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深的“同居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林夕“原则性通过”后,并未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他而言,方案的批准意味着项目正式立项,接下来便是高效且严谨的执行期。周末清晨,当林夕还裹着被子与周末懒觉作斗争时,陆景深已经将一份名为《共同居住空间选址与评估标准V1.0》的文档发到了她的平板上。
文档内容极其详尽,如同一份学术论文的开题报告:
?核心目标:寻找最优居住空间,最大化生活效率与情感福祉。
?评估维度:
?地理坐标:以两人工作地点为圆心,通勤时间≤30分钟(公共交通或驾车)为半径画圆,取交集区域。
?建筑参数:楼龄≤10年(确保管线安全),物业服务水平评级≥4星,单元所在楼层(规避低层噪音及高层消防风险),户型朝向(优先南北通透,光照时长分析)。
?空间配置:至少三居室(主卧 独立书房\/画室 备用客房),卫生间干湿分离,厨房通风系统功率达标。
?环境指标:分时段环境噪音监测数据(需避开主干道、学校操场等),pm2.5年均浓度,社区绿化率。
?附加权重:周边生活设施完备度(超市、医院、公园),未来升值潜力(基于城市规划数据模型预测)。
文档后附着一个加密链接,点开是一个他自行开发的简易数据库界面,里面已经筛选了数十套符合初步条件的房源信息,每条记录都附有详细的数据标签和初步评分。
林夕揉着惺忪睡眼,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图表,感觉像是突然被拉去参加了一场城市规划考试。“陆医生……我们是在找房子,不是在发射卫星……”她哀叹道。
“居住空间是长期投资,决策失误的成本高昂。基于数据的初步筛选可有效规避明显缺陷,提升看房效率。”陆景深递给她一杯严格按照他制定的“晨间水分补充方案”冲泡的温水,语气不容置疑。
于是,他们的周末被“参数化寻址”填满。陆景深如同一个带着精密探测仪的勘探者,每进入一套房源,首先关注的不是装修风格或“感觉”,而是用手机分贝仪测量噪音,检查窗户密封性,询问物业费明细和垃圾处理流程,甚至会用卷尺测量房间净高和窗户尺寸,以确保林夕的画室光照达到他计算的“最佳创作光照勒克斯值”。
中介和房东们从未见过如此看房的客户,往往被问得瞠目结舌。林夕跟在他身后,起初觉得尴尬又好笑,但渐渐发现,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确实排除了不少看似美观实则存在硬伤的房子(比如一套她很喜欢但楼下就是凌晨卸货的菜市场的公寓)。
然而,冲突在所难免。当林夕对一套拥有超大弧形落地窗、视野极佳、阳光充沛的顶层公寓表现出极大兴趣时,陆景深却基于“夏季顶楼温度过高能耗大”、“弧形窗玻璃成本高且隔音性能需额外验证”、“高空风速对窗户结构潜在风险”等一连串数据,给出了“否决”建议。
“可是阳光多好啊!在这里画画心情都会变好!”林夕试图用感性说服理性。
“心情愉悦是主观变量,难以量化。但能耗增加和潜在风险是客观存在且可计算的负向指标。”陆景深寸步不让。
最终,他们锁定了几套在陆景深评分体系中位列前茅的“优等生”房源。这些房子无一例外:楼龄新、户型方正、数据漂亮、位置优越,但用林夕的话说,“长得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个性”。
看房最后一站,是一套位于一个建成稍早(楼龄8年)、但维护良好的小区里的房子。户型符合要求,数据达标,但不算顶尖。吸引林夕的,是客厅外一个不大但十分规整的阳台,以及阳台外正对着一棵枝叶繁茂的老槐树。时值初夏,槐花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带来阵阵甜香,细碎的白花偶尔飘落阳台。
陆景深照例进行着他的标准检测流程,测量、记录、提问。林夕却径直走到阳台,深深吸了一口气,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听着隐约的鸟鸣,心里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安宁感。这套房子,数据上不是最优解,但有一种让她想停留的“气息”。
陆景深检测完毕,走到她身边,开始例行分析:“阳台面积利用率尚可,但朝向略偏西,夏季午后西晒可能影响室内温度。树木距离建筑主体约5米,符合安全距离,但需注意秋季落叶清理问题。综合评分在备选列表中排名第三。”
林夕转过身,看着他,没有争论数据,而是轻声问:“陆景深,你闻到槐花的味道了吗?”
陆景深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问题,他下意识地吸了吸鼻子,然后点头:“嗯。香气主要成分为芳樟醇和乙酸苄酯,浓度适中,对鼻腔刺激指数低,属于宜人气味。”
林夕忍不住笑了:“我不是要你分析化学成分。我是说,你喜欢这个味道吗?看着这棵树,你会觉得……安静吗?”
陆景深沉默了片刻,目光从林夕脸上移开,望向那棵老槐树,树叶在微风下轻轻摇曳。他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林夕捕捉到他眼神里一丝极细微的、不同于平时纯粹理性评估的波动。
“气味偏好属于主观感受,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处理这个非标准化的输入信息,然后补充道,“不过……从视觉心理学角度,绿色植被确实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产生舒缓效应。此处的光照与通风条件,结合外部自然景观,对维持稳定的创作情绪……可能存在积极影响。”
这已经是他能表达的、最接近“喜欢”的认可了。林夕心里有了答案。
回去的车上,林夕说:“我觉得,就定刚才那套吧。”
陆景深有些意外:“根据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的那套在能源效率和物业评级上更具优势。”
“但排名第一的那套窗外是对着另一栋楼的灰色墙壁。”林夕看着窗外,“房子是住人的,不是运行数据的。我需要一点……非标准化的参数。比如,一棵能开花的树。”
陆景深握着方向盘,目视前方,沉默了许久。他在进行复杂的运算,试图将“一棵能开花的树”这个感性变量,纳入他那个由硬数据构成的决策模型,并评估其权重。最终,他开口,语气带着一种妥协式的严谨:“认可。‘外部自然景观对主观幸福感的潜在提升’可作为附加权重因子,适当调高其影响系数。鉴于该房源基础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意将其列为优先选择。”
林夕知道,这已经是他的最大让步了。她笑着凑过去,飞快地在他脸颊上亲了一下:“谢谢陆医生批准我的非标准化参数!”
陆景深的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但他依旧保持目视前方,只是微微清了清嗓子:“……注意行车安全。”
找房的战役告一段落,接下来的装修设计,是另一场硬仗。陆景深拿出了cAd绘制的精确户型图和各种人体工学、光照模拟软件做出的设计方案,目标是打造一个“功能分区明确、动线高效、环境参数最优”的居住机器。而林夕则用彩色铅笔在打印出的户型图上涂涂画画,满脑子是哪里放懒人沙发、哪里需要一块软绵绵的地毯、墙面要刷成什么暖色调。
关于画室的设计争论最为激烈。陆景深要求安装可调节色温亮度的专业无影灯,配备工业级空气净化器,墙面使用易擦洗的环保涂料。林夕则坚持要保留一面可以随意钉灵感草稿、涂鸦的软木板墙,还要一个靠窗的飘窗台用来发呆。
“软木板墙存在积灰和甲醛释放风险。飘窗台利用率低,且影响墙体保温性能。”陆景深列出数据。
“那是我的灵感墙!是灵魂栖息地!没有乱糟糟的草稿墙哪来的创作?”林夕据理力争。
又是一轮拉锯。最终,在多次“谈判”后,达成了协议:画室采用陆景深主导的“洁净工作区”设计,但划出一面墙专门给林夕做软木灵感墙,并配备了他研究后认可的、低甲醛释放的品牌产品;飘窗台得以保留,但下面增加了储物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这个过程繁琐、耗时,甚至有些磨人。但林夕渐渐发现,在每一次争执和妥协中,她不仅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更是在学习用更结构化的方式表达需求;而陆景深,也开始尝试理解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感觉”的价值,并努力在系统中为其找到安放之地。
当他们最终在装修合同上签下名字时,两人都松了一口气。那不仅仅是一份合同,更像是一份经过激烈谈判后达成的、关于未来共同生活的“联合声明”。声明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碰撞中艰难寻找共生路径的努力。
回程路上,林夕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城市夜景,轻声说:“陆景深,我觉得我们像在共同编写一个超级复杂的程序。”
“类比成立。”陆景深表示认可,“需要不断调试,解决兼容性问题,打补丁。”
“但最终能跑起来,对吧?”林夕笑着问。
“理论上,只要逻辑清晰,接口定义明确,并有持续的维护和更新,系统可以稳定运行。”陆景深给出了他的标准答案,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名为“期待”的微弱电流。
他们的新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正在被他们共同编码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系统。而这个系统最重要的核心代码,不是完美的硬件参数,而是两个独立灵魂之间,那笨拙却坚定的、试图相互理解的意愿。
喜欢心动预警:医生的漫画指南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心动预警:医生的漫画指南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