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秋意漫过边境线时,戍边精神岗旁的柠条叶染上了浅黄,格桑花虽已褪去盛花期的绚烂,却仍有零星花朵在风里摇曳。辰辰抱着那本新收到的“边防巡逻日志”,蹲在界碑旁,正和林晓、古丽研究李想哥哥写的第一页记录——“今日巡逻遇风沙,护具蒙尘却未停步,想起南疆岗亭的红灯笼,便觉前路有光”。
“你们看,李想哥哥还记得岗亭的红灯笼呢!”辰辰指尖划过字迹,眼里满是骄傲,“他说看到红灯笼,就想起我们守岗的样子。”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小艾克拜尔开车过来,车后座载着几位穿着工装的人,还有测绘仪器。“辰辰,快过来!”小艾克拜尔挥挥手,“咱们要去老哨所遗址看看,张爷爷说,那里有当年的‘精神印记’,想让你们跟着一起去认认路。”
孩子们立刻蹦起来,跟着小艾克拜尔往山坳里走。张明远、王建国和刘志强早已在路口等候,三位老兵穿着旧军装,手里拿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那是从老哨所遗址挖出来的旧工具,当年用来加固岗哨土墙的。
“老哨所就在前面山坳里,”张明远指着远处的一片低矮土坡,“1998年新哨所建成后,这里就闲置了,风吹雨淋这么多年,只剩下断壁残垣,但里面的东西,都是咱们戍边人的念想。”
走了约莫半小时,一片被杂草覆盖的土坯墙出现在眼前。墙体斑驳,部分墙面已经坍塌,露出里面的夯土;地面上散落着几块碎瓦,还有一截生锈的铁丝——那是当年挂马灯的灯绳固定处。
“这就是我们当年的岗哨?”林晓轻轻摸着土坯墙,指尖沾了一层黄土,“比我想象的还要简陋。”
“可不是嘛,”王建国叹了口气,弯腰捡起一块碎瓦,“这瓦是1976年盖岗哨时烧的,当年我们自己动手和泥、烧瓦,花了三个月才把岗哨盖起来。墙是土夯的,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我们就用塑料布糊在墙上,还是挡不住雨水渗进来。”
刘志强走到一处相对完整的土墙前,指着墙上的一道刻痕:“你们看,这是当年我们记录身高的地方。我刚入伍时才一米六,在这里守了五年,退伍时再刻,已经长到一米七五了。这道痕,就是岁月和戍边的印记。”
孩子们围过来看,刻痕深浅不一,最下面的一道离地面很近,最上面的一道则需要踮起脚才能摸到。辰辰伸手比划着,忽然问:“刘爷爷,当年在这里守岗,是不是特别苦?”
“苦是苦,但心里踏实,”刘志强点点头,眼里泛起微光,“冬天夜里,我们裹着两件棉衣还觉得冷,就围着马灯坐在一起,讲家乡的事,讲巡逻时的趣闻;夏天蚊虫多,我们就用艾草熏,虽然呛得直咳嗽,却能少挨点咬。那时候最盼着的,就是巡逻回来能喝上一口热奶茶,再在日志上写下‘边境无异常’。”
测绘队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忙碌,他们用仪器测量遗址的范围,记录下每一处墙体的位置。“我们接到文旅部门的通知,要对老哨所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队长笑着对孩子们说,“以后这里会建成一个小型的‘戍边记忆展厅’,把老哨所的物件、老兵的故事都陈列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戍边岁月。”
张明远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件从家里翻出来的旧物件:一个掉了底的搪瓷缸,上面印着“戍边光荣”四个字;一本卷边的《毛主席语录》,书页上写着当年的巡逻心得;还有一双补丁摞补丁的旧胶鞋,鞋底已经磨平。“这些都是当年在老哨所用过的,”他把物件递给工作人员,“修缮好后,就放在展厅里,让孩子们看看我们当年是怎么守岗的。”
辰辰捧着那个搪瓷缸,缸口的搪瓷已经脱落,边缘磨得很光滑,能看出常年使用的痕迹。“这缸子当年装过奶茶吗?”他小声问。
“装过,”张明远笑了,“1980年春节,我们在岗哨里煮饺子,就用这个缸子盛饺子汤,几个人轮着喝,虽然只有盐味,却觉得比什么都香。后来一次巡逻,我不小心把缸底摔掉了,舍不得扔,就用铁皮补了补,又用了两年。”
孩子们跟着老兵们,在遗址里慢慢走,听他们讲每一处地方的故事:这里是灶台,当年煮过压缩饼干,也煮过牧民送来的羊肉;那里是床铺,用木板搭的,上面铺着稻草,冬天能稍微暖和点;墙角的那个小坑,是当年存放马灯油的地方,怕被风吹倒……
辰辰拿出随身带的小本子,把老兵们讲的故事一一记下来:“老哨所的墙是土夯的,下雨天漏雨;墙上有身高刻痕;搪瓷缸掉过底,补好继续用;马灯油放在墙角小坑……”他要把这些细节都记下来,回去抄进《戍边守护日志》里,让老哨所的故事永远留在日志本上。
中午,大家坐在遗址旁的石头上休息。小艾克拜尔带来了馕和奶茶,孩子们给老兵们递上食物,听他们继续讲老哨所的往事。张明远说,有一年下暴雨,老哨所的屋顶漏得厉害,他和战友们用塑料布把日志本和武器裹起来,自己则淋着雨加固屋顶,等雨停时,浑身都湿透了,却笑着说“日志和武器都没事”;王建国说,1983年他生病发烧,战友们轮流背着他巡逻,岗亭里的马灯一直亮着,等着他们回来……
测绘队的工作人员把这些故事都录了下来,队长感慨道:“这些口述的故事,比任何文字记录都珍贵。我们会把它们整理成文字,刻在展厅的墙上,让老哨所的精神永远流传。”
下午,太阳渐渐西斜,大家准备返回。辰辰走在最后,回头望了望老哨所的断壁残垣,夕阳照在土墙上,给黄土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他忽然觉得,这残破的土墙里,藏着无数戍边人的青春与坚守,虽然岁月流逝,却依然能听到当年的脚步声、笑声,那是老哨所的“精神回响”。
回到戍边精神岗,辰辰立刻翻开《戍边守护日志》,写下今天的所见所闻:“今日,我们去了老哨所遗址,看到了土坯墙、身高刻痕、旧搪瓷缸。爷爷们说,当年很苦,但心里踏实。老哨所要修缮成展厅了,以后更多人能听到它的故事。——辰辰” 写完,他在旁边画了一座小小的土坯房,旁边写着“老哨所,精神永存”。
张明远看着日志本上的字迹,笑着说:“老哨所虽然旧了,但它承载的精神没旧。等展厅建成了,我们就带着孩子们来这里,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让老哨所的精神,通过我们的口、通过日志本,一直传下去。”
风穿过柠条丛,带着老哨所的黄土气息,吹在岗亭的红灯笼上,灯笼轻轻摇晃,仿佛在回应着老兵的话。辰辰捧着日志本,心里满是坚定——他要把老哨所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那断壁残垣里的“精神回响”,永远在边境线上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守护家园的人。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岭枪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