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忐忑交织的等待,终于在一个平常的午后被打破。邮箱提示音响起,发件人赫然是期刊编辑部。乔琳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指尖微凉地点开邮件。
不是秒拒的格式化通知,而是进入了“修改重投”阶段。附件里,是三位审稿人长达十几页的评审意见。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下载附件,而是先起身去接了杯温水,默默运转了一遍《青木养身功》,让有些紊乱的气息平稳下来。然后,她才回到电脑前,点开了那份决定她论文命运的文档。
审稿人的言辞,比她预想的还要犀利。
审稿人A肯定了工作的新颖性,但指出了模型某个边界条件下数学处理的不严谨,要求补充严格的证明。
审稿人b对模型的一个关键假设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其物理图像不够清晰,要求提供更坚实的实验或文献支持,否则认为结论立不住脚。
审稿人c则像是拿着放大镜在挑刺,从引言部分某个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到图表中一个误差棒的标注是否规范,列出了七八条细致到近乎苛刻的意见。
字字如刀,针针见血。
没有一句人身攻击,全是基于学术逻辑的严厉拷问。乔琳逐字逐句地看着,初时觉得脸上有些发烫,仿佛被无形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个疏漏。但很快,那股被质疑的不适感,就被一种奇异的冷静所取代。
她意识到,这些尖锐的意见,恰恰是帮助她打磨这把“理论之刃”最好的磨刀石。审稿人看到的,正是她自身视野的盲区,或是知识深度的不足。
她没有陷入自我怀疑,而是立刻新建了一个文档,开始逐条梳理、归纳审稿人的意见,并将其分类:哪些是必须补充的核心论证,哪些是可以进一步澄清和加强表述的,哪些是格式和规范问题。
陈景明教授很快也收到了通知,将她叫到办公室。
“意见看到了?”陈教授直接问道,脸上没什么表情。
“看到了,教授。”乔琳将打印出来的评审意见和自己初步整理的回应思路递了过去。
陈景明快速翻阅着,偶尔在某条意见上停留片刻。看完后,他抬头看向乔琳:“感觉如何?”
乔琳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压力很大,但方向更明确了。审稿人指出的问题,大部分都很中肯,是我之前考虑不周或者表述不清的地方。”
陈景明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他最欣赏乔琳的,就是这种面对批评时客观冷静、善于吸收转化,而非情绪化对抗的态度。
“很好。”他点了点那份意见稿,“修改是关键,甚至比写初稿更重要。这是你和领域内顶尖专家隔空对话的机会,把握住了,你的工作就能提升一个档次。把握不住,前功尽弃。”
他随即就几个核心问题,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点明了修改的关键方向和可能需要补充的参考文献。
带着陈教授的提点和厚厚一叠评审意见,乔琳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她没有丝毫拖延,立刻投入了修改工作。
这无疑是一场硬仗。补充数学证明需要查阅大量的数学物理方法专着,重新审视关键假设需要更深入地调研相关领域的文献,甚至需要调整部分模型的表述。而那些格式细节,则需要极致的耐心去一一修正。
接下来的日子里,乔琳几乎进入了“闭关”状态。她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甚至连与材料学院那边的沟通都暂时放缓了进度。每天的生活变成了宿舍、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唯一的调剂就是去食堂补充大量能量。
她常常在图书馆待到深夜,面前堆着厚厚的书籍和打印的文献,屏幕上同时开着论文稿、计算软件和笔记文档。遇到难以突破的节点时,她会停下来,运转《青木养身功》,让清凉的气息抚平焦躁,重新梳理思路。青莲本源持续滋养着她的身体,让她能够支撑这种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但精神上的疲惫,仍需靠意志力来克服。
有时,她会想起前世那个面对挫折只会逃避和痛苦的自己,与如今这个能冷静拆解最尖锐学术质疑、并从中汲取养分的自己,恍如隔世。
蜕变,并非一蹴而就,正是在这一次次迎难而上、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过程中,悄然完成。
数周后,当乔琳将一份近百页的修改说明连同焕然一新的论文稿提交出去时,她感到的不仅是完成任务的轻松,更是一种经历了严格淬炼后的充实与自信。
论文的最终命运尚未可知,但她知道,经过这番打磨,无论结果如何,她自身的“刃锋”,已远比之前更加锐利。
青荷静立,风雨砺之,枝叶虽承重,根基愈深沉。
喜欢综影视:青莲渡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综影视:青莲渡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