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春风终于挣脱了冬的束缚,带着戈壁特有的干燥暖意,吹得岗亭旁的柠条枝沙沙作响。那些憋了一冬的芽苞尽数炸开,嫩黄的新叶像无数只小手,在风里轻轻挥舞;苹果苗保温棚早已掀开,27棵幼苗亭亭玉立,最壮的3号苗顶端,淡绿色的花苞已经舒展成浅粉色的花萼,仿佛下一秒就要吐出花瓣。
辰辰穿着那件改裁过的军绿色外套,正蹲在苹果苗旁,用小尺子测量苗高。外套的袖口绣着小小的苹果图案,被风一吹,贴在他的手臂上,像是带着陕南果园的温度。“3号苗42厘米,花苞直径1.5厘米!”他高声报着数据,手里的铅笔在《戍边守护日志》上飞快记录,字迹间满是雀跃,“3月10日,晴。春风至,柠条新叶满枝,苹果苗花苞待放。今日整理展厅时,发现老日志里夹着一片1981年的柠条叶,叶脉依旧清晰。——辰辰”
张明远背着双手站在一旁,看着辰辰认真的模样,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他脚下的土地已经解冻,踩上去松软湿润,混着青草的淡香——那是去年秋天散落的草籽,在春风里悄悄发了芽。“当年小周也是这样,每天给柠条苗量身高,记在日志里,说‘等柠条长到一人高,风沙就不敢来了’。”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温厚,“现在看你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守着苗,守着岗,守着心里的念想。”
王建国和刘志强正忙着加固苹果苗的护栏。冬天的积雪融化后,土地有些松软,他们特意从附近搬来碎石,沿着苗床边缘砌了一圈矮埂,既能防浇水时水土流失,又能挡住风吹来的沙砾。“小周说这几天就到,得把苗儿照顾得精神点,让他看看咱们的本事。”王建国用锤子把木桩砸得更深些,声音洪亮,“当年他总嫌我们种柠条太糙,现在咱们种苹果苗,得比他当年细心十倍。”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了汽车的鸣笛声,一串车灯在戈壁的晨光里渐渐清晰。辰辰猛地站起身,手里的日志本差点掉在地上:“是小周叔叔!他们来了!”
他撒腿就往路口跑,外套的衣角在风里翻飞。张明远和两位老兵也加快了脚步,眼里满是期待——自去年秋天一别,转眼已是半载,他们盼着再和老战友坐下来,聊聊果园的收成,说说岗亭的变化。
汽车稳稳停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车门打开,周卫国第一个跳下来。他头发白了些,却依旧精神矍铄,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苹果籽的竹篮,笑容比春风还暖。“老战友们!孩子们!我们来啦!”
他身后跟着十几个乡亲,有抱着果树苗的果农,有推着轮椅的年轻人——轮椅上坐着老支书,身上盖着厚毯子,手里紧紧攥着那本“拥军日记”;还有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扛着工具和肥料,脸上满是对南疆的好奇。
“小周!”张明远快步上前,两只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力道大得像是要把这些年的牵挂都揉进彼此的掌心,“可算把你盼来了!你看,你寄来的苹果苗,都要开花了!”
周卫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苹果苗在春风里舒展着叶片,3号苗的花苞格外显眼,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暖流。“好!长得真好!比家里的苗还壮实!”他转头对身后的果农说,“李师傅,咱们带的树苗和肥料,赶紧卸下来,今天就教孩子们怎么移栽、修剪。”
辰辰拉着周卫国的手,把他拽到苹果苗旁,指着3号苗的花苞,语速飞快地说:“小周叔叔,这棵苗是最早发芽、最早长分枝的,我们给它建了成长档案,每天都记它的变化!还有展厅,又添了您当年的战地手册和弹壳,好多中学生来参观,还成立了守护小队呢!”
周卫国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碰了碰花萼,指尖传来嫩枝的韧劲。他看着辰辰外套上的苹果图案,笑着说:“这外套穿着合身不?当年我穿着它在雪地里巡逻,现在你穿着它照看果苗,也算完成使命啦。”
“合身!特别合身!”辰辰用力点头,拉起外套的袖口给周卫国看,“我每天都穿着它,就像您陪着我一样。”
老支书被推到界碑旁,看着碑身上鲜红的“中国”二字,眼眶一下子就红了。他颤抖着翻开“拥军日记”,指着其中一页说:“小周,你看,1980年你走的那天,我在这儿写‘此去戍边,守家卫国,全村以你为傲’。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你没辜负大家的期望,孩子们也没辜负。”
辰辰凑过去,看着日记上泛黄的字迹,忽然觉得,这本“拥军日记”和《戍边守护日志》像两块拼图,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守护故事。他赶紧从岗亭里拿来自己的日志本,放在老支书面前:“爷爷,您看我们的日志,里面记了好多小周叔叔和老兵们的故事,还有您的拥军日记的事。”
老支书看着日志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贴满的照片和画纸,欣慰地笑了:“好!好!守护的故事,就得这样一代代记下去。等我回去,要把你们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让他们也知道,边疆有群好孩子,在守着咱们的家。”
接下来的几天,岗亭旁热闹得像过节。周卫国带着果农们,手把手教辰辰和伙伴们移栽新果苗——挖坑要深、放苗要正、填土要实、浇水要透,每一个步骤都讲得细致入微。“苹果苗的根要舒展开,不能蜷着,就像做人,要堂堂正正。”周卫国一边示范,一边把道理融在话语里。
辰辰学得格外认真,手里的小铲子虽然笨拙,却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他在日志本上画了移栽步骤图,旁边标注着周卫国的话:“3月12日,晴。跟着小周叔叔学移栽苹果苗,他说‘根舒苗正,人正心诚’。今天新栽了15棵树苗,围着老苗形成一圈,像个小果园。——辰辰”
休息时,周卫国坐在岗亭的门槛上,给大家讲村里的变化:“果园书屋又添了好多新书,孩子们放学就来读,我教他们写日志,有个孩子写‘要像苹果苗一样,扎根家乡,茁壮成长’;村里的苹果加工厂也建起来了,以后苹果不光能卖鲜果,还能做果酱、果干,乡亲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张明远递给他一杯热茶,笑着说:“你在村里带着大家致富,我们在这儿带着孩子们守岗,咱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守着同一份家国。”
刘志强则翻出那把旧步枪,递给周卫国:“你再摸摸它,保养得好好的,辰辰他们每天都给它擦一遍。当年你用它打靶全中十环,现在给孩子们讲讲当时的心情?”
周卫国接过步枪,枪身的冷硬触感瞬间勾起了回忆。他站起身,像当年那样端起枪(未上膛),瞄准远方的雪山,眼神变得坚定:“当年打靶,心里想的是‘枪要准,岗要稳’,现在看着这把枪,想的是‘传承要准,信念要稳’。孩子们,枪是用来守护和平的,而你们手里的笔,是用来守护记忆的,两者同样重要。”
辰辰和伙伴们认真地点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也记进了日志本里。
3月15日那天,春风格外温柔,3号苹果苗的花苞终于完全绽放,五片浅粉色的花瓣层层叠叠,中间的花蕊沾着细小的花粉,风一吹,甜香漫满了整个岗亭。辰辰兴奋地喊来所有人,围着苹果花拍照、欢呼。
周卫国看着绽放的苹果花,又看了看身边的老兵、孩子和乡亲们,忽然觉得,这场跨越四十多年的守护,就像这棵苹果苗——从一颗来自陕南的种子,到在南疆扎根、发芽、开花,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呵护与坚守。
他拿起辰辰的日志本,在最新的一页写下:“春风拂过南疆,果花绽放岗亭。见老战友康健,见少年传承初心,见家国安宁无恙。守护无界,山海同心,愿此花常开,此志永存。——周卫国 2024年3月15日”
写完,他合上日志本,递给辰辰。春风吹过,苹果花的花瓣轻轻飘落,落在日志本上,像一枚粉色的印章。辰辰捧着日志本,看着上面新旧交织的字迹,忽然明白,这本日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记录,也不是一代人的故事——它是无数颗守护的心,跨越山海,穿越岁月,共同写下的家国篇章。
而这篇章,还在继续。就像春风里的果苗,会越长越壮,开花结果;就像戍边的信念,会代代相传,永远滚烫。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岭枪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