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云见月韧如丝
那封匿名的告密信,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在黛玉的心头。距离信中所言的“三日后”只剩两天,每一刻都如同在炭火上煎熬。竹影轩内,表面依旧维持着授课、理账的日常,空气里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紧绷。
黛玉换上了一身更为素净的 青灰色细布衣裙,乌鸦鸦的长发只用一根 银簪子紧紧绾住,浑身上下再无半点装饰,仿佛要以此敛起所有柔弱的情绪,凝聚全部心神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 她坐在书房里,面前摊着詹信紧急送来的、关于顺天府尹赵大人及其一应胥吏的卷宗,还有织坊完整的房契、税单副本。
晨光熹微,透过窗棂,照亮她苍白而专注的侧脸。 她看得极慢,极仔细,时而用朱笔在纸上划下记号,时而凝眉沉思,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那敲击声轻而急促,泄露了她平静外表下汹涌的心潮。
詹信垂手立在一旁,额角渗着细汗,低声道:“姑娘,都打听清楚了。赵大人是科举正途出身,为人还算谨慎,但……颇好风雅,尤爱收藏古砚。其手下有个姓钱的师爷,才是真正难缠的角色,贪财好利,与薛家铺子的管事过从甚密。此次之事,八成是这钱师爷收了好处,撺掇所致。”
黛玉目光落在“古砚”二字上,眼神微动。 她想起北静王所赠的那方古砚,那是前朝名品,价值不菲。若以此开路……不,不行。一旦动用北静王的人情,便等于默认了某种关系,后患无穷。
她摇了摇头,甩开这个念头,目光重新变得清明锐利。 “詹先生,你方才说,赵大人是科举正途出身,颇好名声?”
“是。赵大人平日还算爱惜羽毛。”
“那便是了。”黛玉唇角勾起一丝极淡、却冷冽如冰刃的笑意,“贪财的师爷好办,爱名的府尹……更好办。我们不必去求他,只需让他‘不得不’公正处置即可。”
詹信一怔:“姑娘的意思是?”
黛玉拿起一张素笺,提笔蘸墨,手腕沉稳,落笔如飞。 她写的并非求情信,而是一篇骈四俪六、词锋却暗藏机杼的呈文。文中先陈述自家织坊乃为延续家业、安顿仆役、依律经营,并附上房契税单为证;继而笔锋一转,痛斥“有无耻小人,觊觎微利,勾结胥吏,妄图以莫须有之罪倾轧良善,破坏朝廷法度,玷污父母官清誉”,恳请府尹大人明察秋毫,秉公处置,以正视听,以安商民。
写罢,她吹干墨迹,将呈文递给詹信, 语气斩钉截铁:“将此文,连同房契税单副本,再备上一份……不算贵重却雅致的礼物,不必是古砚,寻一方上好的歙砚即可,正大光明地递到顺天府衙!不是递给钱师爷,是直接递到赵大人案前!”
詹信瞬间明白了黛玉的意图——这是反客为主!不去暗中行贿求饶,而是将事情摊到明处,逼赵大人为了自己的官声,不得不公正处理!那钱师爷再嚣张,也不敢在府尹明确要“秉公处理”的案件上动手脚!
“妙!姑娘此计大妙!”詹信激动得声音发颤,“如此一来,赵大人为保清誉,必会严查,那钱师爷和薛家的算计便不攻自破!”
“还有,”黛玉补充道,眼中寒光一闪,“将我们收到匿名信,以及薛家断我丝线货源之事, subtly地透给赵大人知道。不必明指,但要让他明白,此事根源何在。”
她要让那位赵大人知道,她林黛玉并非任人揉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块懂得反击、甚至会硌伤手的硬骨头!
计议已定,詹信立刻去办。黛玉独自留在书房,方才强撑的气势渐渐松懈下来,只觉得浑身发软,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她扶着书案边缘,缓缓坐下,倒了一杯早已冷透的茶,一饮而尽。 冰冷的茶水滑过喉咙,让她打了个寒颤,却也让她混乱的思绪清晰了些。
这是一场赌博。赌那位赵大人是否真如传闻中爱惜名声。若赌输了……她不敢想象后果。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黛玉坐立难安,索性起身走到庭院中。 午后的阳光有些炽烈,照在青石板上,反射出晃眼的白光。 她站在那几竿翠竹下,仰头望着它们挺拔的身姿。 竹节分明,坚韧向上。她伸出手,轻轻抚摸那冰凉光滑的竹竿,仿佛要从这沉默的植物身上汲取力量。
紫鹃悄悄走过来,将一件 玉色薄纱披风 轻轻披在她肩上:“姑娘,日头毒,仔细站着。”
黛玉回眸,对上紫鹃满是担忧的眼睛,勉强笑了笑:“不妨事。” 那笑容虚弱,却带着一种让紫鹃陌生的、历经磨难后的坚韧。
整整一个下午,黛玉几乎未曾挪动地方,只是望着院门方向。 直到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锦缎,詹信的身影才终于出现在门口。
黛玉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她下意识地向前迎了两步,却又强迫自己停下,只是静静地看着詹信走近。
詹信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疲惫,却也有掩不住的喜色:“姑娘,事情……成了!”
原来,詹信依计行事,将呈文礼物直接递入府衙。那赵大人初时颇为不悦,但看了黛玉那篇绵里藏针的呈文,又见了齐全的凭证,再联想到近日关于这位林家孤女与北静王似有若无的传闻(詹信并未明言,但赵大人自有渠道打听),心中已是权衡再三。他虽不愿得罪薛家,但更不愿为了一个胥吏和商贾,坏了自己“清正”的名声,甚至可能开罪不该开罪的人。当日下午,赵大人便召见了钱师爷,不知说了什么,那钱师爷出来时脸色灰败。随后,府衙便传出消息,所谓“查抄”之事,纯属子虚乌有。
“……赵大人还让书吏带话,说‘林姑娘安心经营即可,顺天府定会维护京畿商贾之合法权益’。”詹信说完,长长舒了口气。
悬在头顶的利剑,终于移开了。
黛玉静静地听着,紧绷了一日的弦骤然松弛,一阵强烈的眩晕袭来,她身子晃了晃,幸亏紫鹃在一旁及时扶住。
“姑娘!”
“我没事……”黛玉借力站稳,摇了摇头,声音带着脱力后的沙哑,“没事了……就好。”
她抬头望向天空,最后一抹晚霞正悄然隐去,深蓝色的天幕上,已有点点星子闪烁。 一阵晚风吹来,带着凉意,吹动她额前的碎发。
这一次,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决断,化解了一场看似无法抵挡的危机。没有依靠任何人,只靠她自己。
她缓缓走回书房,在书案前坐下。 案上,那方父亲留下的旧端砚 静静地散发着幽光。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砚台冰凉的边缘,心中百感交集。 有后怕,有庆幸,但更多的,是一种破土而出的、强大的自信。
原来,她也可以如此。
“紫鹃,磨墨。”
“姑娘还要写什么?”
黛玉没有回答,只是铺开一张宣纸,拿起那支常用的 狼毫笔。这一次,她写的不是诗词,也不是呈文,而是给织坊老师傅的信。 信中,她详细询问了北丝试验的进展,并提出了几个关于改善丝线韧度和光泽的新想法,语气平和而坚定。
灯火下,她伏案书写的侧影,被拉得细长,投在墙壁上。 那影子不再单薄脆弱,而是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
危机暂时解除,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只是,经过此番锤炼,黛玉知道,无论前方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她都有勇气,也必须,独自走下去。
窗外,月华初上,清辉如水,温柔地笼罩着竹影轩,也笼罩着这个一夜之间仿佛又坚韧了几分的少女。
喜欢潇湘自立传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潇湘自立传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