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雪的团队致力于为物理平台披上“数字迷彩”,通信专家们为“断网”环境锻造“韧性神经”的同时,一场更加抽象、也更加凶险的对抗,在另一个无形的领域——认知域——悄然拉开了序幕。这场对抗的焦点,不再是钢铁与电磁波,而是人的思想、判断与决策。
触发这场暗战的,是一份由林雪团队在日常舆情监控中捕捉到的、看似普通的海外学术博客文章。文章的作者自称是某中立国智库的研究员,标题颇为耸动:《过度依赖自主系统:华夏“麒麟”项目的潜在阿喀琉斯之踵》。
文章以一种看似客观、严谨的学术口吻,引用了大量公开资料(主要是“麒麟”平台在防务展上的表现和少量官方发布的性能数据),深入“分析”了“麒麟”平台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然而,其论证的核心却指向一个危险的结论:由于“麒麟”平台过度依赖复杂的传感器网络和AI辅助决策系统,其本身存在着被“信息欺骗”和“算法攻击”的致命弱点。文章甚至“推测”,只需用低成本、低技术的手段制造特定的战场假目标或实施电磁欺骗,就足以让这套昂贵的系统陷入混乱,效能大打折扣。
“这是一篇精心包装的认知战武器。”林雪在内部研判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瞄准的不是技术专家,而是那些可能影响采购决策的他国军方人员、政府官员,以及……我们内部可能存在的动摇者或怀疑论者。其目的,是在潜在客户的脑海中,种下对‘麒麟’平台,乃至对我们整个技术路线的不信任种子。”
几乎与此同时,赵磊和苏桐也反馈,他们在参加一些国际视频学术会议时,总有“学者”提出类似角度的质疑,问题刁钻且带有明显的引导性。
陈北玄意识到,对手的打击维度再次升级。当技术壁垒逐渐被突破,他们开始尝试从心理和认知层面进行瓦解。这比网络攻击更隐蔽,比间谍渗透更广泛,其目的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至少为未来的竞争设置认知障碍。
“必须反击,但不能落入他们的节奏。”陈北玄指示,“我们不能去跟他们争论‘麒麟’是否容易被欺骗,那会陷入他们设定的议题。我们要跳出这个框架,在更高的维度上定义这场竞争。”
一项名为 “基石” 的认知域防御与塑造行动随即启动,由陈北玄亲自督导,林雪负责情报与策略,赵磊、苏桐等技术核心则提供专业支撑。
“基石”行动包含几个层面:
1. 正面引导,塑造技术自信:主动策划一系列高质量的技术宣传内容,不直接反驳那篇博客的论点,而是通过展示“麒麟”平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测试数据、“苍穹”蜂群在强干扰下的协同能力、“谛听”系统在信息冗余与纠错方面的设计理念,潜移默化地塑造“华夏智能装备具备强大战场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的专业形象。这些内容通过官方背景的学术期刊、权威技术论坛和可信的海外合作渠道进行释放。
2. 设置新议题,掌握话语权:组织真正的技术专家,撰写深度分析文章,将讨论引向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方向。例如,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指挥官在未来战场上的最佳协作模式”、“如何构建具备‘免疫系统’的智能军事体系”等。通过提出新的、更高级的议题,来淡化甚至覆盖对手设置的负面议题,争夺认知域的定义权。
3. 内部加固,凝聚共识:在719厂内部,乃至更广泛的协作体系内,加强关于技术路线自信和战略定力的教育。通过内部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所有研发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认知域斗争的存在和手法,筑牢内部的思想防线,避免被外部杂音所干扰。
4. 精准反制,揭露意图:在适当的时机和渠道,通过非官方但可信的“消息人士”,有限度地披露一些对方进行认知战渗透的证据和手法,揭露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使其“客观、中立”的伪装被剥落,削弱其言论的可信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同样考验智慧和意志的战争。报告、文章、数据、访谈……都成为了这场暗战中的子弹。林雪的团队需要精确分析每一篇可能带有认知攻击色彩的文章背后的意图和潜在影响;赵磊和苏桐则需要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能让外界理解和信服的语言;而陈北玄,则要统筹全局,把握反击的力度和时机,既要有效消除负面影响,又不能显得过于急躁和 defensive(防御性),以免落入对方“你越反驳越说明你心虚”的陷阱。
“基石”行动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它更像是一场春雨,润物无声。但陈北玄相信,只有在这场认知域的暗战中站稳脚跟,牢牢掌握技术自信的话语权,他们在地面和电磁领域打造的那些钢铁长城与无形盾牌,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体系的竞争,而体系的根基,在于人心与认知。这场围绕“认知”展开的暗战,其重要性,已然超越了任何单一的技术突破。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