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项目在设计和研发上高歌猛进,模块化架构的成功验证更是为未来描绘出无限可能。然而,无论是颠覆性的样机还是宏伟的车族蓝图,最终都需要坚实的制造基础来将其变为现实。将手工打造、精雕细琢的样机,转化为可以稳定、高效、批量生产的制式装备,是摆在719厂面前的一场不亚于技术攻关的硬仗——一场生产线的革命。
原有的719厂生产线,是为生产59式坦克及其零部件设计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主要依赖老师傅们的手艺和经验。这种模式或许能勉强完成“沙漠之狐”的改造任务,但绝对无法满足“麒麟”这种精密、复杂且要求高度一致性的先进装备的批量制造。
陈北玄和周卫国都深知,没有现代化的生产线,“麒麟”永远只能是实验室里的瑰宝,无法成为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
一场围绕“麒麟”核心部件生产的现代化改造工程,在719厂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不仅仅是购买几台新设备那么简单,而是一场从理念、流程到管理的全面革新。
第一步,是核心生产单元的升级。
电机生产车间是重中之重。以往手工绕线、凭感觉浸漆的作坊式生产被彻底摒弃。陈北玄亲自规划了一条半自动电机生产线。
· 引入了高精度的数控绕线机,可以严格按照程序设定,完成复杂利兹线绕组的精准排线,保证了每一台电机绕组的参数一致性。
· 建造了恒温恒湿的洁净浸漆区域,采用了真空压力浸渍(VpI)设备,确保绝缘漆能充分渗透到绕组每一个细微空隙,大幅提升了绝缘性能和可靠性。
· 建立了严格的动平衡检测工位,每一台转子都必须经过高精度动平衡机的检测和校正,将振动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 最关键的是,建立了贯穿生产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每一道工序的关键参数(如绕线张力、浸漆时间温度、平衡量值)都被实时记录并绑定到电机的唯一序列号上,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
底盘结构件焊接车间也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麒麟”车体大量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和异形结构,焊接变形控制和焊缝质量要求极高。
· 采购了多台大吨位、高精度的数控等离子\/激光切割机,用于板材的下料,保证了零件的初始精度。
· 引入了仿形自动焊接机器人和龙门式焊接专机,用于车体主要焊缝的焊接。机器人焊接不仅效率高,更重要的是稳定性极佳,避免了人工焊接因疲劳、情绪等因素导致的质量波动。
· 建立了三维激光测量站,对焊接完成后的车体进行全尺寸扫描,与数字模型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并校正焊接变形。
第二步,是供应链的重塑与国产化攻坚。
“麒麟”的许多核心部件,如Sic功率模块、高性能磁钢、特种传感器等,国内供应链薄弱甚至空白。陈北玄亲自牵头,成立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攻关小组。
· 他们与国内几家有潜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Sic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
· 对于高性能钕铁硼磁钢,他们扶持了一家国内材料企业,帮助其改进熔炼、制粉和烧结工艺,逐步提升性能和一致性。
· 他们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和评价体系,对每一家供应商都进行技术能力、质量体系和保密资质的全面审核。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充满了失败和反复。但陈北玄态度坚决:“宁可慢一点,也要把根基打牢。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步,是人员技能与管理的变革。
新的生产线需要新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厂里大规模开展了针对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要求工人们从“操作工”向“设备守护者”和“质量第一责任人”转变。
· 推行了“全员生产维护(tpm)”理念,操作工需要参与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简单维护。
· 引入了“安灯(Andon)系统”,任何工位发现质量问题或设备异常,可以立即拉响警报,生产线暂停,直到问题解决。这颠覆了过去追求产量、隐瞒问题的旧习。
· 质量管理不再是最后一道关卡,而是融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位工人都有权对上一道工序的产品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可以拒绝接收。
这场生产线的革命,并非一帆风顺。新设备的调试磕磕绊绊,新工艺的掌握需要时间,新旧管理理念的冲突时有发生。投入的资金更是如同无底洞,让周卫国时常感到心惊肉跳。
但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第一台完全由新建生产线制造的“麒麟”动力包下线,其性能参数与样机高度一致,而生产周期和成本却大幅下降时,所有人都看到了现代化制造带来的巨大威力。
陈北玄站在崭新的电机生产车间里,听着机器规律的嗡鸣,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心中感慨万千。这条融合了先进技术、精益管理和数字化思维的现代化生产线,才是“麒麟”乃至未来更多先进装备能够源源不断诞生的真正基石。它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更是一座通往工业强国的桥梁,承载着中国军工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希望与梦想。这场革命,无声,却同样波澜壮阔。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