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南谷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铺开。充沛的水源和食物(相对落鹰涧而言)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热情。斧斤伐木之声、号子声、欢笑声,取代了往日的死寂,回荡在山谷之中。
鲁木匠成了最忙碌的人。他根据谢景珩的建议,改进了窝棚的结构,采用更稳固的三角形框架,覆以厚厚的茅草和泥巴,使其更能抵御风雨。一座座比落鹰涧时期更结实、更宽敞的窝棚,如同雨后的蘑菇,在高地上迅速林立起来。虽然依旧简陋,但已经有了“家”的雏形。
林晚和谢景珩带着狗娃等几个年轻人,开始了对山谷的系统勘察。他们沿着河流上下游行走,测量地势高低,探查土壤性质。谢景珩用炭笔在准备好的鞣制过的兽皮上,不断完善着地图。林晚则运用她的农业知识,仔细分析不同区域的土质和光照条件,寻找最适合开垦为农田的土地。
“此处地势平缓,土层深厚,临近水源,引水灌溉便利,可为上佳良田。”林晚指着一片位于河流北岸、日照充足的缓坡地,兴奋地对谢景珩说。
谢景珩颔首,在地图上仔细标注:“然需修筑堤堰,以防汛期河水泛滥。”他指向河流上游一处较为狭窄的河段,“可于此尝试搭建水坝,既可调控水位,未来或可利用水力。”
这两个人的合作堪称天衣无缝,一个人对农耕和规划有着深入的了解,另一个人则在工程和布局方面独具专长。他们共同规划出了未来的农田区和居住区,使得整个山谷的布局合理有序。不仅如此,他们还独具慧眼地选定了靠近山林、便于获取原材料的手工作坊区,以及一处地势险要、可俯瞰全谷的防御哨所位置,为山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复杂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来自林家村和石坨镇的村民们,虽然一起经历了艰难的迁徙,但当涉及到具体的任务分配和资源分配时,那些细微的隔阂便再次显现出来。比如,在分配新建的、位置较好的窝棚时,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亲疏远近的因素;而在组织采集活动时,不同群体习惯的采集方式和区域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小摩擦。
这一日,就因为采集野菜的区域划分问题,几个妇人发生了争执。声音越来越大,引来了众人的围观。
林晚和谢景珩闻讯赶来。谢景珩没有立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人取来了谷地的地图,铺在地上。他指着地图上已经标注好的几个区域,清晰地说道:“争吵无益。自明日起,采集按区域划分,轮流进行。何处有何种物产,皆记录在案,按需分配。规矩既定,共同遵守。若有异议,可向议事会提出,不得私相争执。”
他的冷静和公正,立刻平息了纠纷。林晚趁热打铁,宣布将进一步完善“工分制”,并将公共菜地的成功经验推广,开始组织人手,在那片选定的缓坡上,进行小规模的垦荒试种,将带来的珍贵种子播撒下去。
秩序的建立,比建造窝棚更为重要。它像无形的骨架,支撑着这个新兴的聚落,使其免于在混乱中瓦解。
喜欢全村要逃荒?我建了个桃花源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全村要逃荒?我建了个桃花源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