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微摇头:“只是初步判断,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持。”他的表情并无丝毫得意,反而更加凝重。这种带有强烈仪式感和情感投射的案子,凶手的执念往往极深,再次作案的风险很高。
就在这时,技术中队的一名民警拿着一个证物袋匆匆走进来:“李队,有发现!我们在客厅沙发一个极其隐蔽的缝隙里,找到了这个!”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过去。
证物袋里,是一小片撕碎的纸屑,边缘不规则,像是从某个本子上匆忙撕下的。纸片上,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一行诗句:
“...唯有幽光知此意,夜深依旧照墙苔。”
字迹清晰,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寂和阴郁。
“这纸片材质很特殊,像是某种高级信纸。”技术民警补充道,“上面的诗句感觉很不寻常。”
李健接过证物袋,仔细看了看,又递给陈默:“你怎么看?”
陈默凝视着那行诗,特别是“幽光”、“夜深”、“照墙苔”这几个意象。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将这与现场的那些红色涂鸦、曼陀罗图案联系起来。
“幽光…墙苔…”他喃喃自语,眼前仿佛浮现出夜深人静时,微弱的光线照亮墙角青苔的画面,带着一种潮湿、陈旧、被遗忘的意味。这诗意与现场那种诡异、扭曲、充满私人情绪的氛围,有一种隐秘的共鸣。
“这纸片不像是户主家的东西,风格差异太大。很可能是凶手不慎遗落的。”陈默推断道,他的指尖隔着手套,虚划过那行诗,“凶手可能对这类充满阴郁、孤独意境的文学作品有特殊癖好,甚至…这或许是他内心世界的某种写照。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
他抬起头,看向李健,眼神锐利:“李队,建议立刻请文学方面的专家帮忙鉴定一下这首诗的出处。同时,排查户主社会关系时,特别注意那些有文学艺术背景、性格孤僻内向、可能近期遭受重大心理创伤或长期压抑的人员。”
“好!”李健重重点头,立刻吩咐人去联系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教授。
技术队继续对现场进行勘查,试图发现更多线索。陈默则跟随李健来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正在对户主的社交圈进行初步筛查。
户主名叫赵东明,是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妻子李婉婷是市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女儿赵蕊在当地一所私立学校读初中。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净值精英家庭。
“已经排查了赵东明的商业对手,目前没有发现特别可疑的对象。”一名侦查员汇报着进展,“他公司近期没有辞退任何员工,也没有接到任何威胁信或骚扰电话。”
“家庭方面呢?”李健追问。
“赵东明和李婉婷的社会关系相对简单,邻居反映他们家人很少与小区其他人来往。李婉婷的父母在国外定居,赵东明的父亲早已过世,母亲在老家由保姆照顾。”
陈默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些现场照片。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凶手能够避开所有监控,准确选择户主不在家的时间窗口,说明他对这个小区的环境、监控布局以及户主的行程都非常了解。”陈默突然开口,“这个人一定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观察。”
李健表示同意:“也就是说,他很可能就住在附近,或者有正当理由经常出入这个小区。”
陈默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开始勾勒:“凶手的行为模式显示出几个关键特征:第一,他有极强的观察力和耐心;第二,他对于符号和图案有特殊的偏好和理解;第三,他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和仪式化特征;第四,他对这个特定家庭怀有极深的怨恨或执念。”
随着陈默的笔在白板上移动,凶手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一个熟悉小区环境,可能有艺术或文学背景,性格孤僻,对赵东明一家怀有深刻怨恨的人。
“查一下小区内的保洁、保安、维修工等工作人员,特别是最近半年内离职的。”陈默建议道,“还有小区周边的商店、送餐员、快递员,任何可能经常与赵东明一家接触的人。”
李健立即下达指令,扩大排查范围。
就在这时,技术队又有了新的发现。在紫外灯照射下,他们在曼陀罗图案的中心发现了一行几乎看不见的小字,同样是用特殊墨水书写的诗句片段:
“...破碎的镜像中,真相在低语...”
陈默凝视着这行新发现的诗句,眉头紧锁。这些诗句似乎构成了某种密码,指向凶手内心深处的某种执念。
“李队,师范大学的文教授到了。”一名警员进门通报。
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教授走进会议室。李健立即迎上去,简要介绍了情况,并出示了那纸片上的诗句。
文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阅读纸片上的文字,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这首诗...我有些印象。这应该是出自一本很小众的诗集《夜墙》,作者笔名‘幽影’,真实身份不详。这本诗集大约在五年前自费出版,印量很少,主要在一些文学小圈子里流传。”
陈默立即追问:“教授,您能详细说说这本诗集的内容和风格吗?”
文教授点点头:“《夜墙》的风格非常黑暗、阴郁,大量运用了墙壁、阴影、镜子等意象,探讨的大多是孤独、背叛和内心挣扎的主题。据说作者本人就有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诗集中很多内容都像是精神崩溃前的呓语。”
陈默与李健对视一眼,这个信息与凶手的心理侧写高度吻合。
“教授,您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这本诗集吗?或者认识它的读者群体?”李健急切地问。
文教授沉思片刻:“市图书馆的特藏部可能有一本。至于读者...我记得几年前参加过一个小型文学沙龙,当时有几个年轻人对这本诗集极为推崇,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陈默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您还记得那些人的名字吗?或者他们可能去的地方?”
“让我想想...”文教授努力回忆着,“其中一个好像叫...周慕云,是个很有才华但性格孤僻的年轻人。他经常去一家叫做‘遗忘书之角’的旧书店,那里专门经营一些冷门文学作品。”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侧写师陈默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