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是袁绍的故乡,有着特殊的意义。
安排李通在这里任太守,原本就是权宜之计,要的就是让其他人看到他袁绍的大度。哪怕是曾经杀了他使者的李通,他也可以既往不咎,予以重用。
现在目标已经达到了,李通也该迁往他处,将汝南太守这个位置让出来了。
为了这个太守的官职,冀州人与汝颍人已经争了好久。
李通贼寇出身,优势也的确不在施政,而在用兵。
让他回本郡江夏,与刘表所属的江夏太守黄祖争锋,敲打刘表,才是最好的安排。
袁绍已经以天子的名义颁诏,改任刘表为司空,命他前来鄄城见驾。如果刘表不来,那他就会以征讨不臣的名义,进军荆州。
这个司空之位正是曹操刚刚腾出来的,留给刘表,简直是太合适了。
每次想到这件事,袁绍就想笑。
他很想知道,刘表接到诏书,得知这个任命时,会是什么表情。
让你作壁上观,想收渔翁之利。
对这个昔日的盟友,袁绍很是不屑,甚至有些愤怒。
他和曹操对峙官渡的时候,但凡刘表有点动静,曹操都坚持不到十月。
结果整整半年时间,他多次派人联络刘表,刘表就是按兵不动。
一会儿功夫,赵俨赶来了。
赵俨很年轻,看起来也就三十上下,让袁绍很是意外。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能力,的确不是一般人。
不得不说,虽说汝颍并称,但颍川的年轻人无疑要胜过汝南的年轻人一筹。
除了眼前的赵俨,还有荀彧兄弟,以及荀攸,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可惜,荀彧、荀攸虽然归降了,却只是迫于形势,不太愿意为自己效力。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能错过了。
袁绍打起精神,和赵俨交谈起了几句,随即问到了如何安顿汝南的事。
赵俨胸有成竹,随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建议袁绍以汝南为行营所在,亲自坐镇,然后召集汝南大族,命他们带着部曲、私兵,随大军作战。有功者赏,有罪者罚。
袁绍一听就懂了,对赵俨刮目相看。
这是一条妙计,攻守兼备,既显示了他对汝南的器重,又为他清除异己找到了理由。
若能照行,几年之后,汝南留下的都是有战功的拥护者,有异心的人会悄无声息的死在战场上。这样,汝南就会成为真正的帝乡,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公则,我觉得他可以做汝南太守,你说呢?”袁绍笑盈盈地对郭图说道。
郭图正中下怀。“主公英明,臣亦以为可。”
为了这个汝南太守,他和沮授、田丰争得几乎翻脸,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
论人才,冀州如何能与汝颍相提并论。
赵俨做了汝南太守,以后汝南人就和颍川人绑得更紧了。
——
只言片语之间,袁绍调整了汝南太守的人选,来到茅舍前,一时感慨。
当初为了避免被党锢殃及,他在最好的岁月里选择为父母服丧六年,蛰伏待机,内心的煎熬至今无法忘怀。
当然,还有一件让他此生不愿提及的往事。
次子袁熙,就生在他守丧期间。
因为违背礼义,妻子李氏羞愧难当,生下袁熙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李氏是颍川名士李膺之女,一向以礼自守,被迫出现了这种事,她的兄长李瓒因此很愤怒,就此与袁绍断绝了关系。
这也是袁绍一直不太喜欢袁熙的原因之一。
可是谁也不曾想到,最后帮他扭转战局,取得官渡胜利的人,居然是袁熙。
事后反省,袁绍多次半夜梦醒。
如果不是袁熙意外的出现在官渡,出现在乌巢,让曹操突袭乌巢成功,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这是妻子的在天之灵不愿意看到袁熙被冷落,特地安排袁熙来帮他?
袁绍很想问袁熙,但一直没开口。
对袁熙,他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愧疚。
袁熙的生,李氏的死,不是袁熙的错,是他袁绍本人的错。
他这么做,既对不起李氏,也对不起袁熙。
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呢?
“主公,主公。”从事孟岱快步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只铜管。
袁绍见状,知道有事要处理,只好收起内心的涌动。接过铜管,看了一眼,不禁心中一动。
刚刚想到袁熙,袁熙就有书信到了,还真是心有灵犀。
说起来也奇怪,袁熙去了幽州两年,除了必不得已,很少给他写信,父子之间一直没什么话可说,最近却突然多了起来。
袁绍查看了封泥,确认没有被人拆过,这才打开铜管,取出里面的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主要是两件事。
一是袁熙能力有限,管不住手下的张南、焦触,只能将他们安排到大将军麾下听命。
二是没有了张南、焦触后,袁熙无人可用,想请袁绍安排几个人过去协助他。此外,幽州兵力也少,自守勉强,进攻辽东肯定不够。所以袁熙希望大将军能调拨一些钱粮,再向朝廷要一些。
既然是为天子迁往辽东做准备,朝廷当然不能不给钱。
看完袁熙的书信,袁绍又好气又好笑。
这个儿子,真是没用,什么事都要自己帮他解决。
但心思是真的不坏,事事请示,自己根本不用担心他有什么想法。
以他那能力,就算有想法,也办不成。
袁绍将书信转给郭图,还开了一句玩笑。“我都不知道是他守幽州,还是我守幽州。我看他应该改字,改成平庸的庸。”
郭图看完书信,也笑了。“显雍虽然平庸,却有福气。”
“有什么福气?”
“有大将军这样的父亲,有征东将军这样的兄长,还有甄宓那样美丽的妻子,将来再生几个聪明伶俐的儿女,就算平庸一些,也是有福之人。”
袁绍沉吟不语。
郭图有意没提袁熙的母亲李氏,是为了避免刺痛他。可越是如此,他越是无法忘却。
郭图停了片刻,又道:“可是对他来说,最大的福气却不是这些。”
袁绍不解。“那是什么?”
“是他知足。”郭图一声叹息。“如果公路也能像他一样,早日醒悟,该有多好。”
袁绍心里一紧,说不出的滋味。
他也希望袁术能像袁熙一样知足,可惜袁术已经死了。
“我该怎么回复显雍?”袁绍收回思绪,尽量不让自己的情绪波动过于明显。
“臣以为显雍的想法不错,既然是为天子征讨辽东,延续汉室,天子当然要出钱出人。”
袁绍一声轻笑,算是接受了郭图的建议,随即安排郭图去办。
这种小事,就不要他亲自出面了。
“公则,再过些日子,让荀文若去幽州吧。至于尚书令,换一个人。”
郭图心里一紧。“主公属意谁?”
“沮公与,你觉得如何?”
郭图松了一口气。“臣以为可。”
尚书令是虽是袁绍安排在天子身边的耳目,毕竟不在袁绍身边了,亲近度大打折扣。
田丰还在,但田丰性格过于强硬,不讨袁绍欢喜,对他没什么威胁。
——
襄阳城,州牧府。
刘表坐在堂上,看着蔡瑁、蒯度等人,又看看更远处的刘备,心头乱糟糟的,仿佛有一股无名之火,在胸口熊熊燃烧,直欲冲破脑门而出。
他没想到形势会如此一边倒。
官渡大战刚刚分出胜负,袁绍便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召他入朝,拜为司空。
这是摆明了要夺荆州。
司空是什么好官职么?刚刚被杀的曹操生前就是司空。
而且曹操虽是司空,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这个司空算什么,在袁绍那个大将军面前,他就是个摆设。
说不定这个摆设也摆不了几天。
袁绍对他的不满,他又不是不知道。等他到了朝廷,手中没了兵权,袁绍还不是随时可以收拾他。
过去的交情有什么用,袁绍杀掉的老朋友太多了,让冀州的韩馥逃到了张邈那里,都没能逃脱他的追杀,何况其他人。
他本想拒命不从,但荆州人的态度,却让他彻底寒了心。
不管是和他有婚姻关系的蔡瑁,还是一向支持他的蒯越、蒯良兄弟,都认为他应该接受诏书,去朝廷就任司空,而不是继续留在荆州,与袁绍讨价还价。
没有荆州人的支持,他拿什么与袁绍对抗?
刘表很生气,却无可奈何。
他也清楚,自己与袁绍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除了俯首听命,或许只有披发入山。
可若是袁绍得了天下,他又能躲到什么时候呢,难道一辈子在山里躲着?
就算他愿意,他的儿子们也不愿意。
刘表越想越失落,挥挥手,命众人散了。
话音刚落,蔡瑁等人就起身离席,一副早就不耐烦的模样。不一会儿,堂上就空空如也。只有坐在远处的刘备还在发呆,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刘表也起了身,本想到后院,与夫人陈氏商量一下再作决定,回头一看刘备还没动弹,忍不住叫了一声:“玄德?”
刘备正在出神,听到刘表叫他,一惊回神,这才发现堂上已经没人,连忙起身行礼。
“使君?”
刘表回到刘备面前,低头打量着刘备,心生同情。
荆州这么多人,估计也就刘备和他一样,进退两难了。
“玄德,在为前程担忧?”
刘备苦笑。“诚如使君所言,备如今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本来以为袁胜曹败是件好事,细细想来,真是未必呢。”
刘表深有同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如果曹操胜了,将来肯定也会召他入朝。但曹操实力弱,就算在官渡击败袁绍,也没那么快平定北方,说不定还会被袁绍反败为胜。
如果是那样的话,他至少还有五六年时间可用。
有五六年,他完全可以平定江南之乱,甚至顺江而下,直取江东。
孙策已死,孙权年幼,不堪一击。
有了江东,将来不管是袁绍取胜,又或者是曹操取胜,来攻荆州,他就算不敌,也可以退守江南。
现在么,袁绍来势汹汹,他根本无路可退。
刘表拍拍刘备的肩膀,安慰道:“你曾举袁显思为茂才,又曾奉袁本初之命经略豫州,想来他父子不会亏待你。”
刘备苦笑。“使君说得不错,我的确曾举袁显思为茂才,也曾奉大将军之命经略豫州,可惜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大将军坐拥七州,半有天下,哪里还会记得那点小事。”
“再不济,你也可以回幽州嘛,比我强多了。”
“也许吧。”刘备一声长叹。“原本想随使君骥尾,争个前程,看荆州俊杰这般模样,怕是也没什么指望了。备蒙使君收留,未能报效,实在惭愧,就此拜别。”
刘表笑着挥挥手,与刘备告别。
他对刘备也不是完全信任,但事已至此,说这些都没有意义了。
好聚好散吧。
——
刘备出了州牧府,赵云牵过马来,简雍、孙乾也围了过来,焦急地看着刘备。
“玄德,如何?”简雍问道。
刘备摇摇头,不说话,示意他们上马,先回住处再说。
简雍等人虽然着急,却也不好催问,只得上马,簇拥着刘备出城,直奔汉水渡口,准备渡河。
他们到荆州几个月了,刘表将他们安排在新野,不准他们的人马渡过汉水,进入襄阳。这次为了会议,他才带着赵云和几十骑渡过汉水,进入襄阳城。
一路上,刘备都没说话,脸色阴得像要滴水一般。
简雍、孙乾见了,也不说话,只是叹息。
其实看到蔡瑁、蒯越等人出府的脸色,他们就知道荆州人心已散,刘表离开荆州已成定局,刘备这个寄寓客更是无从说起。
至于是回袁绍麾下,还是去别的地方,就要看刘备是怎么想的了。
船在汉水中央时,刘备突然说了一句。“子龙,冀北人支持谁?”
赵云一时没反应过来,不解地看着刘备。
刘备又道:“当初你我在幽州相遇时,我就想问你,你为何不去投袁本初,反而投了公孙伯珪?”
赵云明白了,轻笑一声。“公孙伯珪也问过同样的问题。”
“我知道,但我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推脱之言。”
赵云想了想。“冀州也分南北的。在冀南人眼中,冀北和幽州差不多,胡汉杂居,不知礼义,行同禽兽,不配与士人为伍。如果家中出过二千石,或者富有资财,有自己的部曲,如张儁义的大戟士一般,或许能有一席之地。至于我们这样的寒门,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刘备若有所思。“牵子经(牵招)似乎也这么说过。”
简雍说道:“玄德,你不回大将军麾下?”
刘备苦笑。“大将军虽胜,但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之势已成。我现在回大将军麾下,势必被归于袁谭一党。可是支持袁谭的都是些什么人,你也看到了,他们哪里会看得上我。就算一时有用,将来也会被他们抛弃的。与其如此,不如避得远些。”
赵云说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将军饱受袁公路相争之苦,如今殷鉴不远,又要使二子相争,的确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与其夹在其中,不如回涿郡,依附袁显雍,安稳度日。”
刘备欲言又止。
他是有这想法,但是不甘心。
回幽州容易,再想出人头地,可就难了。
难道奔波十余年,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
“何不去益州?”孙乾突然说道。“袁氏代汉之心昭然,刚刚平定中原,就迫不及待的召汉室宗亲入朝,益州刘璋想来也是如此。益州不是荆州,有地利可用,刘璋不会俯首听命的。”
刘备转头看看孙乾,迟疑了片刻。“公佑,你去益州看看?”
“喏。”
简雍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赞成子龙的意见。益州虽有地利,刘璋却非明主,或可割据一时,终究不是袁氏的对手。与其如此,不如回幽州,托付袁显雍,求个安稳。我等人到中年,也该安家立业了。”
刘备点头说道:“宪和,我不是决定去益州,而是做些准备。这样吧,你回幽州看看,试试袁显雍的语气,看他愿不愿意收留我等。”
简雍点头答应。
傍晚时分,一行人回了新野。刚刚进城,糜竺就迎了过来,满脸喜色的拉住刘备手臂,连声说道:“玄德,好消息,好消息。”
刘备不解其意,跟着糜竺进了门。“什么好消息?”
“天子见袁氏势大,有意避居辽东,延续刘汉血脉,使孔文举去幽州,劝袁显雍合作。如今袁显雍无人可用,孔文举作书来,希望玄德回幽州,共襄大业。”
喜欢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