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之关于“幽冥司”历史渊源的发现,如同在狄仁杰心中点燃了一盏幽暗的灯,虽未能照亮全部迷雾,却足以让他窥见脚下深渊的轮廓之巨。
这个组织与武则天那段讳莫如深的过往,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复杂敏感。
然而,正因其根深蒂固、危害巨大,狄仁杰深知,绝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将当前的危机清晰、有力地呈报于御前。
他闭门三日,字斟句酌,起草了一份极为谨慎却又力求振聋发聩的密奏。
奏疏中,他并未提及任何关于“幽冥司”可能曾与武则天有旧的历史猜测——那无异于触碰逆鳞,自取灭亡。
他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幽冥司”当下及未来的切实威胁上。
奏疏的开篇,他首先禀明了朔州红烛寺一案已基本查清,逆首陈玄、内应姚崇德等均已落网,边境暂安。
但笔锋随即一转,直指案件背后隐藏的更大黑手:
“臣狄仁杰谨奏:朔州一案,虽逆党伏诛,边烽暂熄,然臣深查之下,发现此案绝非孤例,其背后乃有一名为‘幽冥司’之秘密组织暗中操控。此组织架构严密,等级分明(附‘地’字令牌图样及材质说明),其志非在边陲骚扰,而在倾覆社稷,撕裂国本。”
接着,他详细列举了铁证:
一、 资金网络:详陈洛阳永泰柜坊定期向红烛寺输送巨款之事,证明其财力雄厚,触角已深入帝国经济中心。
二、 军中渗透:点明安北副都护姚崇俭与红烛寺勾结,倒卖军械,印证其已腐蚀边防大将,危害国防。
三、 核心阴谋:基于孙敬之破译的密信及陈玄口供,明确指出“幽冥司”下一步目标乃洛水漕运与沿线粮仓,并分析了此举一旦得逞,将导致“漕运阻断,京师震荡;仓廪被毁,饥馑立至;民心惶惶,天下易乱”的灾难性后果。
在陈述威胁后,狄仁杰提出了核心建议:
“陛下明鉴万里,此獠潜藏极深,图谋极大。若明诏彻查,恐其惊觉隐匿,或狗急跳墙,酿成巨祸。故臣冒死恳请:陛下可否密降纶音,授臣以专断之权,会同信重之臣,于不动声色间,暗中彻查朝中官员(尤其是涉及漕运、仓储、财政之部门)及边境重要将领之背景往来。同时,密令洛水沿线及重要仓廪,外松内紧,加强戒备,以防不测。唯有如此,方能剪除毒瘤于未发,护我大唐江山永固。”
奏疏的末尾,他言辞恳切地写道:“臣深知此请干系重大,然‘幽冥司’之患,犹似附骨之疽,若不及早根除,恐日后糜烂千里,追悔莫及。臣一片丹心,天日可表,唯愿陛下社稷安康,百姓乐业。冒昧陈情,伏乞圣裁。”
密奏写成,狄仁杰亲自用火漆密封,盖上自己的钦差印信,由张承翊挑选绝对可靠的心腹家将,直送宫中通谒司,言明乃狄仁杰呈送陛下之密匣,需面呈御前。
奏疏送入宫中的那一刻,狄仁杰的心并未轻松,反而更加沉重。
他知道,这是一步险棋。
这份奏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幽冥司”的狰狞,也可能照出女皇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阴影。
她会作何反应?
是勃然大怒,认为他危言耸听、意图搅乱朝纲?
还是能抛开过往恩怨,以江山社稷为重,采纳他的建议?
接下来的两日,狄府内外一片平静,但狄仁杰却能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前的压抑。
他照常读书、抚琴,偶尔去探望孙敬之的伤势,与张承翊商讨府中防务,看似从容,实则心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宫中的消息。
张承翊更是将警戒提到了最高级别,他隐隐有种预感,狄公的这份奏疏,无论结果如何,都必将在这看似平静的神都,掀起新的波澜。
第三天午后,一骑快马悄然停在狄府门前。
来的并非平日传旨的仪仗,而是一名身着普通内侍服色、面容陌生却眼神精干的宦官,他手持一枚非金非木的特殊腰牌,径直求见狄仁杰。
“狄阁老,”那内侍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有密旨,请阁老屏退左右。”
狄仁杰心中一动,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
他挥手让厅中侍立的张承翊等人退下。
内侍见左右无人,方从怀中取出一封没有题签、用明黄绫子包裹的密函,低声道:“陛下口谕:狄卿所奏,朕已悉知。此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卿当体朕苦心。”
说完,将密函呈上,便躬身退去,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
狄仁杰独自一人站在厅中,手中握着那封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密函。
女皇的口谕意味深长,“体朕苦心”四字,更是包含了无尽的信息。
他缓缓拆开密函。
里面,会是她最终的决断吗?
(第55章 收)
喜欢大唐狄仁杰之裂国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唐狄仁杰之裂国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