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雪越下越沉,连续三日的暴风雪把戍边精神岗裹进了一片纯白里。界碑的基座被积雪埋了大半,只露出“中国”二字的上半部分,像沉在雪海里的灯塔;岗亭旁的苹果苗保温棚被雪压得微微下沉,塑料布上凝结着一层冰碴,辰辰每天都要踩着齐膝深的雪,用竹竿小心翼翼地把棚顶的积雪捅下来,生怕压坏了里面的幼苗。
“慢点,别戳破塑料布!”张明远跟在辰辰身后,手里攥着一把铁锹,随时准备清理滑落的积雪。他的军大衣上落满了雪,眉毛和胡茬上结着冰,却依然腰杆笔直,像岗亭旁那棵老柠条,在风雪里站得稳稳的。
辰辰停下手里的动作,回头朝张爷爷点点头,呼出的白气在眼前凝成一小团雾:“知道啦!我轻着呢,不会伤到苹果苗的。”他蹲下身,透过塑料布的缝隙往里看,幼苗的叶片虽然有些发暗,却依然透着韧劲,“您看,它们都好好的,在里面躲风雪呢。”
王建国和刘志强正在岗亭里生煤炉,炉膛里的煤块烧得通红,映得整个屋子暖融融的。墙角堆着几捆干柴,是前几天特意从戈壁深处捡来的,用来给煤炉添火;桌上摆着一壶热茶,水汽袅袅,驱散了满身的寒气。“快进来暖和暖和!”王建国朝门口喊,“雪太大了,清理完积雪就别出去了。”
辰辰和张明远走进岗亭,拍掉身上的雪,雪落在地上很快化成水,在脚边积起一小滩。辰辰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凑到煤炉边取暖,目光落在展柜里的旧步枪上——枪身被擦得锃亮,在炉火的映照下泛着暖光,枪托上的咬痕仿佛也柔和了许多。
“当年这么大的雪,我们还要顶着风雪巡逻。”刘志强给两人倒上热茶,杯子里的茶水冒着热气,“1983年的冬天,比现在还冷,雪下了整整一周,界碑都被埋住了。我们四个轮流用铁锹挖,挖了整整一天才把界碑露出来,手指冻得肿成了胡萝卜,连枪都握不住。”
他喝了一口热茶,继续说:“小周那时候年轻,性子急,挖雪的时候手套磨破了,直接用手挖,手心磨出了血泡,雪落在上面,疼得他直咧嘴,却还笑着说‘没事,挖开界碑,心里就暖了’。”
辰辰捧着温热的茶杯,听着老兵的话,忽然想起日志本里小周叔叔写的那句“界碑在,心就安”。他放下茶杯,翻开日志本,在新的一页写下:“12月8日,大雪。清理苹果苗保温棚积雪,张爷爷说当年挖界碑的事,小周叔叔用手挖雪,手心磨出血泡。界碑是戍边人的根,再大的雪,也不能把它埋住。——辰辰”
正写着,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在风雪里格外清晰。“谁呀?这么大的雪还过来?”王建国起身走到门口,推开一条缝往外看。
“是马大叔!他牵着马送物资来了!”辰辰也凑过去,一眼就看到了雪地里的身影——马大叔穿着厚厚的皮袄,牵着两匹骆驼,骆驼背上驮着粮食、煤炭和几捆干柴,在雪地里一步步艰难地走着。
大家赶紧跑出去帮忙,把骆驼背上的物资卸下来,搬进岗亭。马大叔搓着冻得发紫的手,喝了一口热茶,才缓过劲来:“雪太大了,路都被封了,我绕了好远才过来。怕你们断了粮,特意多送了点馒头和咸菜。”
他指着骆驼背上的一个布包:“这里面是给孩子们的东西,是县上小学寄来的,说是看完专题片后,孩子们亲手做的。”
辰辰赶紧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沓画和几封书信。画纸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着界碑、岗亭、苹果苗,还有握着步枪的老兵和写日志的自己;书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写满了敬意:“辰辰哥哥,你们太勇敢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守护家乡”“老兵爷爷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守护我们的祖国”。
辰辰看着这些画和信,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他把画一张张展开,贴在岗亭的墙上,把书信小心翼翼地夹在日志本里,在旁边写:“12月8日,补记。马大叔冒雪送物资,带来县上小学孩子们的画和信。他们的祝福,像煤炉里的火,暖乎乎的。守护,是大人守着边疆,孩子守着初心,我们一起守着家国。——辰辰”
雪一直下到傍晚才停,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连远处的戈壁都被雪覆盖,看不到一点杂色。张明远提议:“雪停了,咱们去给界碑描红吧。雪把字盖了,描上红,才显眼。”
大家都点头同意。辰辰找出红色的油漆和毛笔,跟着老兵们往界碑走去。雪地里的脚印很深,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劲,刘志强特意扛了把铁锹,走在前面开路,把积雪铲开,让出一条小道。
到了界碑旁,张明远先用扫帚把界碑上的积雪扫干净,再用抹布擦干碑身。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和界碑号被雪水浸得有些发暗,辰辰握着毛笔,蘸了蘸油漆,小心翼翼地描了起来。他的手有些抖,生怕描歪了,张明远站在旁边,轻轻扶着他的手腕:“别慌,慢慢描,把字写正,就像把心放正一样。”
辰辰深吸一口气,稳住手,一笔一划地描着。红色的油漆落在青灰色的碑身上,格外醒目,像跳动的火焰,在白雪的映衬下,透着一股庄严与神圣。王建国和刘志强站在一旁,默默看着,眼里满是肃穆——他们当年,也是这样,在风雪里给界碑描红,一笔一划,都是对家国的承诺。
描完红,辰辰后退一步,看着界碑上鲜红的字迹,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他想起小周叔叔信里说的“界碑是戍边人的根”,忽然觉得,这根不仅扎在泥土里,更扎在每个戍边人的心里,无论风雪多大,都拔不掉、吹不倒。
“当年我们描红,小周总说,这红色是咱们戍边人的血,要让它永远鲜亮。”张明远看着界碑,声音里带着感慨,“现在,这接力棒传到你们手里了,你们要把这红色,一直描下去。”
辰辰用力点头:“我们会的!以后每次下雪,我们都来给界碑描红,让它永远红得耀眼。”他翻开日志本,在雪地里写下:“12月8日,夜。雪停,给界碑描红。红色的字在白雪里像一团火,照亮了边疆的夜。小周叔叔说,红色是戍边人的血,我们要让这血,永远热着。——辰辰”
回到岗亭,煤炉里的火还很旺。大家围坐在一起,马大叔给孩子们讲起了当年和老兵们一起防雪灾的故事:“1985年的雪灾,哨所的屋顶被压塌了一角,你们张爷爷带着大家顶着雪抢修,三天三夜没合眼,硬是把屋顶修好了。”
张明远笑着摆手:“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条件好了,岗亭结实了,还有暖气,比当年强多了。”他转头看向辰辰,“你们生在好时代,不用像我们当年那样吃苦,但吃苦的精神不能丢,守护的信念不能忘。”
辰辰抱着日志本,靠在煤炉旁,听着老兵们和马大叔的对话,看着墙上孩子们的画,展柜里的步枪和老马灯,忽然觉得,戍边精神岗就像一个温暖的家,有老兵们的守护,有乡亲们的支持,有孩子们的祝福,还有跨越山海的牵挂。
夜里,辰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风吹过积雪的声音,像一首轻柔的歌。他想起了岗亭旁的苹果苗,想起了界碑上的红色字迹,想起了日志本里的每一个故事。他知道,冬天虽然寒冷,但春天总会来的,就像守护的信念,无论经历多少风雪,都会在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天清晨,辰辰早早起床,跑到界碑旁。太阳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界碑上的红色字迹在阳光下更鲜亮了。他蹲在雪地里,看着远处的雪山,心里默默念着:“小周叔叔,雪停了,界碑描红了,苹果苗也好好的,我们都在守着这里,等你春天回来。”
他翻开日志本,在最新的一页画了一座描红的界碑,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太阳,太阳下,苹果苗正从雪地里探出头来。旁边写着:“12月9日,晴。阳光照在界碑上,红色的字更亮了。守护的信念,就像这太阳,无论冬天多冷,都会带来温暖和希望。——辰辰”
风雪过后的南疆,格外宁静。界碑矗立在雪地里,像一位沉默的哨兵;岗亭的炊烟袅袅升起,在阳光下散开;苹果苗在保温棚里静静生长,积蓄着力量。而那本《戍边守护日志》,则在温暖的岗亭里,记录着每一个关于守护、关于信念、关于传承的故事,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新的篇章。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岭枪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