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获批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项目部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当行政部将经费额度通知抄送给李斌和安娜时,林薇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围那些或明或暗的视线里,嫉妒和敌意几乎要凝成实质。
安娜更是直接摔了文件夹,阴阳怪气地对旁边的人说:「瞧瞧,这就是有后台的好处,我们累死累活跑断腿申请不下来的经费,人家动动嘴皮子就直接从总裁办划拨了。这哪是来工作的,分明是来当祖宗的!」
林薇对此充耳不闻。她很清楚,这些闲言碎语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经费到手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被李斌和安娜找到把柄借题发挥,才是真正的挑战。
她首先按照流程,预约了与文化遗产部门的初步会谈。对方接到顾氏集团的函件,态度还算积极,很快敲定了两天后的见面时间。
然而,在确定参会人员时,阻力出现了。
林薇原本的打算是自己带着初步思路去沟通,最多再带一名负责记录的助理。但李斌直接以内线电话通知她:「苏专员,这次和文化遗产部门的会谈很重要,涉及到项目前期的关键风险评估和方向定位。你经验尚浅,一个人去我不放心。让安娜跟你一起去,她在这方面有经验,可以帮你把握分寸。」
语气是冠冕堂皇的关心,实质却是毫不掩饰的监视和掣肘。让安娜跟她一起去?那这场会谈的任何细节,都会事无巨细地汇报给李斌,甚至可能在其中故意扭曲信息,埋下隐患。
林薇试图婉拒:「李总监,只是初步接触,了解情况和对方诉求,我觉得我可以……」
「你可以什么?」李斌不耐烦地打断她,「苏念,不要以为顾总给了你权限,你就可以独断专行!项目部有项目部的规矩,重大外部接洽必须由资深员工带队!这是为了项目负责,也是保护你,明白吗?」
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林薇握着听筒的手指微微收紧,知道再争辩下去只会激化矛盾,于事无补。
「……明白了,我会和安姐沟通好。」
「嗯。」李斌满意地挂断了电话。
放下电话,林薇看向不远处正得意洋洋瞥着她的安娜,心中冷笑。带队?监视?只怕你们打错了算盘。
她并没有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官方渠道上。与文化遗产部门的会谈是明线,她还需要一条暗线——寻找真正懂行、且能与官方信息相互验证的独立专家。这类专家往往不在官方的推荐名单上,需要靠人脉和眼光去发掘,而且,咨询他们可以使用一部分“专家咨询费”,操作空间更大,也更不容易被李斌的人渗透。
她再次想到了那枚硬币。上一次,它帮她绕开了系统流程。那么,在信息搜索方面,它是否也能提供一些“便利”?
下班后,林薇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市立图书馆。在相对僻静的电子阅览区,她找了一台电脑,再次握住了口袋里的硬币。
这一次,她没有尝试屏蔽什么,而是集中意念,试图引导:「搜索与‘民国学者旧居’、‘城东地块历史文脉’、‘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相关的,非公开或低可见度的专家信息、学术论文或内部研讨资料。」
指令发出,掌心再次传来那微弱的温热和几乎不可闻的嗡鸣。电脑屏幕上的浏览器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页面飞速跳转,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一闪而过,速度快到肉眼根本无法捕捉。
几秒钟后,跳转停止,浏览器停留在一个界面朴素,甚至有些过时的学术论坛页面。一个被埋没在众多帖子中的讨论串引起了林薇的注意。标题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湮没的‘精神地标’保护之拙见」,发帖人Id叫「守旧人」。
帖子内容深入探讨了几处不被主流重视、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集体记忆的建筑遗址的保护困境,其中一段案例分析,赫然指向的就是城东地块那个民国学者旧居!发帖人不仅详细阐述了其文化价值,还尖锐地批评了当前商业开发模式下对这类“非典型”文化遗产的漠视,并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颇具创见的保护性开发设想。
观点专业,笔锋犀利,而且对情况极为了解。
林薇的心跳加速起来。她尝试在论坛内搜索「守旧人」的其他发言,发现此人发言不多,但每每都能切中要害,显然是个深藏不露的行家。论坛资料显示,对方最后登录时间就在一周前。
这很可能就是她要找的人!
她尝试通过论坛站内信联系对方,留下了自己的工作邮箱(一个新建的、与顾氏无关的私人邮箱)和简要的咨询意向,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请教。
做完这一切,硬币的异动也停止了。林薇将它收回口袋,感觉后背出了一层细汗。这种游走在规则边缘的行为,每一次都让她心惊胆战。
两天后,与文化遗产部门的会谈在市文化局的一间会议室进行。
果然如林薇所料,对方虽然态度客气,但言语间十分谨慎,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任何开发行为都必须以不损害遗址价值为前提,对于顾氏提出的“融合开发”理念,持保留态度,要求看到更具体、更可靠的方案。
整个会谈过程中,安娜表现得异常“积极”,不断插话,询问一些看似专业实则空洞的问题,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向“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昂”、“是否值得”的方向,甚至几次打断了林薇试图深入解释文化价值转化可能性的发言。
「王科长,您看,这块地位置这么好,如果因为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旧居遗址就束手束脚,耽误了黄金开发期,这损失可就大了去了。」安娜笑着对文化局的一位科长说道,语气带着熟稔,「我们也是考虑到文化保护,才来跟您沟通,但商业项目也要讲究效益不是?」
那位王科长皱了皱眉,没有接话。
林薇心中冷笑,安娜这哪里是在帮忙,分明是在拆台,故意放大困难和分歧,试图让这次会谈无果而终。
她不再给安娜搅局的机会,接过话头,语气诚恳而专业:「王科长,我们完全理解并尊重保护优先的原则。我们提出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保留或迁建,而是希望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管理运营,让这座旧居重新‘活’起来,成为区域的文化客厅和精神地标。这不仅能实现对遗产的本体保护,更能提升整个项目的文化品味和社会价值,实现多赢。」
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借鉴了国内外类似成功案例的初步构想图(这些灵感部分来源于那位「守旧人」的帖子),虽然只是概念性的勾勒,但方向清晰,颇具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将旧居主体建筑修缮后,作为公益性的学者书屋或小型文化沙龙场所;将其庭院景观与商业区的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带;甚至可以与高校合作,设立相关的研究实践基地……」
王科长和几位同事看着构想图,听着林薇条理清晰的阐述,脸上的神色缓和了不少,显然被这个更有建设性的思路所吸引。
安娜在一旁看着,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会谈结束时,王科长主动与林薇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期待看到更详细的方案。
走出文化局大楼,安娜立刻拉下了脸,对着林薇冷嘲热讽:「苏专员真是能说会道啊,画大饼谁不会?到时候做不出来,或者成本失控,我看你怎么收场!」
林薇淡淡地看了她一眼:「能不能做出来,成本是否可控,需要详细的论证和规划。但至少,我们迈出了沟通的第一步,拿到了对方的初步认可。这总比一开始就把路堵死要强,不是吗?」
安娜被噎得说不出话,狠狠瞪了她一眼,扭头上车走了。
林薇没有在意安娜的态度。她拿出手机,看到那条新邮件提示,来自她新建的私人邮箱。
发件人正是「守旧人」。
邮件内容很简短,同意与她见面聊聊,并约定了时间地点——明天下午,城东区一家远离喧嚣的旧书店咖啡馆。
林薇收起手机,望着远处城市模糊的天际线,轻轻吐出一口气。
明线与暗线,都在推进。
李斌和安娜的刁难与阻挠,反而让她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想要破局,就不能完全依赖于顾氏内部的常规路径。她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息渠道和支撑网络。
那位神秘的「守旧人」,会是她破局的关键吗?
她不知道。
但她很清楚,自己必须抓住每一根可能救命稻草。
在这场与顾夜沉、与李斌、也与无形命运的对弈中,她输不起。
喜欢快穿:前攻略者他正在黑化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快穿:前攻略者他正在黑化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