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巨额资金缺口与洛口仓盗卖案在时间线上的高度吻合,如同一道强光,彻底照亮了“鼍龙”的真身。
然而,狄仁杰的思维并未停留在确认罪行本身,他敏锐地抓住了张承翊提出的那个关键问题:如此巨量的粮食,其最终去向究竟如何?若仅为变现,何必冒险囤积?这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图谋。
“粮食…才是关键。”
狄仁杰在书房中踱步,目光再次落在那幅巨大的地图上,“幽冥司志在裂国,他们需要的不只是钱财,更是能够支撑其发动致命一击的战略物资。这些被盗的军粮,就是他们的战略储备!”
思路一旦清晰,行动便有了方向。
狄仁杰立刻调整了侦查重心,将大部分暗桩和资源投入到对粮食去向的追查上。
这项工作分为明暗两条线进行。
明线,由狄仁杰亲自运作。
他利用武则天赋予的权限,以加强洛阳周边治安、防范火灾为由,通过工部和地方州县,调阅了洛阳周边百里内,所有大型仓库、废弃官廨、寺庙粮仓、乃至大型私人庄园的建筑图册和近期巡查记录。
重点是那些拥有大型地下空间、或位置偏僻、易于隐蔽大量物资的场所。
这项工作看似常规,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撒下一张大网,筛选可能的地点。
暗线,则由张承翊负责,更加凶险和直接。
他指挥暗桩,重点做了两件事:
第一,反向追踪漕帮的运输路线。
根据之前从钱牙人那里获得的有限信息,以及暗桩对漕帮几个秘密码头的监视,他们试图还原那批从铜雀苑码头(或类似隐秘接货点)运走的“特殊物资”的最终流向。
这不是易事,漕帮运输网络复杂,且刻意规避记录。
但通过重金收买个别底层船工、分析船只吃水变化、以及跟踪夜间异常航行的船只,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有几艘可疑船只的航迹,并非驶向常见的黑市或分销点,而是多次出现在洛水下游一段人烟稀少的河道,那里河道岔口众多,通向一些废弃的采石场或前朝皇庄的荒废码头。
第二,重点排查李璟名下那些看似不起眼、或位于偏远地区的产业。
尤其是其封地淮阳附近,以及洛阳西面邙山脚下的一些庄园。
这些庄园明面上是李璟用来避暑或经营田产的,但暗桩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地方的守卫异常森严,且近期有大量车辆在夜间进出,车辆沉重,留下的车辙极深,远非寻常货物可比。
更可疑的是,其中一个位于邙山深处的庄园,原本只有几户佃农,近期却突然“修缮”了早已废弃多年的大型地窖,并增派了不少看似护院、实则行动举止带有行伍气息的壮汉驻守。
明暗两条线的信息,如同溪流汇入江河,逐渐指向了几个共同的可能地点。
狄仁杰将地图铺在案上,将筛选出的可疑地点一一标注出来:洛水下游的废弃皇庄码头、淮阳封地边缘的一处依山傍水的别院、以及邙山深处那个正在“修缮”地窖的庄园。
“你们看,”狄仁杰手指点着这三个地点,“它们都有共同特点:靠近水源或拥有隐蔽的储藏空间,地处偏僻却又有一定的交通便利性(水路或山路),最关键的是,都与李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张承翊看着地图,补充道:“根据暗桩回报,漕帮船只频繁出没的河段,距离那个废弃皇庄码头最近。而邙山庄园的‘护院’中,有人被认出曾是李璟封地卫队的老兵。”
孙敬之虽未能亲临一线,但根据信息分析道:“老师,若要将如此巨量的粮食秘密囤积起来,并非易事。需要足够的空间,需要防潮防腐的措施,还需要严密的看守,以防霉变或被人发现。这三个地点中,邙山庄园的地窖可能容量最大,但运输进去难度也高;废弃皇庄码头便于水路运输,但储藏条件可能较差;淮阳别院则可能是个中转或分散储存点。”
狄仁杰沉吟良久,目光在三个地点之间来回移动,最终,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邙山深处的那个庄园上。
“直觉告诉我,这里可能性最大。”狄仁杰缓缓道,“邙山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易于封锁消息。大型地窖改造后,足以囤积海量粮食。而且,将粮仓设在远离洛口仓和洛阳城的地方,更符合‘秘密’二字。淮阳别院和废弃码头,可能只是中转站或烟雾弹。”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我们必须确认这个粮仓的存在,以及其内部的虚实。但这等要地,守卫必然极其森严,强攻或潜入探查,风险极大,且容易打草惊蛇。”
如何才能在不惊动对方的情况下,确认粮仓的存在,并摸清其底细呢?
狄仁杰陷入了沉思。直接调查已然行不通,对手如同受惊的刺猬,稍有靠近便会蜷缩起来。
或许,该换一种方式,不是悄悄接近,而是…
打草惊蛇,让蛇自己动起来?
一个大胆的计策,开始在狄仁杰心中酝酿。
(第82章 收)
喜欢大唐狄仁杰之裂国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唐狄仁杰之裂国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