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教育公平被重建,孩子们重回课堂!
钱胖子那条发在“学区房受害者联盟”群里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引爆了整个微信群。
“我操!李建国在实验小学门口被纪委带走了!他把我们全他妈供出来了!”
这条消息之下,是钱胖子仓促间拍下的一张照片。照片模糊不清,剧烈晃动,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李建国那张扭曲哭嚎的脸,以及他身边两名神情严肃的便衣人员。
群里死寂了三秒。
紧接着,信息如洪水般决堤。
县建设局刘科长:“@钱胖子,你确定?照片里的人真是他?”
钱胖子秒回,附带一个定位截图,正是清源县第一实验小学门口:“老子就在对面马路!亲眼看着他跪在地上,哭着喊着求纪委抓他!把他送别墅、送钱的事全抖出来了!”
“跪在地上求纪委抓他?”
“疯了!这孙子是彻底疯了!”
“他疯了,我们怎么办?他把我们都说了!”
恐慌,如同最迅猛的病毒,沿着信号网络,在群里每一个成员的心中疯狂蔓延。这个群,原本是他们分享利益、巩固关系的堡垒,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锁死了所有人的铁笼。
一个头像为“一帆风顺”的包工头,连发了十几条语音,每一条都带着哭腔:“完了……完了……我刚给他送了二十万,想让那兔崽子进二中……这钱的利息还没还完啊!”
另一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则在破口大骂:“李建国你个狗日的!老子祝你祖宗十八代不得好死!你他妈自己死,还要拉上我们当垫背的!”
咒骂,哀嚎,绝望。
几分钟后,群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句:“大家赶紧把聊天记录删了!快!”
然而,为时已晚。
更聪明的人,比如县建设局的刘科长,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李建国是主动投案,并且是当着无数市民的面,竹筒倒豆子一样地“自爆”。这种情况下,坦白从宽是唯一的出路。负隅顽抗,只会被压路机碾得粉身碎骨。
他手指颤抖地在屏幕上打字,却不是在群里,而是直接给自己的司机发了条消息:“掉头,去县纪委。”
几乎在同一时间,清源县纪委的大楼,迎来了有史以来最诡异的一幕。
门口的保安老王,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景象。几辆一看就价值不菲的豪车,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接二连三地停在了大楼门口。车上下来的人,都是他眼熟的、在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些人下了车,一个个面如死灰,脚步虚浮,却又带着一种奔赴刑场般的决绝,径直走向纪委的群众来访接待室。
“刘科长?钱老板?你们这是……开会?”老王试探着问。
走在最前面的刘科长,脸色比纸还白,勉强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不,老王,我们是来……自首的。”
接待室里,负责登记的小年轻彻底懵了。他面前排起了一条小小的队伍,每个人都在争抢着他手里的那支笔,仿佛那是什么救命的灵丹妙药。
“我先来!我先交代!”
“凭什么你先来?我送的钱比你多!我的问题更严重!”
“都别争了!我跟李建国的关系最近!我先说!”
他们争先恐后,唯恐落于人后,那急切的样子,不像是在交代罪行,倒像是在争抢春运的火车票。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手都写酸了,换了好几根笔芯,看着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讲述着自己如何行贿、如何勾结,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这场由李建国引爆的自首潮,其规模和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
县委书记办公室。
周启明放下手中的红色电话,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烟灰缸里,已经塞满了烟头。他的脸色凝重,但眼神深处,却透着一股风暴过后的清明。
他对面,苏正正襟危坐,面前的茶水已经凉了。
“都招了。”周启明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揉了揉眉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一个教育局长,撬动了我们清源县半个官场和商场。住建、规划、财政……盘根错节,烂到根了。”
他说着,目光落在了苏正递交上来的那份《关于清源县教育系统乱象的深度调查报告》上。报告的最后一页,那句“祝愿教育‘公平’无比,让所有人都‘享受’!”的批注,字迹锋锐,墨色深沉,仿佛还带着一股冰冷的寒意。
周启明知道,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源于苏正的这份报告,源于这句看似祝福实则审判的批注。
但他不能说,也不会问。
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是一种默契,更是一种保护。
“苏正同志,”周启明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这次,你又为清源县立下了一大功。你用事实证明,你的眼睛,看得比所有人都深,比所有人都远。”
苏正谦逊地说道:“周书记,我只是把看到的问题如实反映了上来。真正力挽狂澜,做出决断的,是您和县委。”
周启明摆了摆手,他欣赏苏正的这份沉稳和不居功。
“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这次的事件,虽然揭开了一个巨大的脓包,但也暴露了我们教育系统乃至整个干部队伍监管的巨大漏洞。”周启明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推倒重建,固然痛快,但如何建,才是关键。”
他转过身,对苏正说道:“我打算成立一个‘清源县教育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亲自担任组长。我希望你,能担任这个小组的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你,有没有信心?”
这已经不是征求意见,而是委以重任。
苏正站起身,身姿笔挺:“请周书记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半个月,整个清源县都笼罩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系统整顿风暴之中。
由纪委、公安、审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专案组,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那张以李建国为中心编织的腐败网络连根拔起。涉案人员,上至局长科长,下至校长主任,无一漏网。
而苏正,则把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他带领着从各部门抽调上来的精干力量,几乎是不眠不休地研究制定着新的教育政策。
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苏正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陷入了沉思。
“苏组长,关于学区划分,我们出了三个方案。方案一,是按照传统片区,微调;方案二,是大学区制,电脑派位;方案三,是……”一名工作人员汇报道。
苏正打断了他:“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工作人员一愣,下意识地回答:“实现教育公平。”
“对,公平。”苏正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这两个字,“公平,就是我们唯一的标准。哪个方案最公平,我们就用哪个方案。把所有房地产商的利益、所有‘学区房’的概念,都给我从考量因素里剔除出去!我们的学区,只为孩子上学方便服务,不为任何人的钱包服务!”
他的话,掷地有声。
在苏正的主导下,一套堪称激进却又无比公正的全新方案,迅速成型。
——彻底废除非就近入学的“择校费”,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
——以每个学生家庭的实际居住地为唯一依据,重新科学划分全县中小学学区,每年动态微调,并在官网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组成的“阳光招生监督委员会”,对每年的招生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
当这份名为《清源县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若干规定》的红头文件,下发到全县,并在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上全文公布时,整个清源县都沸腾了。
无数曾经为了孩子上学而焦虑、绝望的家长,看着文件上那一条条清晰、具体的规定,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生怕自己看错了。
“真的……真的取消择校费了?”
“重新划学区?只看住址?那我们家离三小这么近,是不是就能上了?”
“阳光招生……还有监督委员会!这下那些人想动手脚都难了!”
起初是怀疑,然后是惊喜,最后是奔走相告的狂喜。
半个月后,秋季学期开学日。
清源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门口,景象焕然一新。没有了拥堵的豪车,没有了焦虑钻营的家长,更没有了在门口徘徊的黄牛。
孩子们背着书包,在家长的陪伴下,有序地排队进入校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和期待。
保安老刘站在门口,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不再需要分辨谁是局长谁是科长,他只需要对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说一句:“同学,欢迎来到新学校。”
人群中,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紧紧牵着自己女儿的手。她就是之前为了孩子上学,差点卖掉家里唯一住房的张女士。在新的政策下,她的女儿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就近原则,顺利地被第一实验小学录取。
“妈妈,我真的可以进去了吗?”小女孩仰着头,大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张女士蹲下身,为女儿整理了一下红领巾,眼眶湿润了:“当然可以。进去吧,好好学习,这是你自己考上的。”
小女孩用力地点了点头,松开妈妈的手,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奔着跑进了那座她梦寐以求的校园。
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出,汇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阳光洒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个大字,映照得金光闪闪。
教育的公平,如同这清晨的阳光,终于普照在了清源县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县委大楼的办公室里,苏正站在窗前,静静地听着远处校园里传来的隐约铃声,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拿起桌上那支一直陪伴着他的英雄钢笔,准备为这次的教育改革工作写一份总结报告。
然而,当他的指尖触碰到笔身时,却猛地一顿。
他清晰地感觉到,手中的钢笔,传来了一阵温润而有力的脉动。笔杆上那些原本只是微微闪烁的金色符文,此刻光芒大盛,仿佛在笔身内部燃烧。
苏正将笔拿到眼前,惊奇地发现,那耀眼的金色光芒之中,一道原本只是虚幻的龙形影子,此刻竟变得无比凝实、生动。它盘踞在笔身之上,龙鳞清晰可见,龙目炯炯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破笔而出,直冲云霄!
喜欢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