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春寒料峭。
林宸搬入顺天府丞衙署已半月有余。四品官袍加身,让他行走于府衙之间时,感受到的目光已截然不同。曾经的审视与轻慢,大多化为了表面的恭敬与潜藏的忌惮。他深知,这身官袍的重量,来自于皇帝的信任,也来自于他之前掀起的腥风血雨。
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他烧得颇有章法。
第一把火,便是将曲辕犁的推广作为头等政令,强力推行。他不再仅仅依靠文书下达,而是从府衙库银中挤出部分资金,联合工部匠作司,批量打造了数百具曲辕犁。以顺天府的名义,在京畿各州县设立“官犁租赁点”,贫苦农户只需极少押金或由村里作保,便可租用新犁春耕。同时,选派精通农事的吏员,下乡指导使用,并在通州、大兴等地圈出官田作为“示范田”,让百姓亲眼见证其效力。
此策一出,京畿农户奔走相告,反响热烈。以往官府只会催税征役,何时见过如此实实在在的惠农之举?林宸“林青天”的名声,从市井街巷迅速扩展到京畿乡野。就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士绅,见新犁确实省力增效,也纷纷打听购买门路。
第二把火,直指顺天府内部吏治。林宸借清查刘荣案余威,与府尹潘允端商议后(潘允端此刻乐得做甩手掌柜),颁布了《顺天府吏治考成则例》。明确各房吏员职责,建立公文处理时限,严禁勒索刁难百姓。更重要的是,他设立了“风闻信箱”,允许吏民匿名投书,举报胥吏不法。同时,提拔了一批在之前案件中表现尚可、如张典史之类的底层官吏,并奏请朝廷,调入了数名李国普推荐的寒门士子入府担任低级官职,悄然改变着府衙的人员结构。
一时间,顺天府衙办事效率竟真的有所提升,以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略有改观。当然,暗地里的抱怨和阻力从未停止,只是暂时无人敢公然挑战林宸的权威。
第三把火,则略显敏感,是关于京城内外日益增多的流民。林宸并未直接上书请求赈济——他知道国库空虚,此举极易遭到户部驳斥。而是以“整饬城防,疏浚河道”的名义,上书请求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以工代赈。计划利用春季水位较低时,清理护城河及通惠河部分淤塞河段,同时修补部分年久失修的城墙。参与劳作的流民,每日可得定量的米粮充饥,并由府衙提供简陋窝棚暂住。
这道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官员指责林宸“标新立异”,“擅启工役,耗费钱粮”。但崇祯皇帝在询问李国普后,认为此法既可安定流民,又能实修水利城防,一举两得,最终予以批准,并从紧张的内帑中拨付了部分启动资金。
这一日,林宸正在衙署内与苏明远商议以工代赈的具体细则,张典史(现已升任刑房掌案)前来禀报,神色有些凝重。
“大人,通州那边……出了点岔子。”
“何事?”林宸放下手中的图纸。
“我们发往通州的一批官犁,在运抵县衙仓库后,昨夜被盗走了十余具!”
林宸眉头一皱:“可知何人所为?”
“还在查。但……据通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当地有个叫‘漕帮’的团伙,势力不小,控制着码头搬运和一部分陆路运输,以往就对官府摊派多有抵触。这次我们推广新犁,未曾经过他们,或许……”张典史欲言又止。
“漕帮?”林宸想起之前翻阅卷宗时看到的记录。这些依托运河漕运生存的帮会组织,盘根错节,与地方势力乃至官府胥吏常有勾结,是地方治安的顽疾。
“丢失犁具之事,责令通州知县限期破案,追回赃物。”林宸沉声道,“另外,派人仔细查查这个‘漕帮’的底细,尤其是其为首者,与通州县衙,乃至京城哪些人有往来。”
他隐隐觉得,这或许不只是一起简单的盗窃案。他大力推广新犁,触动的不仅仅是农事,很可能也间接影响到了某些依靠旧有秩序牟利的团体。这漕帮,是跳出来试探,还是受人指使?
“还有一事,”张典史补充道,“近日京城粮价,尤其是粟米、小麦,上涨颇快。市面上似有传言,说今年北直隶夏粮可能歉收,引得一些粮商开始囤积居奇。”
粮价!林宸心中一凛。这可是关系到京城百万军民肚皮的大事,也是动乱的根源之一。天灾或许有之,但人为的囤积炒作,危害更大。
农具被盗,粮价异动……林宸感到,看似平静的京畿水面下,暗流再次开始涌动。他这三把火,烧出了新政气象,也烧出了一些牛鬼蛇神的反扑。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衙署院内开始抽芽的古树。
“看来,有人不想让我们安安稳稳地做事。”林宸语气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既然如此,那就碰一碰吧。传令下去,加强对各州县官犁发放点的守卫。另外,苏先生,你立刻着手,秘密调查京城各大粮商的库存和往来账目,看看这波涨价,到底是谁在兴风作浪!”
“是!”苏明远和张典史齐声应道。
林宸知道,他这顺天府丞的椅子,还没坐热,新的挑战就已经接踵而至。但他无所畏惧,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能遇山开山,遇水架桥。
这京畿之地的风云,由他而来,也必将因他而更加激荡。
---
(下一章,调查漕帮与粮商,发现更大阴谋)
喜欢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