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林越踩着露水浸湿的石阶向上走去。重返现代已有数年,他依然保持着每日清晨登山的习惯——这是他与孙武隐居时养成的,为了观察地形,也为了在寂静中思考兵法的精义。
今日的寻访带着明确的目的。地方政府正在筹备将《孙子兵法》及相关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林越作为首席顾问,希望找到更多民间传承的实物证据。史料记载,孙武晚年归隐穹窿山,但具体位置始终成谜。他凭着记忆中的方位,向山林深处走去。
“年轻人,这山路可不好走啊。”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越回头,看见一位身着粗布衫、拄着竹杖的老人。老人虽年迈,眼神却清亮,正警惕地打量着他。
林越微笑行礼:“老伯,我是来寻访孙武遗迹的学者。”
老人的神色缓和了些:“哦?现在还记得孙武的人不多了。我姓陈,祖上世代守这山。”他指了指不远处一座简朴的院落,“要不要喝口茶?这山里就我一家。”
陈老的屋子依山而建,陈设简单,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泛黄的《孙武隐居图》。茶香袅袅中,老人打开一个樟木箱子,取出一本用油纸仔细包裹的手抄本。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清代手抄的《孙子兵法》评注。” 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泛黄的纸上墨迹依然清晰,“听祖辈说,我们家从孙武那个时代就住在这山里,一代代传下来个任务——守着兵圣的遗迹,也守着这本书。”
林越接过书,指尖触到纸页的瞬间,心中一震。这评注的笔迹他太熟悉了——正是孙武晚年的字迹风格,虽然经过后世传抄,但那种刚劲中带着从容的气韵未曾改变。
更让他惊讶的是评注的内容。在《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旁,有一段小字批注:“昔与林越论此,彼言‘全胜’非仅指军事,更在人心。商战、外交、治国,皆可化用。其见地之新,令吾深思。”
“老伯,您可知道这位‘林越’是谁?” 林越强压激动,声音有些发颤。
陈老眯起眼睛,露出追忆的神情:“祖上口耳相传,说孙武晚年隐居时,有位异友相伴,善用新奇之法助其修书。此人名唤林越,似从天外而来,言谈举止皆异于常人。”他顿了顿,看着林越,“说来也怪,你方才行礼的姿态,倒有几分像传说中描述的那位异客...”
林越不再犹豫,从背包中取出自己整理的笔记——那是他穿越归来后,凭着记忆记录的与孙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翻开“吴宫教战”一页,讲述孙武如何斩姬立威;又翻到“柏举之战”,描述孙武如何运用“避实击虚”大破楚军。
“...那时孙将军坚持‘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不是要违抗君王,而是要对千万将士的生命负责。” 林越讲述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陈老听得入神,时而惊叹,时而颔首。当林越说到孙武晚年修订兵书时,总爱在茅屋前那棵古松下与他推演战术,老人突然站起身,从柜中取出一卷画轴。
画中正是古松下对弈的两人:一人抚须沉思,眉目间有睥睨天下的气度,正是孙武;另一青年执子沉吟,侧脸与眼前的林越惊人地相似。
“这画...这画是我太爷爷根据祖上描述所绘!” 陈老的声音颤抖着,“原来传说都是真的...你就是画中之人!”
林轻抚画卷,往事如潮水涌来。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孙武时,兵圣将修订好的兵书郑重交到他手中:“此去经年,愿后世知我‘止戈为武’之心。”
“孙将军的心愿,我一直记得。”林越从怀中取出青铜残片——在阳光下,它泛着幽幽青光,“这就是带我穿越时空的媒介。我答应过他,要让《孙子兵法》的智慧在后世传承。”
陈老凝视残片良久,突然深深一揖:“林先生,这本书该由你保管。”他将清代手抄本推到林越面前,“祖训说,若遇真知兵圣心意者,当以传承相托。你从千年之外而来,又为兵圣智慧奔走至今,这份使命,该由你继续下去。”
林越郑重接过。书页翻动间,他仿佛看到时空的另一端,孙武在茅屋中伏案疾书,偶尔抬头望向远方,眼中是对后世的期许。
下山时,夕阳将穹窿山染成金色。林越回头望去,陈老还站在院门前向他挥手,身影在余晖中与山峦融为一体。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孙武的智慧穿越了两千五百年的时空,通过无数像陈老祖先这样的守护者,通过像陈老这样的传承人,如今传递到他的手中。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智慧的火种,在现代社会继续燎原。
青铜残片在口袋中微微发烫,仿佛感应到了他心中的誓言。林越踏着夕阳继续前行,脚步坚定——他不仅要让《孙子兵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让它成为照亮现代人前行的一盏明灯。
正如孙武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这份“察”,在当今时代,有着比战争更广阔的意义。
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请【点赞】,在评论区【留言】,或是【转发】给最懂你的那个人。你的每一个互动,都是这个故事继续生长的光。点击【送礼】,精彩未完待续…
喜欢穿成孙武门徒,我靠孙子兵法狂飙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穿成孙武门徒,我靠孙子兵法狂飙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