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清晨,带着一种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急促节奏。飞机轮子接触跑道的震动,将林长青最后一丝沉浸在星空与故乡温情中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的阳光,晃得人有些眼花。
他没有先回北大宿舍,也没有去那个临时租住的小套间,而是让公司派来的车直接开往中关村的“长青科技”办公室。
推开门,一股熟悉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键盘敲击声、低声的讨论、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架构图……这里的一切,都与家乡的宁静、星空的浩瀚、工厂的轰鸣,构成了他生命中不同维度的交响。
“林总!”
“老大,你回来了!”
看到他进来,几个正在埋头苦干的核心成员立刻抬起头,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他们大多是之前参与游戏开发的大学生,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跟着林长青北上,如今已是公司芯片设计团队的骨干。
林长青笑着点头回应,目光扫过办公室。每个人眼底下都带着些熬夜的痕迹,但眼神却亮得惊人,那是全身心投入一项充满挑战事业时所特有的光芒。
“怎么样?我离开这几天,有什么进展?”林长青脱下外套,随手拉过一张椅子坐下,动作自然得仿佛从未离开过。
负责架构设计的张毅,一个戴着厚眼镜、不善言辞但思维极其缜密的青年,立刻抱着笔记本电脑凑了过来。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电路图和数据流。
“林总,你回来得正好。”张毅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遇到难题时的兴奋,“我们按照你之前定的那个仿神经分布式架构,初步搭起了基础框架,模拟运行也通过了。但是……”
他顿了顿,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在处理超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时,遇到了瓶颈。数据吞吐量上不去,延迟比我们预期的理论值高了百分之十五。我们几个排查了好几天,怀疑是片上网络(Noc)的拓扑结构和路由算法有问题,传统的mesh结构好像不太适合我们这个架构……”
张毅语速很快,夹杂着大量专业术语。另外两个成员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补充着遇到的问题,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而专注。
林长青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看着眼前这些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他们脸上没有了初出校园时的青涩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技术高山时,知其难而愈要向前的执着与韧性。
这就是他的团队。不是靠高薪简单堆砌起来的雇佣军,而是一群真正相信技术能改变世界、并愿意为之燃烧青春的同行者。
等他们说完,林长青才缓缓开口:“问题我大致明白了。传统的确定式路由在高度并行、动态负载的架构下,确实容易产生拥塞。你们试过自适应路由算法吗?或者,参考生物神经网络的脉冲触发和随机游走机制,设计一种动态感知数据流热度、智能选择路径的方案?”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几个新的思考方向。他的话语如同钥匙,瞬间打开了团队成员被固有思维束缚的枷锁。
“自适应路由?动态感知?”张毅扶了扶眼镜,眼神猛地亮了起来,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开始勾勒新的模型,“对!对啊!我们一直陷在优化传统结构的死胡同里了!如果让数据包自己能‘看路’,避开拥堵……”
“可是这样硬件开销会不会太大?”另一个成员提出质疑。
“可以用近似算法,或者利用我们架构里那些闲置的计算单元……”立刻有人反驳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新一轮更加激烈、也更加深入的讨论开始了。林长青没有置身事外,他参与其中,时而倾听,时而点拨一句,引导着讨论的方向,却从不强行下达命令。他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队员们探索迷宫时,适时地指出墙上那些不起眼的、可能通往出口的缝隙。
在这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中,解决方案的雏形渐渐清晰。团队成员们看向林长青的目光,除了最初的信任,更多了一层发自内心的信服。他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并提出颠覆性的思路。
这种信服,不是来自于他的年龄或职位,而是纯粹源于对其技术洞察力和知识深度的认可。
下午,林长青召集了一个简短的全体会议。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简要肯定了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并分享了在家乡工厂看到技术落地、产生价值时的感受。
“我们在这里写的每一行代码,设计的每一个晶体管,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躺在论文里,或者放在实验室的展示柜里。”林长青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它们的归宿,是像我在工厂看到的那条生产线一样,变成真实的力量,去提升效率,去打破垄断,去实实在在地推动这个世界往前走一小步。”
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我们正在做的芯片,很难,前路遍布荆棘。可能会失败很多次,可能会被人嘲笑异想天开。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走的这条路,是有意义的,是值得为之拼搏的。”
他没有喊口号,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事实和自己的信念。但这平淡的话语,却比任何激昂的动员都更有力量。团队成员们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一种共同的使命感和价值认同,在无声中凝聚、升华。
会议结束后,林长青回到自己的隔间,开始处理积压的邮件和文件。苏雨晴来过电话,知道他已平安抵达并投入工作,便没有过多打扰,只是叮嘱他记得吃饭。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办公室染成一片暖金色。大部分成员还没有离开,依旧在电脑前奋战,讨论声也比白天小了许多,却更加专注。
张毅端着一杯浓茶,走到林长青旁边,脸上带着解决难题后的兴奋与疲惫交织的神色。
“林总,按你提的那个动态路由思路,我们重新做了模拟,数据吞吐量提升了百分之十二,延迟也降下来了!虽然还没完全达到理论最优,但瓶颈已经突破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掩不住喜悦。
林长青看着他那布满血丝却闪闪发光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拍了拍张毅的肩膀:“辛苦了。告诉大家,今晚我请客,犒劳三军。”
办公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小小的欢呼。
看着重新埋首于工作的团队成员们,林长青靠在椅背上,轻轻吐出一口气。窗外,是北京璀璨的万家灯火,而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一群年轻人正用智慧和汗水,试图点亮属于中国芯片未来的、更耀眼的光芒。
团队的成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心志的磨砺与信念的凝聚。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锤炼成了真正能够并肩作战、彼此信任的钢铁队伍。
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但有这样一群人在身边,他对于征服那片属于技术的星辰大海,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帝国的基石,正在这群年轻人手中,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和思想的火花,一寸寸地夯实。
---
喜欢神瞳至尊:从学霸到星河帝皇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神瞳至尊:从学霸到星河帝皇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