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狄府,如同一艘在寂静海面上下锚的巨舰,外表平静,内里却已绷紧了每一根缆绳,调整着每一面风帆,准备迎接未知的风暴。
书房内的烛火终于被点燃,昏黄的光晕驱散了部分的黑暗,却照不透狄仁杰眉宇间凝聚的深沉。
他并未立刻行动,而是依照“以静制动”的思路,首先开始巩固自身,并悄然布网。
第一步,是梳理手中有限却关键的力量。
他秘密召见了那名持有特殊腰牌、传达女皇密旨的内侍,此人名唤高延福,虽年轻,但眼神沉稳,显然是武则天精心挑选的可信之人。
通过他,狄仁杰不动声色地调动了五名绝对可靠的内卫好手,这些人不进驻狄府,而是以各种身份散布在洛阳城中,专门负责监视几个狄仁杰圈定的、可能与漕运或前朝旧事有牵涉的中低级官员府邸外围。
这是他的第一只“暗眼”。
第二步,他给了张承翊一个新的任务。
不再是急于搜集姚崇俭的直接罪证,而是利用其军中人脉和对北方军镇的了解,暗中查访安北都护府内部是否存有派系争斗,或是否有对姚崇俭不满、却又并非“幽冥司”党羽的将领。
狄仁杰叮嘱他,此事需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却又悄无声息,重点在于寻找可以分化、利用的缝隙。
同时,张承翊原有的护卫职责不变,确保狄府自身铁板一块。
第三步,则是孙敬之。
狄仁杰让他暂时放下对“幽冥司”历史渊源的直接考证,转而开始系统研究洛水漕运的历年文书、河道变迁图、以及沿线各大粮仓的建造档案和防守规制。
狄仁杰的要求很奇怪:不仅要找出可能的薄弱环节,更要找出那些看似坚固、却因各种原因(如经费、人事、地形变化)而存在“隐性”漏洞的地方。
他要的,是一份唯有顶尖学者才能梳理出的、与众不同的“防御弱点图”,这份图,将来或许既能用于加强防御,也能用于…设饵。
布置完这些,狄仁杰自己则沉下心来,重新翻阅从朔州带回的所有卷宗,尤其是那些从“焚库”中抢出的残卷。
这一次,他不再仅仅关注内容,而是以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审视这些文书被焚毁的程度、残留的部位、甚至灰烬的分布。
他试图从中找出某种“人为控制”的痕迹,验证他那“有控制泄露”的可怕猜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洛阳表面依旧繁华似锦。
狄府大门紧闭,谢绝访客,狄仁杰深居简出,仿佛真的沉浸于休养和故纸堆中。
然而,几张无形的小网,已经在这座帝国的中心悄然撒开。
平静,在半个月后被打破。
打破平静的,并非狄仁杰布下的网有所收获,也非“幽冥司”针对漕运的阴谋显露,而是一桩看似毫不相干的“意外”。
这日黄昏,高延福悄然来访,带来一个消息:掌管皇家园林事务的将作监一名姓崔的少匠,昨夜被家人发现溺毙于洛水支流中,初步勘验为失足落水。
此人官职不高,平日负责些园林修缮琐事,看似无足轻重。
“哦?”
狄仁杰放下手中的残卷,看似随意地问道,“可有何异常?”
高延福低声道:“按常理,并无异常。但据内卫暗中查访,此人数日前曾与将作监几位大匠因‘铜雀苑’今年夏季修缮的用料问题,发生过争执。而昨日午后,他曾独自一人去过‘铜雀苑’现场勘查。”
“铜雀苑…”
狄仁杰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微光。
那是洛阳城西的一处皇家园林,毗邻洛水,景致优美,但并非漕运关键节点,也非战略粮仓所在。
一个负责园林修缮的少匠之死,看似与“幽冥司”、漕运粮仓毫无关联。
但狄仁杰却吩咐道:“细查此人近日所有往来接触,尤其是与将作监内负责物料采买、库管之人。另,查明‘铜雀苑’此次修缮,具体涉及哪些殿宇,用料几何,来源何处。”
高延福领命而去。
狄仁杰独自沉吟。
铜雀苑…
一个看似无关的地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之死。
这会是又一个偶然吗?
就像当初朔州的那份急报?
还是…
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下,第一条被惊动的、与那张巨网有着微弱联系的小鱼?
他走到巨大的洛阳城图前,目光落在城西标着的“铜雀苑”三字上。
那里,离洛水主流不远,但并非要害之地。
然而,一种直觉告诉他,风,或许就要从那个看似不起眼的方向吹来了。
他决定再等等,看看这阵风,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第60章 收)
【第二卷 终】
第二卷《红烛寺藏尸案》,至此似乎告一段落。
边关的烽火暂熄,逆党的巢穴被捣,但真正的阴影,却已从朔北边塞,彻底笼罩了帝国的心脏。
狄仁杰识破了“幽冥司”的声东击西之计,却也陷入了更深的迷雾。
他以静制动,布网以待,而对手的下一招,已然悄然落下子,地点,选在了皇家禁苑——铜雀苑。
一场始于皇家园林的离奇焚尸案,即将将这盘以天下为局的棋,推向更凶险的境地。
喜欢大唐狄仁杰之裂国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唐狄仁杰之裂国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