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成都笼罩在一种黏稠的燥热中,连宫阙飞檐上的脊兽都仿佛被晒得垂下了头。然而,德阳殿内,气氛却比三九寒冬还要凛冽。
“陛下!”光禄大夫谯周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愤,回荡在殿柱之间,“孙权,吴狗也!昔窃据荆州,害我关君侯;今竟敢僭号天子,妄称黄龙!此乃滔天之逆,人神共愤!臣请即刻下诏,明正其罪,绝其盟好,发兵东向,以彰汉室天威!”
他话音未落,一群以清流自居的官员纷纷出列附和。
“谯大夫所言极是!我大汉乃炎刘正统,岂能与篡逆之辈同列?”
“孙权此举,分明是视我大汉如无物!若不严惩,国威何存?”
“发兵!必须发兵!先平江东,再伐中原!”
龙椅上,后主刘禅被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声潮冲击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下意识地挪动了一下身子,冕旒上的玉藻轻微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孙权称帝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他平静的生活,激起的波澜让他心慌意乱。道义上,他认同群臣的愤怒;可直觉又告诉他,事情绝非“发兵”二字这般简单。他目光扫过殿内,看到的是张张因愤慨而涨红的脸,却寻不到一个能让他安心依靠的眼神。他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指尖微微发白。
就在喧嚣渐至鼎沸之时,一个沉稳的声音清晰地穿透了嘈杂:“陛下,臣有奏。”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丞相留府长史、抚军将军蒋琬手持玉笏,稳步出班。他面色平静,眼神一如既往的温厚持重,与周遭的激愤形成了鲜明对比。
“蒋卿有何见解?”刘禅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忙问道。
蒋琬先向御座深深一揖,然后才转向群臣,语气平和却自有分量:“孙权僭逆,固然可恨。然则,当今之势,曹魏窃据中原,乃国贼之首,此为先帝与丞相历年北伐之根本。若因孙权之故,遽然绝盟,甚至兴兵东向,则我大汉将同时树敌于魏、吴两家。敢问诸公,以我巴蜀一隅之力,可堪两面作战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刚才叫嚷着出兵最凶的几位大臣,见他们一时语塞,才继续道:“若与东吴构衅,我则需分兵驻防白帝、永安,以御吴师。届时,丞相北伐之业必将受阻,曹魏则可高枕无忧,坐观我鹬蚌相争。此亲者痛而仇者快之举,万不可行。”
“那依蒋长史之见,难道就任由孙权这逆贼逍遥法外,玷污汉统吗?”谯周忍不住反驳,语气虽依旧强硬,气势却已弱了三分。
蒋琬转向谯周,依旧不疾不徐:“非是纵容,而是权衡利弊,分清主次。魏贼乃心腹之患,吴逆乃疥癣之疾。若因疥癣之疾而动摇国本,非智者所为。”他最后转向刘禅,深深一躬,“陛下,此事关乎国策,干系重大。臣以为,当速遣使者,驰赴汉中,禀明情由,一切听凭丞相裁决。”
“准奏!”刘禅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应允,“即刻以六百里加急,驰报丞相定夺!”
汉中,沔阳丞相行营。
夏日的秦岭深处,气候远比成都凉爽。诸葛亮手持成都来的急报,在悬挂的雍凉地图前已站立了许久。窗外是操练士卒的号令声,而帐内只有他羽扇轻摇带起的微弱风声。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孙权称帝,在他意料之中,只是比预想的稍早了一些。他完全能想象此刻成都朝堂上是何等景象。谯周那些儒生的反应,他闭着眼睛都能猜到。正统、道义……这些大旗固然要高举,但支撑这面大旗的,是冰冷的现实与铁血的实力。
“杨仪。”他轻声唤道。
“下官在。”长史杨仪立刻从一旁趋步上前。
“你如何看?”诸葛亮将手中的绢帛递给他。
杨仪快速浏览一遍,眉头紧锁:“孙权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丞相,若承认其帝号,于我大汉正统之名有损啊。下官以为,即便不绝盟,也当严词斥责,令其去帝号,方可维系联盟。”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山:“威公(杨仪字),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孙权敢称帝,是料定我不得不有求于他。曹魏势大,非我一家能敌。我需要孙权在东南牵制满宠,需要吴国的水军威胁广陵、合肥。只要吴军动起来,司马懿就不敢全力西顾。”他转过身,看着杨仪,“至于帝号……虚名而已。当年先帝为联吴抗曹,亦曾默认孙权称吴王。今日之势,比当年更为严峻。小不忍则乱大谋。”
“那……丞相之意是?”
“通好,作贺。”诸葛亮吐出四个字,清晰而坚定。
“作贺?”杨仪吃了一惊。
“然也。”诸葛亮走到案前,铺开纸笔,“不仅要贺,还要约其共同出兵,再兴北伐。孙权新登帝位,正需外功以固内望。我遣使道贺,是给足他颜面;约其出兵,是投其所好。他陆伯言(陆逊字)虽未必肯真出全力,但只要他在荆州秣马厉兵,做出姿态,于我军便是莫大助益。”
他不再多言,开始伏案疾书。这既是给后主的奏表,也是给使者的方略。奏表中,他详细剖析了“联吴抗魏”的绝对必要性,指出“若因其僭号,遽然加兵,是激之令叛也”,必将导致“我需分兵东防,北伐难继”的危局。他建议,遣使不仅为贺,更为“约其东西并进,使魏首尾难顾”。在奏表的结尾,诸葛亮特别推荐太尉陈震为使节,“太尉陈震,性情忠纯,老成持重,多次往来吴蜀之间,深谙两国之谊,且素有信义之名。若遣其为使,必能不辱使命,达成联合抗魏之大计。”
写罢,诸葛亮将奏表仔细封好,递给身边的书吏,吩咐道:“速将此表呈送陛下,务必亲自递交。”书吏接过奏表,恭敬地退下。
后主刘禅看到诸葛亮的奏表后,深感其言之有理,遂准奏,决定派遣太尉陈震为使,前往东吴祝贺孙权称帝,并商议联合抗魏之策。
建业城,因孙权自武昌迁都于此而更显繁华。吴宫新殿,气势恢宏。
太尉陈震手持节杖,在吴国宦官的引导下,缓步走入大殿。他身后随从捧着装满名马、玉带、金珠、宝贝的礼盒。殿内吴国文武百官分列,目光各异,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易察觉的倨傲。
“大汉使臣,太尉陈震,奉我主之命,恭贺大吴皇帝陛下登基之喜!”陈震声音洪亮,依礼参拜,举止从容不迫。
御座上的孙权,脸上难掩得色。他最担心的就是蜀汉方面的激烈反应,甚至绝盟。如今见对方不仅派来重量级的太尉,还携带厚礼,口称“皇帝”,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孝起(陈震字)请起!贵使远来辛苦!”孙权笑容满面,“阿斗……呃,蜀汉皇帝陛下及诸葛丞相,一向可好?”
“承蒙陛下挂念,我主与丞相安好。”陈震应对得体,“我主闻陛下顺天应人,登临大宝,不胜欣喜。特命外臣前来,一则恭贺,二则重申旧盟之好。我主言道,曹魏篡汉,乃天下共敌。吴汉既为盟好,当戮力同心,共讨国贼。今我丞相已整饬军马,欲再出祁山。敢请陛下亦命上将,兴师北向,使魏贼东西难顾,则霸业可成,天下可定!”
这番话既给了孙权面子,又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孙权大喜过望,这正是他想要的——来自“汉”的承认,以及共同对抗主要威胁曹魏的承诺。“善!大善!孝起之言,深合朕心!”他当即下令,“设宴,为孝起接风!”
是夜,吴宫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而在宴会之后,孙权立刻召见了镇西将军、辅国将军陆逊。
陆逊听完孙权的转述,沉吟片刻,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微笑:“陛下,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他欲使我江东出兵,牵制司马懿,方便他自家出兵祁山。”
孙权挑眉:“伯言之意是……我们不出兵?”
“非也。”陆逊摇头,“既与同盟,且陛下新登帝位,正需彰显武略,不得不从。然,我军不必急于与魏军主力决战。可传令荆襄诸将,大张旗鼓,训练人马,广布旌旗,多派哨探,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甚急,魏国关中告急,我军再视情况,或北取襄阳,或东向合肥,乘虚而动,方可收取实利。”
孙权抚掌大笑:“伯言老成谋国,正合朕意!便依此计行事!”
翌日,孙权与陈震升坛歃盟,约定“戮力一心,同讨魏贼”,并近乎空想地约定,平定魏国后,中分天下。盟约既成,陈震心满意足,踏上了归程。
汉中丞相行营。
陈震带回了盟约已定的好消息。同时,潜伏在江东的细作也送来了陆逊“虚张声势”的应对之策。
杨仪有些愤愤:“丞相,陆伯言果然狡黠,只想坐收渔利!”
诸葛亮却笑了,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是洞悉世情的淡然:“威公,不必苛责。陆逊能做出姿态,已是够了。难道你真指望吴军为我大汉火中取栗不成?”他放下手中的情报,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祁山方向,“他能让司马懿不敢全力西来,便是帮了我大忙。”
他沉吟片刻,对杨仪道:“前番数次兴兵,军力疲敝,粮草转运更是艰难。我欲采纳你先前所献之策,分兵两班,以百日为期,循环相转。如此,则兵力不乏,粮草供应压力亦可稍减,方是长久之计。”
“丞相明鉴!”杨仪精神一振,“若以二十万之兵计,先引十万出祁山屯驻,百日之后,再由另十万精兵替换。循环往复,则我军可常保锐气。”
“善。”诸葛亮颔首,“便如此下令。伐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当为此长久之计。”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汉中的蜀军大营,开始以一种新的节奏运转起来。战争的机器再次缓缓启动,这一次,它的背后,多了一道来自东吴的、若有若无的侧影。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司马老贼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