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织锦”试验田中的铁藤堡以其生机勃勃的姿态,昭示着生物灵纹学那充满无限潜力的未来时,在格物院那更深层、守卫更为森严的核心禁区内,另一个关乎联盟命运走向的、更为基础且迫切的难题——“星轨计划”的能源核心,即“灵核”的困境,却依旧如同永恒的冰封,凝固着所有参与者的心脏。阿拉克的知识宝库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超越时代的推进器蓝图,甚至给出了能量核心的理论模型,但那模型所需的能量密度、稳定性以及近乎“永恒”的续航能力,远非目前联盟任何已知的灵石熔炉、灵能聚合阵列乃至最激进的生命能量抽取方案所能企及。那似乎是一个属于更高层级文明的科技造物,与有莘氏联盟现有的技术能力之间,横亘着一条令人绝望的代际鸿沟。
然而,就在这似乎无解的能源困局中,一缕极其微弱、却带着本源气息的曙光,竟从联盟最为古老、最为珍贵、也最为神秘的根基之处——那被视为文明图腾与力量源泉的“共鸣之石”本身,悄然透射出来。这线希望的出现,并非源于有计划的攻关,而是一次极其偶然、却又蕴含着某种必然的发现。
那是在一次例行的、但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针对共鸣之石自身能量场长期稳定性的周期性监测中。主持监测的是玄明,他对能量本质的敏锐感知无人能及;格物院院长启则负责操作和维护那些为此项任务特制的、极其精密的灵能感应与记录装置。他们像往常一样,全神贯注地捕捉着共鸣之石那宏大而平稳的能量脉搏,记录着那如同宇宙呼吸般悠长而规律的波动。
就在监测持续了数个时辰,进入能量波动的某个看似平缓的“低谷”期时,玄明那紧闭的双眸猛然睁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锐芒。他示意启立刻调整感应装置的灵敏度至极限,聚焦于能量场最表层的微观结构。在那一瞬间,在能量潮汐回落至最低点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短暂刹那,玄明以其超凡的灵觉,“看”到共鸣之石那原本浑然一体、坚不可摧的能量结构,在最外层某些极其微小的区域,竟然出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近乎“分层”或“剥离”的迹象!就像平静湖面在特定风向和温度下,表面会泛起几乎看不见的、独立于深层水流的细微涟漪。这种现象转瞬即逝,随着能量潮汐的再次上涨而迅速弥合,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玄明和启都确信自己捕捉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个发现让他们在震惊之余,冒出了一个极其大胆、近乎亵渎、却又带着致命诱惑力的想法:既然共鸣之石的能量结构在特定条件下会自然出现这种微弱的“分层”迹象,那么,是否意味着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物理和能量层面都不可分割的整体?能否利用这种自然规律,在绝对可控、确保母体安全的前提下,从这伟大的基石之上,“安全地”分离出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或许只有米粒甚至沙砾大小——作为研究“灵核”能量本质的、独一无二的活体样本?甚至……再进一步幻想,这一小片碎片,是否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那翱翔星海的“观星之眼”真正的、跳动不息的能量核心?
这个想法甫一提出,连他们自己都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仿佛触碰了某种神圣的禁忌。共鸣之石,是联盟团结的象征,是灵能复苏的源头,是历经浩劫后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石。任何试图“损伤”它的行为,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能量层面,在传统观念中都无异于叛族大罪。万一操作过程中出现哪怕最微小的失误,导致共鸣之石的能量结构失衡、局部受损,甚至引发整个能量场的崩溃……那后果,将是整个有莘氏联盟都无法承受的灭顶之灾,他们二人将成为千古罪人。
然而,星轨计划的停滞,材料学的困境,以及那遥望星空的梦想,都在鞭策着他们。不冒险,或许就意味着永远被束缚在大地之上。在极度的矛盾与挣扎中,他们将这个发现和那个大胆的设想,以最高密级的形式,呈报给了苍澜酋长与联盟长老会。
意料之中的,最高决策层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保守派长老声色俱厉地斥责这是“玩火自焚”,是对祖先和联盟根基的背叛。而以苍澜酋长和少数眼光长远的代表,则看到了那渺茫希望背后可能蕴含的、突破文明瓶颈的巨大机遇。争论持续了数日,最终,在玄明和启提交了详尽的风险评估报告(尽管他们自己也无法完全保证成功)和无数次模拟推演数据后,苍澜酋长力排众议,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和对未来的责任感,签署了最高授权令,批准进行这次代号为“微光”的分离实验,但附加了极其严苛的条件:必须在绝对保密、绝对安全、万全准备下进行;一旦发现任何失控迹象,必须立刻终止;玄明和启作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全部后果。
授权下达,压力如山。接下来的日子,格物院最核心的实验室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堡垒。所有参与准备工作的人员都经过了最严格的审查。启亲自监督,动用库存中最纯净的灵玉,由技艺最精湛的灵匠,打造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金属成分的精密工具——包括镊子、探针和承托平台,其上刻画满了稳定、安抚、引导和隔绝能量波动的复合灵纹,力求将对共鸣之石的干扰降到最低。玄明则调整自身状态,将灵识磨砺至最巅峰,准备承担那最关键的、在能量层面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职责。
分离地点,就设在共鸣之石所在的圣殿旁特意搭建的、布设了多重隔绝和稳定灵纹的静室内。除了玄明、启和少数几名核心助手,无人知晓这里即将进行一场关乎联盟命运的“手术”。
日子选定在共鸣之石能量波动周期中,预测将达到最平稳、最“低谷”状态的时刻。静室内,光线被调节得柔和而稳定,空气仿佛凝固。巨大的共鸣之石悬浮在中央基座上,散发着温和而永恒的光芒。启穿着特制的防干扰服,双手稳如磐石,操控着那套灵玉工具,将其缓缓靠近共鸣之石表面。他没有直接接触,工具在距离石体表面尚有寸许时便停下,其上刻画的灵纹开始发出柔和的光芒,与共鸣之石的能量场建立极其微弱的连接。
玄明则盘坐在不远处,双目微阖,整个人的精神已高度集中,全部灵识如同最纤细的触须,延伸而出,与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与共鸣之石那个被选定的、位于能量结构最“边缘”地带、一个仅有芝麻粒大小的天然微小凸起,建立了深层的链接。他需要感知其内部能量的每一丝流动,把握那转瞬即逝的“分层”契机。
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息都如同一个纪元。静室内鸦雀无声,只有灵纹运转时那低不可闻的、如同蜂鸣般的嗡响,以及人们极力压抑却依旧粗重可闻的呼吸声。启的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沿着鬓角滑落,他却不敢抬手去擦,全部的意志都集中在保持双手的绝对稳定和对工具能量的精准微调上。汗水同样浸湿了玄明背后的衣袍,他的眉头微蹙,显然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负荷。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预定的能量“低谷”期即将到来。玄明的灵识捕捉到了共鸣之石能量场那极其细微的、如同退潮般的收缩感。就是现在!
“引导开始……”玄明以意念传递信息,声音直接在启的脑海中响起,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启依照无数次模拟演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极其缓慢、轻柔地调整着工具输出的灵能频率和强度。那灵能如同最柔和的手指,抚过那微小凸起与母体连接的能量“脐带”。玄明的灵识则如同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那微观的能量层面,不是强行切割,而是顺应着那自然出现的“分层”趋势,加以极其细微的放大和引导。
这是一种在刀尖上跳舞的行为,是在与整个共鸣之石的宏大能量场进行一场无声的、极度危险的博弈。任何一丝过度的力量,任何一点频率的偏差,都可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无法预料的能量涟漪,甚至引发链式崩溃。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目光死死地盯着那个微小的凸起。只见那凸起开始散发出与母体略微不同的、更加内敛的光芒,其与母体连接处的能量光华,正在以一种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缓缓地、缓缓地变得稀薄、透明……
仿佛过去了千万年,又仿佛只是一瞬。
终于,在所有人的凝视下,那芝麻粒大小的晶体凸起,周身光芒极其柔和地一闪,其与巨大共鸣之石母体之间最后一丝能量连接,如同成熟的果实脱离枝头般,自然而又决然地断开了。
它没有坠落,而是被周围那精心布置的稳定灵纹场轻轻地托举着,静静地悬浮在了半空之中,散发着一种与母体同源、却微弱了无数倍、更加内敛而纯净的柔和光芒。它像一颗微缩的、沉睡中的恒星心脏,虽然渺小,却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本源性的力量与活性。
成功了!
短暂的死寂之后,压抑已久的、带着难以置信的狂喜的喘息声,在静室内此起彼伏地响起。启几乎虚脱,强撑着用那灵玉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那枚悬浮的“共鸣石碎片”转移至早已准备好的、内部刻满滋养和稳定灵纹的纯净玉盒之中。
玄明也缓缓睁开了眼睛,脸色苍白,眼神中却充满了疲惫后的极度兴奋与震撼。他走到玉盒旁,凝视着盒中那如同星尘般微小的光芒,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轻声说道,仿佛怕惊扰了这新生的奇迹:
“它……或许真的能成为‘观星之眼’的心脏,那翱翔于星海之间的、真正跳动不息的心脏。”
这枚“共鸣石碎片”的成功分离,其意义远超一次技术实验的成功。它证明了联盟最神圣的根基并非不可触及,在极致的小心与智慧的引导下,可以与之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碎片虽然能量强度远不如母体那浩瀚如海的力量,但其能量的纯净度、几乎完美的稳定性,以及那种独特的、仿佛拥有自身生命节律的“活性”,都远超他们以往制造或发现过的任何灵石、能量结晶。它就像一把钥匙,一把可能打开“灵核”终极奥秘的钥匙。
然而,希望虽已出现,前路却依旧漫长而布满荆棘。这枚碎片太小了,其蕴含的能量相对于推动“观星之眼”突破引力、驰骋星海的巨大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他们需要深入研究它,理解其能量产生、存储、释放的内在机制,理解那种独特“活性”的本质,才有可能找到复制、放大其效果,或者以其为蓝本,创造出真正堪用的“人工灵核”的方法。探索的能量之心已然初现轮廓,但如何让它强大到足以支撑起一个文明的星空梦想,仍是横亘在格物院和整个联盟面前,一座需要全力以赴去攀登的、新的险峻高峰。
喜欢天启之石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天启之石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