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们都得再跑快一点了。”
她轻声说,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那三个已经暗自“卷”起来的男人。
伊桑的电话像一剂强心针,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团队与世界最顶尖水平的差距与追赶的可能!
苏想综合伊桑的思路和团队现有基础,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星图1.5”架构升级方案。
然而,这个方案对硬件工艺和底层软件生态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就在苏想准备带领团队迎接这项新挑战时……
专家评审团要来?
这次评审规格极高!
由国内计算机学界泰斗、多位院士和部委资深技术官员组成,其考察结果将直接影响【星图】未来的命运。
李泽川动用了所有关系,也只打听到评审团名单上有几位是吴冬明工程师的旧识,观点偏保守。
形势不容乐观!
“怕什么!咱们用【星图一号】实打实的性能说话!”
周炽摩拳擦掌,对自己团队亲手打造的机器充满信心。
陈知行则更为谨慎:
“性能是基础,但如何向这些习惯了传统范式的专家,清晰阐述我们架构的优势和潜力,同样关键。
尤其是苏想你提出的那个1.5方案,概念太新,他们未必能理解,甚至可能被视为好高骛远。”
苏想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她知道陈知行的担忧有道理。
向一群习惯了冯·诺依曼体系的人解释类脑计算,如同向农耕时代的人描述互联网。
评审日当天,研究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星图一号】原型机擦得锃亮,在实验室中央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团队成员们穿着整齐的白大褂,神情肃穆。
评审团一行十余人,在相关领导陪同下步入实验室。
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正是计算机学界德高望重的宋院士。
他目光扫过实验室,在看到那台体积相对“小巧”的原型机时,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汇报由苏想主讲!
她站在演示屏前,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从最基本的计算需求演变讲起,
结合国防研究所那个成功案例的数据对比,清晰地阐述了现有架构的瓶颈和【星图】分布式异步并行的解决思路。
她的讲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连团队里实习生都能听懂大半。
评审专家们大多听得认真,不时低头记录。
然而,当苏想提及下一步的【星图1.5】构想,涉及到伊桑启发的那套非线性拓扑场论动态调整模型时,会场出现了明显的骚动。
“苏博士,”
一位戴着厚眼镜、来自某重点高校的专家忍不住打断,语气带着质疑,
“你描述的这套机制,听起来很美妙,但数学基础是否牢固?
工程上如何实现?这会不会是为了复杂而复杂?
我们搞科研,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现场气氛瞬间凝滞。
周炽气得脸都红了,陈知行眉头紧锁,李泽川眼神微冷。
苏想却并未动怒。
她看向那位专家,语气平和却带着强大的自信:
“王教授,您的问题很好。
数学上,相关的拓扑场论在物理领域已有成熟应用,我们正在做的是将其迁移并适配到计算领域,初步的数学证明已经完成草稿。”
她示意陈知行将一叠厚厚的演算草稿投影出来。
“至于工程实现,”
她走到【星图一号】旁边,轻轻拍了拍机身,
“这台上一个被质疑工程上无法实现的原型机,已经稳定运行了超过两千小时,成功处理了多项实际任务。
1.5方案确实挑战更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科技创新,有时候需要一点【标新立异】的勇气,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吃别人的剩菜剩饭。”
她的话语清晰有力,既回应了质疑,也表明了态度。
宋院士一直沉默地听着,此时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带着洞察力:
“苏博士,我理解你对新技术的热情。
但是,国家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确保投入能够产出切实的、可靠的成果。
你的1.5方案,风险很高。”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这是来自最高权威的质疑。
苏想深吸一口气,迎向宋院士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
“宋院士,我无法百分百保证1.5一定能成功。
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星图】团队会竭尽全力,用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成本去验证它的可行性。
如果失败,我们承担所有责任,并退回现有架构继续深耕。但如果成功,”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或许就能为国家,在下一代计算技术的竞争中,抢下一个至关重要的先手棋。
这个风险,我认为值得冒!”
她没有祈求,没有辩解,只是平静地陈述利弊与决心。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
评审专家们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有着惊人魄力和远见的女子,神色各异。
宋院士凝视了她许久,浑浊的眼底似乎有光芒闪动。
他终于缓缓点了点头,没有表态,只是说:
“继续吧,看看你们的演示数据。”
评审在有惊无险中结束,结果需等待后续讨论。
但苏想在评审会上的表现,尤其是面对权威质疑时展现出的自信与远见,给多位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就在评审团离开后第二天!
陈知行通过特殊渠道截获了一份正在小范围流传的内部报告草案,该草案由评审团中某位保守派专家主导撰写。
核心论调竟是建议:
暂停对【星图】等高风险前沿项目的直接资源倾斜,转而支持【飞鹤】等基于成熟技术的优化路线。
与此同时,李泽川也收到风声,之前那个日本归国的【飞鹤】团队,正在积极游说,试图将他们与银河-II的“深度合作”包装成国家项目。
明枪暗箭,接踵而至。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