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距离“未来动力”项目遭遇重大危机,已悄然过去近一年时光。
这一年,对李双林和整个青云镇而言,是在高压与希望中砥砺前行的一年。站在项目指挥部二楼的了望台上,俯瞰下方那片曾经令人绝望的工地,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曾经因喀斯特溶洞而被迫停滞的核心区域,如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筋网格和深入岩层的巨型桩基。数十台大型设备昼夜不息地轰鸣,浇筑混凝土的泵车长臂如同巨人的臂膀,在空中划出有力的弧线。标准化厂房的钢结构骨架已然拔地而起,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勾勒出未来现代化工厂宏伟壮阔的轮廓。
攻克地质难关的过程,堪称一部充满智慧与坚韧的史诗。
当时,面对近乎无解的地下迷宫和长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李双林没有坐以待毙,更没有蛮干硬上。在肖雅琴的点醒和全力支持下,他迅速调整策略,兵分三路,全力以赴:
第一路,他亲自带队,三赴省城,以最大的诚意和青云镇所能提供的全部资源作为筹码,恳请省内有权威的工程地质研究所和大型路桥建设集团派出顶尖专家团队“会诊”。那段时间,他几乎住在了省城,白天蹲守在各家单位领导的办公室外,晚上就拉着请来的专家,在宾馆房间里反复研讨方案,常常通宵达旦。他的执着与担当,最终打动了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院士,老人家亲自带队进驻青云镇,主持技术攻关。
第二路,他授意张帆,与“未来动力”总部保持高频、透明的沟通。不隐瞒困难,不夸大能力,将地质详勘的每一步进展、专家提出的每一种处理方案及其利弊风险,都原原本本地向对方汇报。同时,他通过肖雅琴提供的、关于长宁市在以往招商中某些后续服务不到位案例的客观信息,委婉地向“未来动力”高层传递了全面评估风险的必要性,不动声色地增加了对方对长宁方案的疑虑。
第三路,他顶着镇财政即将枯竭的巨大压力,联合孙莉、王建国,一方面积极向市里、省里争取特殊难题处置专项资金和产业扶持基金,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地盘活镇内其他闲置资产,甚至压缩了部分非紧急的行政开支,硬是挤出了数千万元的先期处理资金,展现了青云镇破釜沉舟的决心。
最终,由老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区治理、动态设计、桩基与压力注浆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方案。该方案并非最昂贵,也并非最快,但却是最适合青云镇实际地质条件和资金状况的、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方案确定只是第一步,施工过程更是惊心动魄。记得在那个暴雨如注的夏夜,一处正在进行压力注浆的作业面突然发生小范围塌陷,泥水倒灌,现场险象环生。李双林接到报告,连雨衣都来不及披,抓起安全帽就冲进了瓢泼大雨中,踩着泥泞赶到最前线指挥抢险。他和工人们一起扛沙袋、堵管涌,浑身湿透,泥浆溅满了裤腿,在探照灯的光柱下,他的身影与所有奋战的一线人员融为一体,直到凌晨险情彻底排除,他才拖着几乎虚脱的身体离开。
正是这种与项目共存亡的姿态,以及科学严谨、步步为营的推进,深深打动了“未来动力”的高层。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地方官员,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能够共同面对风雨的合作伙伴。相比之下,长宁市那些看似优厚却略显浮夸的条件,反而显得缺乏这种共渡难关的“温情”和扎实根基。
“未来动力”董事会经过再三权衡,不仅否决了迁址长宁的动议,还额外增加了一期投资,用于建设一个与生产基地配套的研发检测中心!
消息传来,整个青云镇项目指挥部沸腾了!所有参与攻关的人员,无论是指挥若定的专家,还是满身泥泞的工人,亦或是熬红了眼睛的镇干部,都情不自禁地欢呼、拥抱,许多人甚至流下了激动和释然的泪水。
李双林站在指挥部门口,看着眼前这欢腾的一幕,眼眶也湿润了。他没有加入欢呼的人群,只是默默地走到一边,掏出手机,给肖雅琴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难关已克,一切安好。”
短短八个字,背后是三百多个日夜的殚精竭虑,是无数次在绝望边缘的挣扎与坚守,是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的凝结。
看着脚下这片重获新生、蒸蒸日上的土地,听着耳边充满力量的机器轰鸣,李双林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寒意的空气,却感觉肺腑间充满了希望的甘甜。长久努力终获回报的巨大激动与如释重负,化作一股暖流,在他胸中激荡。最危险的激流已经闯过,前方,将是豁然开朗的坦途!
喜欢三日惊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三日惊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