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心内科病房,弥漫着特有的忙碌气息。护士们推着治疗车在走廊间穿梭,病房里传出心电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医生办公室内则正进行着每日例行的晨会交班。
陈墨站在投影屏前,白大褂笔挺,眼神专注。他刚刚详细介绍完那位复杂病例的新治疗方案——基于与王嫣然合作收集的神经功能与代谢数据,结合他精心调整的中药方剂,形成的一套综合性治疗策略。
“...因此,我们认为患者的症状根源更可能在于神经调节异常引发的连锁反应,而非单纯的心血管问题。”陈墨用激光笔指着屏幕上错综复杂的数据曲线,“这套整合治疗方案旨在通过多靶点干预,重新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同时调理代谢状态。”
办公室里坐着十余名医生,包括心内科主任赵教授和几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多数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王嫣然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始终落在陈墨身上,眼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赏。
交班结束,陈墨刚放下激光笔,赵教授便带头鼓起掌来:“非常精彩的分析和创新的治疗方案。陈医生这次跨科室合作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几位主治医师也纷纷表示赞同。
“数据很充分,推理也严谨。”
“这种多学科视角确实可能为疑难病例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会议室气氛融洽,大家都被陈墨扎实的研究和创新的思路所折服。然而,就在讨论接近尾声时,一个略显青涩但坚定的声音从会议室后排响起。
“陈老师的方案非常创新,但我有几个疑问,不知能否请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声音来源——孙小军,科室里新来的轮转住院医师,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总是抱着一叠厚重医学文献的年轻人。他此刻站得笔直,手中紧握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陈墨略显意外,但仍礼貌地点头:“请讲。”
孙小军深吸一口气,翻开笔记本:“首先,关于联合治疗方案中的中药成分——特别是附子这味药,虽然经过炮制,但其含有的乌头碱类成分仍有潜在的心脏毒性风险。在患者已经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成分是否会使心律更加不稳定?”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几位年长医生交换了意味深长的眼神,没人预料到会有住院医师在晨会上公开质疑副主任医师的治疗方案。
陈墨面色平静,从容应答:“这个问题考虑得很周到。附子的使用确实需要谨慎,但我已将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且会配合生姜和甘草以减毒增效。更重要的是,我们设计了严密的心电监测方案,一旦出现任何异常迹象,会立即调整用药。”
孙小军并未就此罢休,他推了推眼镜,继续追问:“第二点,关于与神经外科协作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该技术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研究数据有限,而对这种复杂病例的应用更是几乎没有先例。将这样一种尚处探索阶段的技术应用于临床,是否风险过高?”
这时,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变得紧张起来。几位医生不安地调整了坐姿,有人轻轻咳嗽了一声。王嫣然微微蹙眉,看向孙小军的目光中带着审视。
陈墨的眉宇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但声音依然平稳:“医学进步离不开创新和探索。正是因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我们才需要考虑新的方法。王医生提供的神经功能评估数据已经明确显示了病理机制,针对这一机制选择相应的干预是合理的。”
“但是...”孙小军还想继续,却被心内科主任赵教授打断。
“小孙医生的谨慎态度值得肯定。”赵教授温和但坚定地说,“但陈医生的方案是基于充分研究和严谨推理的。在医学领域,没有零风险的治疗,只有风险与获益的权衡。我认为这个方案值得尝试。”
孙小军的脸颊微微泛红,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辩,但最终只是低声说:“我明白了,谢谢陈老师和赵教授的指点。”
晨会结束后,医生们陆续离开会议室。孙小军快步走到陈墨面前,语气急切:“陈老师,我还有一些细节想请教,关于那个监测方案...”
陈墨看了看手表:“我十五分钟后有门诊。这样吧,你今天下午跟我一起查房,我们可以详细讨论。”
孙小军连忙点头:“好的,谢谢陈老师。”
待陈墨离开后,王嫣然走到孙小军身边,语气温和但带着一丝探究:“孙医生对陈医生的方案研究得很深入啊。”
孙小军略显慌乱地合上笔记本:“只是...作为住院医师,应该全面了解每个病例的治疗方案。”
王嫣然微微一笑,眼神却锐利:“当然,严谨是好事。不过有时候,过于保守也会阻碍进步,你觉得呢?”
孙小军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便匆匆离开了会议室。
王嫣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她走到窗前,掏出手机,拨通了陈墨的电话。
“刚才晨会上,你们科的孙小军似乎对你的方案很有意见。”她语气中带着关切。
电话那头,陈墨的声音平静如常:“提出疑问是正常的,科学的进步就是在质疑和验证中实现的。”
“但他的质疑似乎...带着某种预设立场。”王嫣然谨慎地选择着措辞,“我注意到他引用的几篇文献都非常冷门,显然是特意搜集来质疑附子安全性的。”
陈墨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我会认真考虑他提出的每个问题,完善方案的细节。谢谢你的提醒。”
挂断电话后,王嫣然依然站在窗前。她看到楼下院子里,孙小军正站在一棵梧桐树下打电话,神情激动,似乎在和什么人争辩着什么。出于直觉,她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
下午查房时间,陈墨带着一组医生巡视病房,孙小军紧跟在他身后,手中依然捧着那本厚厚的笔记本。
来到那位复杂病例患者的床前,陈墨详细检查了患者的情况,调整了部分用药,然后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了新的治疗方案。
“我们为您制定了一套综合性的治疗方案,结合了西药、中药和物理治疗,目的是从根本上调节导致您症状的神经功能异常。”陈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着。
患者和家属听得十分认真,频频点头。就在陈墨解释完毕,准备前往下一病床时,孙小军突然上前一步。
“陈老师,我能否补充一点?”他不等陈墨回答,便转向患者和家属,“虽然陈老师的方案很全面,但任何治疗都有潜在风险。特别是其中的中药成分和神经调节技术,在您这种病例上的应用经验还不多。如果您有任何疑虑,或者出现任何不适,请务必立即告知我们。”
病房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尴尬。患者和家属面面相觑,原本安心的表情蒙上了一层忧虑。
“孙医生。”陈墨的声音不高,但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风险告知是必要的,但应当在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现在,请跟我去下一个病房。”
这是陈墨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孙小军显露出不悦。周围的住院医师和实习生们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敢出声。
孙小军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低声道:“是,陈老师。”
查房结束后,陈墨将孙小军叫到办公室。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两人之间投下斑驳的影子。
“坐。”陈墨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自己则靠在办公桌边缘,目光平静地看着年轻的住院医师,“现在,告诉我你对我方案的真正顾虑。”
孙小军局促地坐下,双手紧握在一起:“陈老师,我只是认为...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您的方案创新性很强,但相应的,未知风险也更大。”
陈墨微微点头:“我理解你的担忧。但你可知道,这位患者已经辗转三家医院,接受过所有常规治疗,症状却持续加重。如果我们不尝试新的方法,他的生活质量只会每况愈下。”
“但是...”
“医学不只是遵循指南和常规,小孙。”陈墨打断他,语气缓和了些许,“面对疑难病例,我们需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勇敢地探索新的可能性。这不正是我们作为医生的责任吗?”
孙小军低下头,沉默良久,最终轻声说:“我明白了。”
“我希望你是真的明白。”陈墨直视着他的眼睛,“质疑是科学的必备精神,但质疑的出发点应当是患者的最大利益,而非其他任何原因。你同意吗?”
孙小军的目光闪烁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
就在此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李梦瑶站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份文件。她已经完全康复,脸色红润,精神饱满。
“陈医生,这是您要的护理计划表。”她将文件放在桌上,目光在陈墨和孙小军之间转了一圈,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异常,“我打扰你们了吗?”
“没有,我们刚谈完。”陈墨的语气不自觉地柔和下来,“身体都恢复了?”
“完全好了,多亏你的药。”李梦瑶微笑回应,然后看向孙小军,“孙医生,刚才3床的患者说胸口有些闷,您能去看看吗?”
孙小军如蒙大赦,立刻起身:“我马上去。”说完便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李梦瑶看着他的背影,轻声对陈墨说:“他是不是对你的新方案有意见?今天下午在护士站,他向我们询问了很多关于中药安全性的问题。”
陈墨轻轻叹了口气:“年轻医生谨慎些是好事。”
“谨慎和阻挠是两回事。”李梦瑶直言不讳,“我感觉他似乎在刻意搜集你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陈墨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只要我的方案对患者有利,我就会坚持。”
李梦瑶走到他身边,语气坚定:“科室里大多数医生都支持你。你的研究和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
陈墨转头看她,夕阳的金辉勾勒出她清晰的侧脸轮廓。这一刻,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谢谢。”他轻声说。
当晚,陈墨在办公室加班,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的细节。他仔细考虑了孙小军提出的每个问题,逐一查找文献,补充安全监测措施。对于合理的担忧,他调整了方案;对于无根据的质疑,他准备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晚上九点,他的手机响起,是王嫣然。
“听说今天孙小军在查房时又质疑你的方案了?”她的声音带着关切。
“消息传得真快。”陈墨揉了揉眉心。
“神经外科和心内科就隔一层楼,你知道医院的传言传播速度。”王嫣然顿了顿,“需要我帮忙吗?我可以从神经外科的角度,提供更多支持你方案的文献和数据。”
“暂时不用,我已经处理好了。”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王嫣然轻声说:“陈墨,你要小心。我总觉得孙小军的质疑背后,可能有其他原因。”
“什么原因?”
“我不确定...但今天下午,我看到他和副院长在花园里谈话,神情很严肃。”王嫣然犹豫了一下,“副院长一向以保守着称,对新疗法和新研究总是持保留态度。”
陈墨的眼神凝重起来:“谢谢你的信息,我会注意的。”
挂断电话后,陈墨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他明白,医学领域从来不只是单纯的科学与临床,还交织着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孙小军的质疑,也许只是更大争议的前兆。
但他不会因此退缩。想到那位被疾病困扰多年的患者,想到自己数月来的研究和准备,想到王嫣然和李梦瑶的支持,他的心中重新充满了决心。
第二天,治疗方案如期实施。陈墨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从药物的配制到神经调节参数的设定。孙小军也到场了,他不再公开质疑,但始终密切观察着每个步骤,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率、血压和神经功能指标被严密监测。令人欣慰的是,各项数据均在预期范围内,患者也没有出现任何不适。
治疗结束后,患者惊喜地表示:“感觉胸口轻松多了,那种压迫感减轻了不少。”
陈墨仔细检查了各项数据,确认没有异常,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离开病房时,孙小军走到陈墨身边,语气复杂:“首次治疗看起来是安全的。”
“科学需要验证,也需要耐心。”陈墨平静地回答,“这个方案是否真正有效,还需要时间和更多数据的检验。”
孙小军沉默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望着他远去的背影,陈墨知道,这场关于治疗方案的分歧还远未结束。但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质疑和挑战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他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而时间,终将证明一切。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神医闯关中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