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秋中举的喜讯,如同投入绍兴这潭深水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他自身预料。一连三日,他那间原本门可罗雀的租住小院,几乎被前来道贺的乡邻、士子踏破了门槛。寒门同窗多是真心为他欢喜,言辞恳切;而一些素无往来,甚至曾对他冷眼旁观的所谓“名流”,也纷纷携礼登门,言语间满是攀附结交之意。
他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浅笑,应对从容,既不显得倨傲,也未流露出过多热络。只有回到院内,独自面对那摞李嵩派人送来的、关于会试程墨和时政策论的笔记时,眼底才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冽。热闹是别人的,他清楚地知道,脚下的路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候,潜藏的危机更不会因这喧闹的恭贺声而消散。
第四日清晨,喧嚣渐歇。沈砚秋正收拾行装,准备正式辞行赴京,院门被轻轻叩响。开门一看,竟是李嵩微服而至,身后只跟着一个捧着包袱的小厮。
“不必多礼。”李嵩摆手制止了沈砚秋的行礼,目光扫过院内简单的行囊,微微颔首,“今日便要启程?”
“回大人,学生正欲前往府上辞行,午后便动身。”沈砚秋侧身将李嵩让进院内,心下明了,李嵩此来,绝不仅仅是送行。
果然,李嵩在院中石凳上坐下,示意小厮将包袱放在石桌上。“这里面是二十两路费,些许干粮,还有一封给徐光启徐大人的信。”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徐大人乃吾师挚友,学贯中西,为人刚正。你持此信去京城寻他,或可得其照拂一二。”
沈砚秋心中一动,双手接过包袱,只觉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银钱的分量,更是一份难得的赏识与提携。“学生谢过大人厚恩!”他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徐光启这条线,在他未来的布局中至关重要,李嵩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
“不必言谢。”李嵩捋了捋胡须,眼神却带着几分凝重,“你此次连过院试、乡试,锋芒已露。绍兴城内,明里暗里,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赵万春虽已倒台,但其经营多年,党羽余孽未必尽除。你此番赴京,路途遥远,需得万事小心。”
沈砚秋神色一凛,知道李嵩此言绝非空穴来风。“大人的意思是……”
李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的纸条,推到沈砚秋面前。“这是今早有人塞入府门缝的,你看看吧。”
沈砚秋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显然是为了掩饰笔迹:「赵氏残部于钱塘江畔“望潮亭”左近候君,欲“送”君一程。」
望潮亭,正是北上水路必经的一处险要渡口。
一股寒意悄然爬上脊背。他之前虽从李嵩之前的字条中得到警示,也有所防备,却未料到对方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传递威胁,连具体地点都点了出来。这已不是隐晦的警告,而是近乎赤裸的宣战。
“消息来源不明,真伪难辨。”李嵩看着沈砚秋瞬间绷紧的下颌线,缓缓道,“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你可需本官派两名衙役护送一程?”
沈砚秋沉默片刻,指尖在那行字上轻轻摩挲,脑中飞速权衡。衙役护送固然能增加安全,但动静太大,反而可能打草惊蛇,或将官府牵扯进私人仇杀,于李嵩、于自己都非上策。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那份来自现代的独立与应对危机的自信,让他更倾向于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他将纸条仔细折好,收入怀中,抬眼看向李嵩时,目光已恢复沉静:“多谢大人关爱。衙役护送恐惹人注目,反为不美。学生自有应对之策,不敢再劳烦大人。”
李嵩凝视他片刻,见他眼神坚定,不似逞强,便也不再坚持,只叮嘱道:“既如此,一切小心。遇事莫要硬拼,保全自身为上。”
“学生谨记。”
送走李嵩,沈砚秋回到屋内,闩上门。他没有立刻继续收拾行装,而是从贴身处取出那本已被翻得边缘起毛的《现代格斗术教程》残页。油污和汗渍让部分字迹有些模糊,但那些简洁凌厉的擒拿图示与发力要点,早已深深刻入他的脑海。
他并非莽夫,深知双拳难敌四手。但狭路相逢,尤其是对方可能采用伏击、偷袭的方式时,出其不意的近身格斗技巧,往往比笨重的刀剑更有效。他将残页上关于应对多人围攻、利用环境制敌的要点再次默记一遍,尤其是那招已练习过无数次的“三角锁喉”,指关节无意识地活动着,模拟着发力瞬间的角度与力度。
随后,他打开李嵩送来的包袱,将银钱和干粮分开收好,那封写给徐光启的信则被他用油纸仔细包好,塞入行囊最底层。他又找出几件半旧衣衫,将一些关键部位,如肘、膝等位置,暗中加厚缝了几层布,虽不能与正经护具相比,但多少能提供些许缓冲。
做完这些,他坐在榻边,目光落在窗外那方小小的天空上。钱塘江畔,望潮亭……对方选择在那里动手,显然是看中了那里水势复杂、人迹相对罕至的环境。他们定然以为自己还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打算以雷霆之势解决麻烦。
沈砚秋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举人,身体里住着一个来自异世的灵魂,掌握着与他们认知截然不同的搏击技巧,更有一颗在绝境中淬炼过的、绝不任人宰割的心。
他将那本格斗术残页重新贴身藏好,指尖感受着纸张粗糙的质感,心中那份因未知危险而生的些许忐忑,渐渐被一种冷静的决断所取代。他提起收拾好的行囊,最后环视了一眼这间承载了原主无数辛酸、也见证了他穿越后初步挣扎的小院。
推开院门,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深吸一口气,迈步汇入街巷的人流,方向直指城北码头。
赴京之路,就从这第一道鬼门关开始。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