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父的电话以最高加密等级直接接到了西花厅。
当秘书将电话内容简要转述给正在批阅文件的先生时,先生初时并未太过惊讶,只是欣慰地点点头:“哦?又有新的高产麦种送来了?这位‘老家人’真是雪中送炭啊。”
他以为还是如同上次一样,只是单季的高产品种。
前番的种子亩产有四百多公斤,已经让先生足够惊喜。
如果再提升一些,固然是好,但没有那么惊喜了,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要育种,然后推广出去。
然而,当汪父在电话那头,用带着难以抑制激动的声音,清晰地汇报出“七年生”、“连续四年亩产五百公斤”、“累计超过三千二百公斤”这些关键词时,先生正准备蘸墨的毛笔猛地顿在了半空,一滴浓墨滴落在宣纸上,迅速晕染开也浑然不觉。
“多……多年生?!你说清楚,是种下去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七年?!”
先生的声音不自觉地拔高,身体也微微前倾,仿佛要透过电话线确认这难以置信的消息。
“是的,先生!千真万确!纸条上写得明明白白,列出了七年每一年的预估产量!小洋反复确认过!”
汪父的声音斩钉截铁。
先生缓缓放下毛笔,深吸了一口气,脸上先是极度的震惊,随即被巨大的喜悦所取代,连声道:“好!好!太好了!这不仅仅是高产,这是变革!是农业生产的革命啊!节省下来的种子、人力、畜力、时间……无法估量!快!立刻安排最可靠的人,用最高规格,把种子和纸条安全送过来!要快!”
当那张承载着希望的纸条被火速送到先生手中时,他戴着老花镜,看得异常仔细。
手指轻轻拂过“七年生”、“五百公斤”、“叁仟叁佰公斤”这些字眼,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舒展开来,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他喃喃自语,随即对身旁的秘书吩咐,“立刻请农科院的同志,还有上次负责验证高产麦种的几位专家过来,要快!”
不久后,几位农业专家匆匆赶到,其中一位手里还捧着几株刚从试验田里取来的麦苗。
他们脸上也带着兴奋之色。
先生一看,知道他们也带来了喜讯。
“先生,您看!”
那位捧着麦苗的专家迫不及待地开口,小心翼翼地将麦苗呈上,“这是高产麦种,在模拟秋季环境下培育的苗。您看这分蘖(niè)!”
先生凑近仔细观看,只见那几株麦苗的基部,密密麻麻地簇生着新的茎秆,数量远超寻常,而且十分粗壮,根系发达。
专家激动地补充:“普通小麦在这个苗期,分蘖一般也就三五个,至多六七个。可您看这个,普遍达到了十八个以上,甚至有的超过了二十!分蘖数量是普通小麦的三到五倍还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成穗率可能会极大提高,之前预估的亩产,很可能还是保守了!这麦种的潜力,实在太惊人了!”
先生听着汇报,看着手中那株生机勃勃、展现出惊人潜力的麦苗,再联想到刚刚看到的关于“七年生”麦种的纸条,心中感慨万千。
他轻轻放下麦苗,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专家,语气充满了欣慰和期待:
“同志们,你们都看到了。第一批种子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不凡。而这第二批,更是送来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多年生’特性。”
他话音未落,办公室里仿佛投入了一颗无声的炸弹。几位专家脸上的兴奋和喜悦瞬间凝固,随即被一种极致的震惊和难以置信所取代。
“多……多年生?!” 为首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王教授,声音猛地拔高,带着尖锐的破音,他几乎是踉跄着向前一步,眼镜后的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先生,“先生,您是说……这小麦,能像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种一次,能收好几年?!这、这怎么可能!这违背了禾本科植物的一年生习性啊!”
另一位专攻作物生理的刘专家也连连摇头:“从理论上说,要让小麦突破一年生界限,除非改变其整个生殖生长和衰老调控机制,这涉及极其复杂的基因网络……以我们目前的认知,几乎不可能实现。”
就在众人一片质疑声中,一位相对年轻、一直专注于远缘杂交研究的李教授,忽然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地说:
“先生,各位老师,我倒是在想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他走到那张纸条前,指着上面的数据说:
“在国际学术界,确实有学者提出过‘多年生谷物’的构想。其理论基础是通过远缘杂交,将野生近缘种——比如长穗偃麦草中控制根系越冬和分蘖节再生的基因,导入到栽培小麦中。”
他越说越投入,眼中闪烁着学术探讨的光芒:
“从纸条上这个产量数据模式来看——前四年维持高产,后续缓慢衰减——非常符合这种多年生杂交后代的典型特征。强大的根系和活跃的分蘖节使其能够越冬再生,但随着年限增加,这种外源基因的表达可能会逐渐衰减,导致产量下降。”
王教授立刻反驳:“理论是理论!李教授,你知道要实现这种跨物种的基因转移有多难吗?更别说还要保证高产、稳产、抗逆性……”
“正因为难,才显得这份种子的珍贵啊!”李教授激动地说,“当初,我们也没想到小麦的亩产可能突破四百公斤,可实验到现在,结果呢,这些麦苗的特性全部都佐证了这就是高产麦,只要能正常接穗,突破四百公斤是必然,甚至有望达到五百、六百公斤!!”
听到他这么一说,其他专家顿时哑口无言。
他们都是亲自见证了高产麦苗的培育过程,基本上每一天都泡在试验田里,深怕错过每一个细节,因此,对方说的完全没错。
……
听着专家们的激烈讨论,先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等大家稍微平静后,才缓缓开口:
“同志们,学术上的讨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检验。”他指着墙角的麻袋,“现在,种子就在这里。我希望你们立即组成专项课题组,由李教授负责理论推测和育种机制研究,王教授带队进行严格的田间试验验证。”
他环视在场的每一位专家,语气郑重:
“不管这‘七年生’的特性是如何实现的,现在它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快的速度,揭开它的奥秘,让它早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请先生放心!”专家们齐声应答。
这时,先生望着窗外的田野,不禁轻声感叹:“要是我们的水稻,我们的大豆,哪天也能有这样的突破,也能高产、多年生……”
他说到一半,突然停住,自嘲地笑了笑:“你们看我又贪心了。有了这么好的小麦,已经是天大的福气。咱们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把这‘七年生’小麦研究明白。”
喜欢四合院:傻柱要甜妻也要大国崛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四合院:傻柱要甜妻也要大国崛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