授以经义、策论、算学、律法及基础格物!所需钱粮,由国库专项拨付!”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震得整个朝堂鸦雀无声。这已不仅仅是坚持科举,更是要从根本上,打破世家对知识、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陛下圣明!”寒生激动得满脸通红,率先跪倒在地。蒋琬、以及部分寒门或务实出身的官员也随之跪倒。
杨彪等人脸色灰败,嘴唇哆嗦着,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他们知道,这位皇帝意志之坚定,手段之果决,已非他们所能撼动。
“此外,”张圣的声音再次响起,目光落在了徐元身上,“徐相。”
徐元睁开眼,出列躬身:“老臣在。”
“《官吏考成法》草案,朕已阅过。原则可行,然细则需再斟酌。尤其‘赋税征收’、‘民讼处理’、‘新政推行效率’、‘辖区治安’等关键指标,需量化考核,与俸禄、升迁直接挂钩。对于那些‘无过便是功’的庸官、懒官,要有明确的惩戒机制。此事,由你牵头,吏部、户部、刑部协同,半月内拿出详章,颁行天下。”
“老臣领旨。”徐元肃然应下。他知道,这《考成法》一旦推行,将是比科举更加深入肌理的刮骨疗毒,必将触动无数官员的切身利益,引发的反弹可想而知。但陛下决心已下,他唯有披荆斩棘,前行不止。
朝会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气氛中结束。官员们鱼贯而出,有人面露喜色,步履轻快;有人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还有人目光闪烁,暗自盘算。
寒生随着人流走出太极殿,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让他因激动而发热的头脑清醒了些许。他抬头望向依旧阴沉的天空,雪花零星落在他的脸上,带来丝丝凉意。他知道,自己今日在朝堂上的直言,已然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未来的仕途,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心中并无悔意,只有一股为这新朝、为天下寒门闯出一片天的豪情。
“寒状元。”一个温和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寒生回头,见是诸葛亮缓步走来。
“诸葛侍郎。”寒生连忙行礼。
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轻摇:“状元郎今日廷辩,锋芒毕露,令人钦佩。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后行事,还需刚柔并济,方可行稳致远。”
寒生心中一凛,知道这是诸葛亮的善意提醒,恭敬道:“多谢侍郎指点,下官谨记。”
诸葛亮点点头,目光望向宫门外熙攘的人群,意味深长地道:“新政如大潮,已不可逆。你我皆乃潮头弄舟之人,唯有同舟共济,方能不被倾覆,直济沧海。”说罢,便施施然离去。
寒生站在原地,咀嚼着诸葛亮的话,心中若有所思。
而在皇城另一侧,杨彪被几位老友围住,皆是面色愤懑。
“杨公,难道就任由这黄口小儿如此颠倒乾坤?”
“科举、考成,这是要断我等根基啊!”
杨彪长叹一声,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急什么?陛下锐意进取,其势难挡。然治国非一日之功,这滔滔大势之下,亦有暗礁漩涡。我等……且耐心等待。这新朝的船,刚启航,风浪,还在后头呢。”
雪,不知何时下得密集了些,渐渐将皇城的屋檐染上了一层薄白。但这洁白之下,掩盖的是更加复杂的暗流与博弈。泰安元年的朝堂,在新旧观念的剧烈碰撞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这一页的笔墨,注定将由鲜血、智慧与不屈的意志共同书写。
喜欢三国渔皇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三国渔皇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