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修鞋摊的顶针
修鞋摊的铁砧上,老杨正用锥子给皮鞋扎孔,顶针在阳光下泛着光。他的相亲对象刘婶蹲在旁边,帮着穿线,说“双线结实”——她总在上午来,因为这时老杨修的多是布鞋,她能借着递线的功夫,多瞅两眼他手上的老茧,那是磨了三十年的样子。
苏海把鞋钉按型号分类,小铁盒装得满满:“刘婶今早把顶针磨亮了,说‘老杨师傅用着顺手’。她的顶针边缘缺了个口,是昨天帮着钉鞋掌时戳的,老杨偷偷用砂纸磨了,说‘别硌着您’。”
魏安往锥子上抹机油,金属杆滑溜溜的:“老杨说刘婶的线总打结,找了盒蜂蜡,‘蹭点蜡就顺了’。他把蜂蜡切成小块,说‘省着用’,自己却总忘了蹭,线结缠在锥子上也不恼。”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线轴架,木头削得光溜溜:“老杨说‘刘婶的线轴总倒’,这架子能卡住轴,‘稳当’。他量了线轴的粗细做的,不多不少正好合适,刘婶看着直笑‘比买的还称手’。”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刘婶给老杨擦汗的动作:“她用自己的围裙角擦,说‘别滴在鞋上’。老杨的脖子缩了缩,说‘您这围裙比毛巾软’,刘婶的脸腾地红了,转身去拾掇鞋钉。”
史芸数着修好的鞋:“老杨特意把刘婶的布鞋留到最后修,说‘慢慢缝才好看’。鞋帮上多了朵小布花,是他用碎布头拼的,刘婶穿上走了两步,说‘比新鞋还得劲’。”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刘婶给老杨做的布手套:“她说‘您总捏锥子,手心磨得慌’。”手套的指尖留了小口,“方便拿东西”,老杨戴着穿线,说“这下利索了”。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早点铺的油布
早点铺的油锅“滋滋”响,王姨正翻着油条,油星子溅在蓝布围裙上。她的相亲对象赵叔蹲在灶台旁,帮着烧火,说“火匀了油条才酥”——他总在凌晨三点来,借口帮忙劈柴,其实是想让王姨多睡会儿,她的胳膊上周炸油条时烫了,还贴着创可贴。
苏海关上装面粉的布袋,袋口系得紧紧的:“赵叔今早去磨了新面,说‘王姨炸的油条得用新面’。他的裤脚沾着面粉,是扛面袋时蹭的,王姨偷偷拍了拍,说‘别带回去让婶子嫌’。”
魏安往油锅里撒盐,说“防溅油”:“王姨说赵叔的手总沾油,找了块碱面,‘搓搓就净了’。她把碱面装在小布袋里,‘别受潮’,自己却总忘了用,指甲缝里的油黑也不在意。”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油布架,铁丝弯得恰到好处:“赵叔说‘王姨的油布总堆着,占地方’,这架子能挂起来,‘透风’。他量了油布的尺寸做的,不多不少正好能撑开,王姨看着直笑‘这下利索了’。”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赵叔给王姨递豆浆的动作:“他把豆浆晾温了才递,说‘别烫着’。王姨喝了口,说‘比平时甜’,赵叔挠挠头,说‘偷偷多放了半勺糖’,两人都笑了。”
史芸数着刚出炉的包子:“王姨特意给赵叔留了糖包,说‘您烧火费力气’。糖包里的糖汁流出来,赵叔舔了舔嘴角,说‘比蜜还甜’,王姨的耳尖红了,转身去翻油条。”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赵叔给王姨做的防烫手套:“他说‘您总翻油条,别再烫着’。”手套里垫了石棉,“隔温”,王姨戴着翻油条,说“这下敢使劲了”。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废品站的麻绳
废品站的铁皮棚下,老马正用麻绳捆纸壳,“咔嚓”声里混着风响。他的相亲对象张姨蹲在旁边,帮着把塑料瓶踩扁,说“这样省地方”——她总在傍晚来,借口帮着分类,其实是想给老马送个热馒头,他总啃凉的,胃不好。
苏海把捆好的纸壳摞整齐,边角对齐像块砖:“张姨今早蒸了红糖馒头,说‘老马师傅爱吃甜的’。她把馒头裹在棉布里,‘怕凉了’,自己却啃着咸菜就白饭,说‘我不爱吃甜’。”
魏安往麻绳上抹蜡,说“这样不磨手”:“老马说张姨的手总被麻绳勒红,找了块蜂蜡,‘蹭点就滑了’。他把蜡切成小块,说‘省着用’,自己捆纸壳时却总忘了蹭,手上的红印一道叠一道。”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木架,每层都钉着铁钩:“老马说‘张姨的塑料瓶总滚’,这架子能挂网袋,‘稳当’。他量了网袋的大小做的,不多不少正好能挂上,张姨看着直笑‘比我家衣柜还整齐’。”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张姨给老马缝袖口的动作:“她用同色的线,缝得严严实实,说‘这样看不出来’。老马的胳膊动了动,说‘您受累了’,张姨低头缝着,说‘这点活算啥’,嘴角却翘着。”
史芸数着捆好的塑料瓶:“老马每天都多捆一捆,说‘多挣点,给张姨买双棉鞋’,她的鞋头磨破了。张姨知道了,就把捡来的旧棉鞋改了改,‘这样不用花钱’,其实偷偷垫了新棉絮。”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张姨给老马做的棉背心:“她说‘您总在风口站着,得护着点’。”背心上绣着个“马”字,歪歪扭扭的,老马却每天穿着,说“比棉袄还暖”。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社区活动室的棋盘
社区活动室的棋盘上,老周正用手指捻着棋子,琢磨着下一步。他的相亲对象李姨坐在对面,帮着把散落的棋子归位,说“别急,慢慢想”——她总在下午两点来,因为这时的阳光正好照在棋盘上,两人坐着不晃眼,能多杀两盘,老周会故意让她赢,说“您棋艺见长”。
苏海把茶水倒在小杯里,热气袅袅绕杯口:“李姨今早去买了新茶叶,说‘老周师傅爱喝龙井’。她把茶叶装在小铁盒里,‘防潮’,盒子上贴了张纸条,‘每天两泡’,怕他睡不着。”
魏安往棋盘上垫绒布,说“棋子落着不响”:“老周说李姨的膝盖不好,找了块厚绒布垫着,‘软和’。他把绒布剪成棋盘大小,说‘不碍事’,其实是自己缝的,针脚歪歪扭扭。”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棋盒,里面分两格:“老周说‘李姨总把红黑棋混着放’,这盒子一格放红的,一格放黑的,‘好找’。他在盒盖上刻了个‘乐’字,说‘下棋图个乐’。”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李姨给老周剥橘子的动作:“她把橘子瓣上的白丝摘干净,说‘您总嫌塞牙’。老周吃着,说‘比我家孙子剥的还好’,李姨的脸红了,手里的橘子皮攥皱了。”
史芸看着墙角的拐杖:“李姨的腿不太好,老周给她找了根新拐杖,‘这木头结实’。他在拐杖头包了块布,‘别硌着您’,李姨拄着,说‘比我原来的轻多了’。”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李姨给老周织的围巾:“她说‘您总在风口下棋,冻脖子’。”围巾上绣着个“周”字,老周戴着,说“这围巾比棉袄还暖”。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缝纫店的顶针
缝纫店的脚踏缝纫机“哒哒”响,刘姐正往棉袄上钉纽扣,银针穿过厚布时微微发颤。她的相亲对象陈叔蹲在旁边,帮着绕线轴,说“这样线不打结”——他总在下午来,借口等修裤脚,其实是想看看刘姐穿针的样子,她的眼睛不花,线穿过针孔时又快又准。
苏海把剪刀摆在磁板上,刀刃朝一个方向:“陈叔今早去布店,给刘姐带了块碎花布,说‘这料子软,做童装舒服’。他把布卷得整整齐齐,说‘别沾灰’,自己的袖口却磨破了,说‘凑乎穿’。”
魏安往熨斗里加水,蒸汽“嘶嘶”冒:“刘姐说陈叔的衬衫总熨不平,教他用熨斗,说‘顺着纹路来’。她把自己的熨斗给他用,‘这个火力匀’,自己却用着旧的,说‘我习惯了’。”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布头盒,格子分得细:“陈叔说‘刘姐的碎布总混着,找着费劲’,这盒子每个格子都贴了色卡,‘红的’‘蓝的’标得清,刘姐看着直笑‘比我家衣柜还明白’。”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刘姐给陈叔补袖口的动作:“她用同色的线,缝得严严实实,说‘这样看不出来’。陈叔的手攥着衣角,说‘您受累了’,刘姐低头缝着,说‘这点活算啥’,嘴角却翘着。”
史芸看着角落里的线轴:“刘姐给陈叔的线轴都缠得满,‘您总来帮忙,别总跑买线’。陈叔却偷偷买了最贵的线送回来,说‘这线结实’。”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陈叔给刘姐做的线架:“他说‘您的线总乱着,缠一起’。”架子上刻着小凹槽,“这样线轴不滑”,刘姐把线架摆在窗前,说“比买的还好用”。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菜市场的鱼摊
菜市场的鱼摊前,老郑正用刀刮鱼鳞,“哗哗”的水声混着鱼腥味。他的相亲对象王姨站在旁边,帮着把鱼肠收拾干净,说“这样炖着香”——她总在上午十点来,因为这时老郑刚剖完一批鱼,能歇会儿,她能递杯热茶,看他喝得直咂嘴。
苏海关上装鱼的塑料袋,血水在指尖凝成红:“王姨今早去摘了点薄荷,说‘老郑总闻腥味,提神’。她把薄荷晒成干,装在小布袋里,‘挂摊前’,老郑每次剖完鱼都闻闻,说‘比香皂还管用’。”
魏安往刮鳞的盆里加温水,说“这样不冻手”:“老郑说王姨的手总碰冷水,给盆里加了个加热棒,‘这样不冻手’。他自己却用冷水洗工具,说‘我皮糙’。”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挂架,钩子磨得光:“老郑说‘王姨的鱼总挂着晃,不稳’,这架子能固定住,‘结实’。他刷了防锈漆,‘不怕水’,王姨看着说‘比隔壁摊的还像样’。”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王姨给老郑递姜茶的动作:“她把姜茶熬得浓,说‘您总沾凉水,驱驱寒’。老郑喝着,说‘比我家老婆子以前做的还辣’,说完又补,‘您这更好喝’,王姨笑得直抹泪。”
史芸数着收拾好的鱼:“老郑特意把最肥的鱼留给王姨,说‘您孙子爱吃肉’。王姨却换成瘦的,说‘现在都爱吃瘦的’,其实是怕他不够卖。”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王姨给老郑蒸的馒头:“她说‘您总吃凉的,对胃不好’。”馒头里夹着咸菜,“这样不寡淡”,老郑啃着,说“比啥山珍海味都香”。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修表铺的镊子
修表铺的台灯下,老秦正用镊子夹小齿轮,放大镜后的眼睛眯成缝。他的相亲对象张姨坐在旁边,帮着把修好的表摆进丝绒盒,说“这样显档次”——她总在下午来,因为这时老秦修的多是旧怀表,她能借着看款式,多问两句“这表走得准不”。
苏海把表油滴在瓷盘里,晶莹的小珠像眼泪:“张姨今早去配了副新老花镜,说‘帮您看零件’。她把镜片度数调得比自己的高,‘这样能看清小齿轮’,自己却眯着眼穿针,说‘我不急’。”
魏安往工具盒里垫绒布,软乎乎的不硌手:“老秦说张姨的手总碰金属,给工具盒垫了层绒布,‘这样不凉’。他把镊子尖磨得圆了点,‘别扎着您’,张姨用着,说‘比您的还顺手’。”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零件柜,抽屉贴标签:“老秦说‘张姨总帮着找零件,费眼’,这柜子每个抽屉都标型号,‘1毫米齿轮’‘2毫米螺丝’写得清,张姨看着直笑‘比我家药箱还整齐’。”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张姨给老秦擦镜片的动作:“她用镜头布轻轻擦,说‘有灰看不清’。老秦的呼吸都放轻了,说‘您擦得比眼镜店的还干净’,张姨的脸突然红了,低头去拿表盒。”
史芸看着柜台上的菊花茶:“张姨给老秦泡的,‘您总盯着表芯,上火’。茶里加了枸杞,‘明目’,老秦却偷偷换成她的杯子,说‘您也得润润’。”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张姨给老秦做的护目镜:“她说‘您总用放大镜,伤眼睛’。”护目镜的带子缝了圈软布,“这样不勒头”,老秦戴上试了试,说“这下清楚多了”。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公园的象棋盘
公园的石桌上,老李正用手指点着象棋盘,“马走日,象走田”。他的相亲对象赵姨坐在对面,帮着把棋子摆好,说“别急,我记着呢”——她总在下午三点来,因为这时的阳光正好落在棋盘中间,两人坐着不晃眼,老李会故意让她两步,说“您这棋艺快赶上我了”。
苏海把茶水倒在保温杯里,盖子拧得紧紧的:“赵姨今早去买了新茶叶,说‘老李师傅爱喝茉莉花’。她把茶叶装在小布袋里,‘防潮’,布袋上绣了个小棋子,是史芸教她绣的,歪歪扭扭的。”
魏安往棋盘上垫硬纸板,说“这样棋子不滑”:“老李说赵姨的手总碰石头桌,凉,找了块厚纸板,‘垫着暖和’。他把纸板剪成棋盘大小,说‘不碍事’,其实是自己剪的,边缘剪得不齐也不在意。”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棋子盒,里面分两格:“老李说‘赵姨总把红黑棋混着放’,这盒子一格放红的,一格放黑的,‘好找’。他在盒盖上刻了个‘棋’字,说‘图个乐’。”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赵姨给老李剥花生的动作:“她把花生壳剥得干干净净,说‘您下棋费脑子’。老李嚼着花生,说‘比我家老婆子剥的还利索’,赵姨的脸红了,手里的花生壳攥成了团。”
史芸看着石凳上的棉垫:“赵姨给石凳缝了个棉垫,‘您总坐着,凉’。棉垫上绣着个‘帅’字,老李每次下棋都稳稳坐上去,说“比家里的沙发还得劲”。赵姨看着他后背的阳光,悄悄把自己的棉垫往他那边推了推,石凳的另一边便空出一小块冰凉,她却像没察觉似的,指尖在棋盘边缘轻轻敲着。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老李给赵姨做的小靠垫:“他说‘您总坐着,腰别累着’。”靠垫里塞了晒干的艾草,“驱潮”,赵姨把它垫在腰后,说“这下能多陪您杀两盘了”。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老李的“帅”被赵姨的“炮”逼到角落,他却笑出了声:“输了输了,明天还来?”赵姨把棋子归位,花生壳装进布袋,说“来,给您带新炒的”,声音里裹着点甜。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修自行车摊的扳手
小区门口的修车摊前,老吴正用扳手拧着车轴,“咔咔”声里混着车铃响。他的相亲对象孙姨蹲在旁边,帮着给轮胎打气,说“这样您省点劲”——她总在下班高峰前过来,借口看车,其实是想给老吴送碗热汤,他中午总啃冷馒头,胃里发空。
苏海把修好的车摆整齐,车把都朝一个方向:“孙姨今早炖了排骨汤,说‘老吴师傅修车费力气’。她把汤装在保温桶里,‘怕凉了’,自己却啃着咸菜烧饼,说‘我减肥’。”
魏安往扳手轴上抹黄油,说“这样不卡壳”:“老吴说孙姨的手总拧气筒,磨得发红,找了块黄油,‘蹭点就滑了’。他把黄油装在小铁盒里,说‘省着用’,自己拧扳手时却总忘了蹭,指关节上的茧子又厚了层。”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零件架,每层都钉着挂钩:“老吴说‘孙姨总帮着找零件,费眼’,这架子按型号挂着螺丝、气门芯,‘一眼就看着’,孙姨看着直笑‘比我家抽屉还整齐’。”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孙姨给老吴擦手的动作:“她用自己的围裙角擦,说‘油乎乎的别蹭衣服’。老吴的手缩了缩,说‘您这围裙比抹布软’,孙姨的脸腾地红了,转身去扶刚修好的自行车。”
史芸数着打气筒的次数:“孙姨给轮胎打气总多打两圈,说‘这样骑得稳’。老吴看着胎压表笑,‘您这是给我打气呢’,孙姨捶了他一下,说‘就你嘴贫’,手里的气筒却晃出了声。”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孙姨给老吴做的布手套:“她说‘您总握扳手,手心磨得慌’。”手套的掌心缝了层帆布,“耐磨”,老吴戴着拧螺丝,说“这下敢使劲了”。
第一千零二十章:街角书报亭的暖壶
街角书报亭的玻璃柜里,摆满了杂志和报纸,老张正用抹布擦着柜面,“沙沙”声里混着路人的脚步声。他的相亲对象周姨站在旁边,帮着整理报纸,说“这样找着方便”——她总在傍晚来,借口买晚报,其实是想给老张换壶热水,他的暖壶总忘了灌,喝的水带着点凉。
苏海把新到的杂志摆上架,封面都朝外:“周姨今早烧了热水,灌在暖壶里,说‘老张师傅爱喝茶’。她把暖壶放在柜角,‘别烫着人’,自己却喝着从家带的凉白开,说‘我不爱喝热的’。”
魏安往暖壶套上缝了层绒布,说“这样不烫手”:“老张说周姨的手总提暖壶,冻得发红,找了块绒布,‘缝上就暖和了’。他把绒布剪成合适的大小,说‘不难看’,自己拎暖壶时却总忘了套,指节冻得通红。”
邱长喜搬来个新做的小桌板,钉在柜外侧:“老张说‘周姨总站着看报,累’,这桌板能放个小马扎,‘歇脚’。他量了报亭的宽度做的,不多不少正好合适,周姨坐着看报,说‘比家里的沙发还舒坦’。”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周姨给老张递茶叶的动作:“她把茶叶装在小纸包里,说‘新到的龙井,尝尝’。老张泡上茶,说‘比我买的香’,周姨的嘴角翘了翘,说‘那是我挑的’,眼里的光比灯泡还亮。”
史芸数着刚卖出去的报纸:“老张总把新到的晚报留给周姨,说‘您爱看连载’。周姨看完了会折得整整齐齐还回来,上面用铅笔标着她觉得好看的段落,老张每次都对着标记得看半天。”
叶遇春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周姨给老张织的毛线帽:“她说‘您总在风口坐着,别冻着’。”帽子上绣了个小书的图案,老张戴着看报,说“这下脑袋不凉了,看字都清楚了”。
暮色漫上来时,周姨拿着晚报要走,老张从柜里拿出本新到的杂志,“这个连载您没看过,拿去看”。周姨接过来,指尖碰了碰他的手,像触到了暖壶的温度,两人都没说话,只有报亭的灯泡,在渐暗的街角亮得很暖。
喜欢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