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带着寒意,卷起满地金黄的梧桐叶。阿桂一岁十个月了,个子蹿高了一截,说话更加流利,而最显着的变化是,他进入了“十万个为什么”阶段。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爆炸性的好奇心,问题像泡泡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妈妈,叶子为什么掉下来?”阿桂举着一片梧桐叶,仰着小脸问。
“因为秋天到了,大树要睡了了,叶子就要离开树枝。”苏晚晴蹲下身,耐心解释。
“大树为什么睡觉?”
“它累了呀,休息一下,明年春天才能长出新的叶子。”
“春天为什么长新叶子?”
“因为天气暖和了,大树睡醒了呀。”
“天气为什么变暖和?”
问题一环套一环,无穷无尽。苏晚晴常常被问得词穷,只好求助地看向林凡。林凡便会接过去,用更简单形象的方式解释。有时实在答不上来,就老实说:“这个爸爸也不知道,我们一起看书找答案好不好?”阿桂便会郑重其事地点头,拉着爸爸的手去书房。
他的问题天马行空,充满童真。看到林凡刮胡子,他会问:“爸爸,为什么胡子长出来?疼不疼?” 林凡解释:“胡子是爸爸的毛发,就像阿桂的头发一样,长出来不疼。”阿桂摸摸自己的下巴,若有所思:“阿桂没有胡子,因为阿桂是小朋友。”
下雨了,阿桂趴在窗台上看雨滴滑落,问:“雨为什么一直下?是天公公哭了吗?” 苏晚晴搂着他:“不是哦,是云朵里的水宝宝太多了,挤不下,就跳下来玩了。”阿桂信以为真,对着窗外喊:“水宝宝,慢点跳,摔疼疼!”
甚至开始对生命现象产生好奇。看到院子里死掉的小虫子,他会难过地问:“虫虫为什么不动了?它睡着了吗?” 林凡会温和地告诉他:“虫虫的生命结束了,它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阿桂似懂非懂,但会小心翼翼地把虫子埋进土里,小声说:“虫虫,好好睡觉。”
“为什么”也应用到了人际交往中。看到楚月穿警服,他问:“干妈为什么抓坏蛋?”楚月蹲下来,一脸正气:“因为干妈要保护像阿桂一样的好孩子呀!”阿桂立刻挺起小胸脯:“阿桂是好孩子!” 看到秦雪见摆弄草药,他问:“秦姨姨为什么让草草苦?”秦雪见笑着解释:“有些苦是为了治病呀,就像阿桂生病要喝药药一样。”阿桂皱着小脸,仿佛回忆起了药的滋味。
最让林凡和苏晚晴招架不住的,是关于“奶奶”的问题。
“奶奶为什么坐椅子?(轮椅)”
“奶奶的腿腿累了,需要椅子帮忙。”
“奶奶为什么不像妈妈一样说话?”
“奶奶生病了,说话很累,但她能听见阿桂说话,心里可高兴了。”
“奶奶什么时候能好?和阿桂一起跑跑?”
这个问题让夫妻俩心里一酸。林凡把儿子抱起来,看着他的眼睛:“我们一起帮奶奶,慢慢好起来,好不好?阿桂多和奶奶说话,多陪奶奶,奶奶就好得快。”阿桂重重点头,从此去阳光房“陪”奶奶更勤快了,小嘴叭叭地不停“汇报”自己的新发现,虽然奶奶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微笑着。
这个“为什么”阶段,虽然有时让人疲于应付,却也带来了无数乐趣和惊喜。它迫使大人们放慢脚步,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这个熟悉的世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林凡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下阿桂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和他们绞尽脑汁想出的答案,这成了他们家独特的“育儿百科”。
周末,星光社的朋友们来聚会,阿桂成了“问题发射器”。
“周爷爷,锅锅为什么唱歌?(炒菜声)”
“叶姨姨,星星为什么眨眼睛?”
“杰叔叔,泥巴为什么变硬硬?(陶土烧制)”
大家被问得哈哈大笑,又都觉得有趣,纷纷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认真回答。小院充满了阿桂的“为什么”和大人们耐心的解答声,热闹又温馨。
林母总是最安静的听众。她坐在轮椅上,沐浴在秋日暖阳里,目光追随着满场飞的孙儿,听着他稚嫩的提问和大人们温和的回应,嘴角始终带着浅浅的、满足的微笑。有时,阿桂会跑到她面前,举着新捡的石头或者树叶,问:“奶奶,你看,为什么花花(叶脉)?”林母会极其缓慢地抬起手,轻轻摸摸那叶子,再摸摸孙儿的脸。那一刻,无声胜有声。
夜幕降临,阿桂在林凡的故事声中沉沉睡去,问题事件暂时告一段落。苏晚晴整理着被阿桂“轰炸”了一天的客厅,对林凡笑道:“有时候真希望他慢点问,我这脑子都快跟不上了。”
林凡搂住她的肩:“这说明他在思考,在学习。这是好事。”他看向儿子安静的睡颜,“等他再大点,问题会更难。我们得一直学,才能跟上他的脚步。”
窗外,秋风依旧,月凉如水。屋里,孩子的呼吸均匀,妻子的依靠温暖。阿桂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他探索世界的脚印,虽然琐碎,却充满生命力。陪伴他寻找答案的过程,辛苦,却也是为人父母最宝贵的修行。成长,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问答中,悄然发生。
喜欢林凡的都市传奇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林凡的都市传奇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