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大楼,第七会议室。
空气凝滞,落针可闻。不同于寻常会议的嘈杂,这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实质的专注力。U型会议桌旁,三十余人静坐,姿态各异,却共享着同一种锐利的气场。他们是来自全省各市刑侦支队的精英,行为分析(侧写)领域的尖兵。
陈默坐在后排靠过道的位置,一身简单的深色便装,与周围一些穿着制服或更显专业的同行相比,显得有些过于普通。他面前摊开着统一配发的笔记本和案例册,目光低垂,像是老僧入定,与会议室前方投影屏上闪烁的“全省首届刑事侧写技能强化班”字样格格不入。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省厅特聘的顾问,一位头发花白、眼神却如鹰隼般的老者,直接步入正题。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穿透安静的会场。
“欢迎各位。这里不是课堂,而是模拟战场。未来两周,没有老师,只有考官和对手。你们面前的,将是经过处理的真实案件碎片。你们的任务,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从这些碎片里,把藏在影子里的那个人‘挖’出来。”
他顿了顿,扫视全场,每一道目光都与之碰撞,或坚定,或探究,或隐含锋芒。
“侧写,不是算命。它基于痕迹,忠于逻辑,止于真相。每一次判断,都必须有支撑。每一次结论,都要经得起拷问。这里,只认这个。”
规则简洁冷酷:每日投放案例,独立分析,匿名提交,专家组盲评积分。最终排名,只凭积分说话。
“现在,第一个案例。”老者按下遥控器。
投影屏切换。没有现场全景,没有血腥画面,只有三张经过处理的黑白照片和一小段文字描述。
照片一:一个老式木质窗框的特写,锁扣位置有明显的撬压痕迹,木屑外翻,痕迹集中在一点,深而短。
照片二:室内地面,一枚模糊不清的皮鞋印迹,只有前掌大半部分和模糊后跟,旁边放着比例尺。
照片三:一个打开的抽屉,内部凌乱,物品清单如下:丢失:现金约500元,银质戒指一枚(普通款式)。未动:存折三本,数码相机一台,品牌手表一块。备注:抽屉底层一本私人相册被翻动,散落几张照片,但无缺失。
文字描述:案发时间约在凌晨1-3点,雨后。独居老人报案,无目击者。
“时间,四十分钟。开始。”
指令落下,会议室里瞬间被一种极致的寂静吞噬。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啦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偶尔陷入沉思时无意识的轻叩桌面的声音。
前排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警立刻打开便携式电脑,调出软件开始构建模型。旁边一位短发女警则拿出彩色便签,将照片细节逐一贴上白板,试图建立关联。更多的人是埋头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勾画。
陈默没有急于动笔。他拿起那张窗框撬痕的特写照片,指尖几乎悬空地在照片上勾勒痕迹的走向和深度。他的目光在痕迹密集的焦点停留许久,又对比了一下比例尺。
接着,他看向那只残缺的鞋印。边缘模糊,前掌磨损严重,但着力点依稀可辨。他注意到鞋印前端边缘的泥土有极其细微的、向后拖带的迹象。
最后是物品清单。他的视线在“相册被翻动但无缺失”那一行停顿了两秒。
做完这些,他才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几个关键词:左手、力道短促、身高约173±2、体重偏轻、旧鞋、目的明确、熟悉环境、寻找特定物品…
他没有构建复杂的流程图,也没有写下长篇大论。只是在关键词基础上,开始组织最终的报告语言。他的笔迹稳定而清晰。
时间过半,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凝重。有人额头渗汗,有人反复擦改,有人对着照片眉头紧锁。
陈默停下了笔,再次看了一眼照片,确认了几个细节,然后在报告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匿名编号——b07。
时间到。所有报告被工作人员收走,全程匿名。
下午,案例报告分析课。上午提交的报告经过专家组初步筛选,挑出了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进行现场点评。
老者的点评毫不留情。
“这份报告,心理动机分析写了三百字,天花乱坠,但对作案者最基本的体貌特征推断含糊其辞,依据不足。华而不实,零分!”
“这一份,倒是专注痕迹,可惜方向错了。窗框撬痕的受力分析完全反了,推断出的身高体重自然全错。基础不牢,不及格。”
“哦?这份有点意思。注意到了鞋印的拖拽痕迹,推断作案者可能腿部有旧疾或离开时匆忙。方向对了,但没更深挖掘为什么匆忙,与案件核心关联不足,良好。”
接着,投影屏上打出了一份报告的部分内容。报告推断作案者为男性,左利手,身高约172-175cm,体型瘦削,年龄35-45岁,经济状况不佳但并非为财而来(忽略更值钱物品),极可能与受害者有旧怨或想寻找某样特定物品(翻动相册行为异常),建议优先排查受害者社会关系中符合上述特征、且对受害者过往(尤其是相册可能记录的年代)有了解的人员。
“这份报告,”老者的声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简洁,但抓住了核心。痕迹分析到位(左利手、身高体型推断依据充分),行为动机推断合理(非单纯图财、翻相册的特殊性),侦查建议具体且有极强指向性。优秀。”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人暗自打量左右,猜测这份报告出自谁手。
陈默看着屏幕上的内容,面色平静无波。那就是他的报告。
第一天的培训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中结束。学员们陆续离开会议室,不少人三三两两讨论着今天的案例,交换着看法。
“那个b07是谁?有点东西啊。”
“推断左利手那个?确实厉害,我怎么就没注意到撬痕的发力方向…”
“看来这次培训藏龙卧虎啊。”
陈默没有参与讨论,他将笔记本塞进单肩包,独自走向电梯。身后,几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侧写高手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目光中多了几分审视和探究。
电梯门合上,将身后的议论隔绝。
第一天的交锋,无声无息,却已见锋芒。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每一天,都将是对智力、心力、定力的极致考验。而那个代号b07的档案管理员,已然露出了冰山一角。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侧写师陈默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