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留下的光痕信息,如同在“灯塔”死寂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更深的谜团和紧迫感。
“织网者”。
“归零”。
这两个词和那三个嵌套旋转的几何图形,成为了“灯塔”最高优先级的研究对象。艾娃·索伦森的团队暂停了所有其他项目,将所有计算资源和智力都投入到破解这谜题之中。图形被多角度记录、分析,试图找出其数学本质、拓扑结构或与已知任何文明符号体系的关联。词汇被置于所有已知和从林梅处获得的异世界语言数据库中进行交叉检索,分析其可能的词根、语境和象征意义。
陈凯则面临着更现实的压力。林梅在传递信息后陷入了比之前更深的昏迷,生命体征微弱,脑波活动几乎降至维持生命的最低水平,仿佛那次信息传递耗尽了她最后的能量。医疗团队用尽了手段,也只能勉强维持她的生命,无法唤醒她。她像一座信息宝库,钥匙却沉入了无底深渊。
与此同时,“灯塔”外部的局势也在悄然变化。“世界-beta”在悖论引擎被毁后,似乎暂时失去了大规模跨维度攻击的能力,但其常规的侦察和渗透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具有侵略性。几次小规模的空间冲突在“灯塔”外围防御圈爆发,虽然都被击退,但“灯塔”的防御资源正在被快速消耗。马尔科姆将军多次在安全委员会上强调加强常规军备和扩大防御纵深的必要性,与陈凯主张的集中资源破解“织网者”谜题的战略产生了分歧。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昏迷病人留下的、含义不明的词汇上!”马尔科姆在会议上慷慨陈词,“‘世界-beta’的舰队就在我们家门口!我们需要战舰,需要武器,需要巩固我们的防线!而不是把宝贵的资源和顶尖的科学家用来玩猜谜游戏!”
陈凯据理力争:“将军,我们之前的胜利,正是依靠林博士带来的非常规信息。常规战争我们处于绝对劣势,只有找到打破僵局的关键,才能赢得真正的生存权。‘织网者’和‘归零’可能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争论往往没有结果,资源在两种意见间被艰难地平衡和分配。
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紧张氛围中,艾娃团队的研究取得了第一个突破。他们发现,林梅留下的那三个嵌套旋转的几何图形,其动态结构与“彼岸”信号在极宏观尺度上(将数月甚至数年的信号波动视为一个整体)的某种深层谐振模式存在高度相似性!这并非简单的符号,更像是一个……“密钥”或者“识别码”,指向“彼岸”信号内部一个极其隐蔽的“信息层”!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精神一振。林梅留下的,可能不是需要“破解”的谜语,而是需要“使用”的工具!
他们立刻尝试利用这三个图形的数学模型作为滤波器和解码器,对实时接收的“彼岸”信号进行二次处理。过程充满了风险,他们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些已知可能引起“排斥反应”的频段。
经过数天不眠不休的调试,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彼岸”信号瀑布流,突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在特定算法和图形密钥的作用下,一部分信号如同被剥离的丝线,从混沌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开始自我组织,形成了一种……结构化的信息流!
这信息流并非文字或图像,而是一种更加抽象、仿佛直接描述底层规则和关系的“元数据”。它晦涩难懂,但艾娃团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反复出现一些与“织网”相关的概念——并非蜘蛛织网,而是一种描述“连接”、“维系”、“结构生成与稳定”的抽象过程。
“‘织网者’……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艾娃兴奋地向陈凯汇报,“它可能是一种……功能?一种机制?负责维持某个层面上的时空结构或者信息关联的稳定?”
几乎在同一时间,语言学家团队也从林梅过往杂乱的记录中,找到了“归零”一词的线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出现时,往往与“系统重置”、“熵值逆转”、“可能性收束”等极端概念相关联。结合艾娃发现的“元数据”中关于“结构稳定”的描述,一个可怕的推测逐渐浮出水面:
“归零”很可能是指,当由“织网者”维系的某种宏大结构(可能是他们所在的宇宙,也可能是多重宇宙的某种平衡)因为内部混乱(比如文明间的战争、悖论武器的滥用、或者像他们这样试图“敲击碗壁”的行为)而趋于崩溃时,触发的某种……“修复机制”。这个机制的目的,可能是通过极端手段(比如大规模的信息抹除、时间线重置)来恢复系统的“纯净”或“初始状态”,也就是……“归零”!
而他们之前的行为,包括与“世界-beta”的战争、对“彼岸”信号的深度探测,可能都在加速这个“归零”进程的触发!
这个推论让所有知情者不寒而栗。他们不仅仅在与其他世界战斗,他们无意的行为,可能正在将自己和所有世界推向一个共同的、彻底的终结!
“我们必须找到‘织网者’!”陈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如果它真的是一种维系稳定的机制,那么或许……我们可以与它沟通?或者,至少了解‘归零’触发的具体条件,找到避免它的方法!”
然而,如何“找到”一个可能非实体的、存在于“彼岸”信号深处的“功能”或“机制”?
线索似乎又回到了昏迷的林梅身上。她是唯一与“彼岸”产生过深度交互的个体,也是“织网者”信息的最初接收者。
医疗团队在陈凯的授权下,进行了一次极其冒险的尝试。他们使用了一种尚处于实验阶段的神经感应放大器,试图在不唤醒林梅的情况下,极其轻微地刺激她大脑中与“彼岸”感知相关的区域,期望能引发某种潜意识的反馈,或者从她近乎停滞的脑波中,“读取”到更多关于“织网者”的碎片信息。
这个过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刺激过于微弱可能毫无效果,过于强烈则可能彻底摧毁林梅本就脆弱的意识。
在经过多次谨慎的参数调整后,监测林梅脑波的仪器上,突然捕捉到了一段极其短暂、但结构异常复杂的信号爆发!这段信号不同于她之前任何一次脑波活动,其模式更接近于……他们从“彼岸”信号中剥离出的那种“元数据”!
信号被立刻记录并分析。内容依旧破碎,但指向性非常明确——那是一组复杂的时空坐标,并非存在于常规宇宙中,而是深嵌于“彼岸”信号的某个特定“谐振节点”之中。坐标周围,还萦绕着强烈的、与“维系”和“结构”相关的信息特征。
“找到了……”艾娃看着解析结果,声音因激动而哽咽,“这很可能就是‘织网者’……或者说,是它的一个‘接入点’或者‘显化位置’!”
希望再次燃起,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难题:如何到达那个存在于“彼岸”信号内部的坐标?这比进入“深渊回响”或“逻辑乱流带”更加抽象,更加不可思议。
陈凯看着屏幕上那组代表着未知与希望的坐标,又看了看监护室内如同沉睡般的林梅,心中做出了一个决定。
“准备‘基石’。”他沉声命令,眼神坚定,“这一次,我们不是投射意识,也不是发送武器。我们要……发送一个信息。一个向‘织网者’发出的,关于理解、沟通与生存的请求。”
他看向艾娃和所有团队成员,语气沉重而决绝:
“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要么成功与‘织网者’建立联系,找到避免‘归零’的方法;要么……我们的信息,可能就会成为加速‘归零’的最后一个信号。”
“灯塔”的命运,悬于这最后一次,也是最冒险的一次信息投递之上。而沉睡的林梅,无人知晓她是否还能见证这一切的结局。
喜欢我把游戏里的东西带到现实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我把游戏里的东西带到现实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