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金殿稻芒
秦庄襄王二年冬十月初十,咸阳宫的青铜兽首大鼎中升起袅袅檀香,与陈墨带来的蜀地艾草香混为一体。早朝的钟磬声里,陈墨手捧都江堰的“秦蜀一号”稻穗,随吕不韦踏入章台宫,身后跟着抬着青铜粮斛的蜀地民夫,斛身刻着“秦蜀同仓”四个大字,每笔划都融合了秦篆的刚健与蜀文的柔美。
“启禀陛下,”李斯越众而出,廷尉署的黑色披风扫过青砖,“陈墨私铸兵器、蛊惑蜀民,罪证确凿!”他挥手示意甲士抬上铁血派从蜀地缴获的“融金闸”部件,“此闸暗含玄鸟图腾,分明是代郡余孽的复辟信物!”
陈墨轻抚粮斛上的太阳神鸟纹,声音里带着蜀地江水的沉稳:“廷尉大人可知,这‘融金闸’用铁血派的刀剑熔铸,每一道纹路都是秦蜀工匠的心血?”他掀开斛盖,金黄的稻穗与粟米倾泻而出,“这些粮食,足够让咸阳的孩童吃饱三年——不知廷尉大人的铁血,能让百姓吃几顿饱饭?”
殿中响起低低的惊叹。子楚望着粮斛中混杂的秦粟与蜀稻,忽然想起陈墨在长平战场立碑的背影——那时的他,也是这样用文明的火种对抗铁血的寒冬。
“李冰,”子楚转向蜀郡太守,“你且说说,蜀地如何看待秦法?”
李冰向前半步,腰间的“秦蜀永济”铜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陛下,蜀地民夫说,秦法是‘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帛’。从前蜀地贵族占田十万亩,百姓却饿殍遍野;如今按秦法授田,连羌族青年都能在都江堰边种出金黄的稻穗。”他指了指陈墨手中的稻穗,“这‘秦蜀一号’,正是秦法与蜀地水土共生的结晶。”
华阳夫人的脸色铁青,她腕间新换的玉镯刻着楚国的凤纹,却在陈墨的胎记前显得格外刺眼:“秦法入蜀,竟让蜀民忘了本!陈墨,你可知罪?”
“臣知罪,”陈墨忽然跪地,“臣罪在让蜀地百姓不再畏惧江神,转而相信自己的双手;罪在让铁血派的刀剑变成农具,让战争的硝烟火种变成文明的稻种。”他举起都江堰的水利图,“但此罪,臣甘之如饴。”
李斯忽然冷笑,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竹简:“陛下,这是从陈墨书房抄出的《蜀王本纪》,里面竟记载‘秦赵同源,蜀地乃黄帝支脉’!此等谬论,分明是要动摇大秦正统!”
陈墨抬头,目光如炬:“廷尉大人可知,秦之先人与蜀地开明王朝共饮岷江水?”他指了指殿外的咸阳河,“昔年大禹治水,秦蜀同功;今日大秦一统,本就是华夏文明的合流。”
子楚的手指叩击着龙榻,忽然想起吕不韦说过的“文明熔炉”论。他望向阶下的嬴政,孩童正被阿禾抱着,手中抓着从蜀地带来的鹅卵石,右眼角的痣在晨光中与陈墨的胎记形成微妙的呼应。
“传老祭司,”子楚忽然开口,“寡人要听蜀地的古训。”
老祭司身着蜀地祭服,手中捧着开明王朝的青铜权杖,杖头的玄鸟纹与秦宫的朱雀图腾竟毫无违和:“陛下,蜀地《开山歌》云:‘一土为圭,两土为圭,秦蜀合土,天下归一。’此乃古蜀先王预言,今日正应在陈大人身上。”
殿中哗然。李斯的脸色瞬间惨白,他没想到蜀地旧贵族竟会为陈墨背书。陈墨趁机展开蜀郡工室的熔金名录,上面赫然列着铁血派密探的名字,他们的刀剑已化作“止杀”农具,分发到蜀地百姓手中。
“陛下,”陈墨的声音里带着不可动摇的坚定,“铁血派怕的不是蜀地叛乱,而是百姓知道——文明比刀剑更能带来安宁。”他指了指粮斛,“这些粮食,就是最好的证词。”
子楚站起身,从粮斛中拾起一粒稻种,稻壳上隐约可见“止杀”的刻痕:“陈墨听旨:擢升为蜀郡监御史,兼领天下水利事。即日起,将蜀地‘秦法入蜀’之策推行至巴郡、南郡。”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斯,“至于铁血派——”
“陛下!”李斯忽然跪地,“臣有密报!”他呈上一封染血的密信,“铁血派勾结匈奴,欲在嬴政周岁礼上刺杀陛下!”
殿中气氛骤变。陈墨注意到,密信的火漆印虽为铁血派,信纸却是楚地的云纹绢帛——这分明是李斯与华阳夫人的嫁祸之计。他摸出代郡磁石,悄悄靠近密信,只见信上的血字遇磁石竟微微移动,果然是用铁血派的“移形血咒”伪造。
“陛下,”陈墨朗声道,“此信血字用楚地蛊毒写成,与臣在蜀地遇刺时的毒剂一致。铁血派与楚系勾结,才是真正的祸根!”
华阳夫人的玉镯再次坠地,这次碎成齑粉。子楚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忽然想起陈墨曾说的“楚系与铁血派暗通款曲”。他挥挥手,命甲士拿下李斯:“廷尉署暂且交由陈墨接管,彻查此事。”
是日午后,嬴政的周岁礼在咸阳宫后园举行。陈墨看着孩童摇摇晃晃地走向抓周物件,却在路过他身边时忽然伸手,抓住了他胸前的胎记印记。阿禾轻笑,递过一块蜀地红糖,孩童咬下时,嘴角染成金黄,竟与稻穗的颜色相得益彰。
“陈大人,”子楚望着园中盛开的秦蜀合种的菊花,“相邦说,你想在咸阳开‘文明集市’,让七国商人共市?”
“正是,”陈墨摸出蜀郡工室的“融金”钱币样本,“钱币正面刻秦篆‘半两’,背面铸六国图腾,让百姓知道大秦不是铁血牢笼,而是文明熔炉。”
子楚点头,从袖中取出吕不韦的密信,信中只有“稻芒刺喉”四字:“铁血派不会罢休,尤其是嬴政的身世……”
陈墨望向玩着稻穗的孩童,想起吕不韦说过的“奇货可居”。他知道,嬴政的赵地血统将成为铁血派攻击的弱点,但那又如何?秦赵同源,本就是文明最好的注脚。
更深漏尽时,陈墨在太史令署写下《秦蜀政记》:“庄襄王二年冬,金殿论稻,文明胜铁血。是日,嬴政抓周取都江堰石,群臣皆谓‘得土得民’。蜀地‘秦蜀一号’稻种颁行天下,铁血派刀剑尽熔,史称‘金殿稻芒之变’。”竹简末端,他画下嬴政与自己的胎记交相辉映的场景,旁边注:“胎记非罪,乃文明之印;铁血非敌,乃熔炉之薪。”
窗外,咸阳城的夜市亮起灯火,隐约传来秦歌与蜀语交织的叫卖声。陈墨摸出袖中的稻穗,稻芒在月光下闪着冷光,却比任何刀剑都更有力量。他知道,这只是文明征途的开始,铁血派的反扑只会更猛烈,但只要民心所向,文明的稻种,终将在铁血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十章完】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秦帝国:铁血文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