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链”危机催生出的“星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在深蓝实验室内部形成了燎原之势,衍生出众多超越原计划的技术分支。然而,陈北玄深知,分散的亮点无法形成聚焦的突破,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整合与引导。与此同时,来自“灰烬”平台测试成功的压力与日俱增,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正在快速收窄。
一场被命名为 “合流” 的战略与技术整合会议,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召开。与会者除了“后羿”、“火种”的核心骨干,还罕见地包括了“麒麟”平台总师、“苍穹”(无人系统)项目负责人以及“谛听”(信息系统)的首席架构师。这是719厂乃至其关联体系内,第一次尝试将最前沿的材料防御、无人智能、信息控制与主战平台进行跨领域、系统级的深度融合探讨。
陈北玄站在巨大的电子沙盘前,沙盘中央是“麒麟”平台的等比模型,周围环绕着代表“苍穹”无人机和“谛听”信息节点的光点。
“同志们,我们不能再将‘后羿’仅仅视为一块更坚固的盾牌。”陈北玄的开场白定下了基调,“它应该是未来作战体系中的一个主动的、智能的、可生长的‘生态位’。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让我们的‘盾’,与我们的‘矛’、我们的‘眼’、我们的‘神经’,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他首先指向“麒麟”平台与“后羿”装甲的结合点。
“传统的装甲是被动的。但我们的‘后羿-火种’系统,具备感知冲击、转化能量的潜力。”他看向苏桐和崔浩,“我们需要思考,当装甲被击中,产生的瞬态电信号或电磁脉冲,除了预警,能否直接用于触发平台自身的主动防御系统(ApS)?能否为车体在遭受冲击的瞬间,提供额外的、用于稳定姿态或紧急机动的瞬时电力?甚至……能否将冲击能量的一部分,转化为干扰来袭目标的定向能脉冲?”
这个设想让平台总师眼前一亮:“如果能在被命中瞬间,利用自身产生的能量快速补偿姿态稳定系统,或者给ApS提供一次额外的拦截机会,生存概率将极大提升!但这需要极其精确的时序控制和能量管理。”
“这正是‘灵枢’技术和我们正在开发的能量管理架构要解决的问题。”崔浩回应道,“我们可以设计专用的‘智能能量路由’微结构,实现对瞬态能量的快速分配和利用。”
接着,陈北玄将目光投向“苍穹”无人系统负责人。
“‘麒麟’平台是强大的信息节点和火力节点,但也必然是高价值目标。我们需要‘苍穹’提供外围的、层次化的保护。”他提出构想,“能否开发一种小型、低成本的自杀式无人机,由‘麒麟’平台携带或由伴随的无人机母机投放?当‘后羿’系统的传感器(无论是装甲自身感知还是外部观瞄)探测到高速来袭目标(如‘灰烬’)时,这些自杀式无人机可以迅速升空,在安全距离外组成一道‘可消耗的拦截屏障’,甚至通过集群碰撞来偏转或提前引爆威胁?”
“这个思路可行!”苍穹负责人兴奋地接话,“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蜂群技术基础,开发专用的‘拦截蜂’型号。它们不需要复杂制导,只需要极高的加速能力和集群协同算法,在最后一道防线进行物理拦截!”
最后,陈北玄看向“谛听”首席架构师。
“所有的这些——平台的状态、装甲的受损情况、瞬时的能量流动、无人拦截蜂的部署……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大脑’来感知、判断、决策和协同。”他强调,“‘谛听’系统需要升级,不仅要处理战场态势,更要能实时处理来自平台自身‘神经末梢’(比如每一块具备感知能力的装甲)的海量数据,实现毫秒级的自主反应和体系协同。”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车内建立一套独立的、高可靠性的‘局部自主决策网络’。”首席架构师沉思道,“它需要与主火控和指挥系统紧密耦合,但又具备在极端情况(如主系统受损、通信中断)下,依靠预设规则和局部信息进行自保的能力。”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一个个原本孤立的技术点开始相互连接,编织成一张立体的、充满韧性的防御与反击之网。
“后羿”不再只是一块装甲,而是融入平台血脉的“自主防护系统”;
“苍穹”不再只是侦察打击的力量,更是延伸出去的“主动拦截屏障”;
“谛听”不再只是信息枢纽,更是协调全身反应的“智能神经中枢”;
而“麒麟”平台本身,则是承载这一切的、强大的“钢铁躯体”。
一条清晰的、超越单纯技术指标的系统级发展路径被勾勒出来:以“麒麟”平台为基座,以“后羿-火种”智能装甲为盾,以“苍穹”无人系统为矛与屏障,以“谛听”神经网络为脉,构建一个攻防一体、具备强大战场生存力和体系贡献率的未来节点。
“合流”,不仅仅是技术的整合,更是思维的升维。它标志着719厂的研发重点,从追求单项技术的领先,正式转向了构建面向未来战场的、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这艘汇聚了无数智慧与心血的巨舰,调整了航向,正朝着更深、更广阔的科技蓝海,破浪前行。那片名为“体系对抗”的新大陆,已在地平线上露出了它的轮廓。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