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副主任的小动作像梅雨天的潮气,黏腻膈应,却暂时阻挡不了凌云前进的脚步。那间挨着水房的“创作间”被他收拾得勉强能待人了,窗台上的灰尘没了,换上了一盆刘晓不知从哪儿弄来的、蔫头耷脑的绿萝,算是添了点活气。
外面的世界,《精忠报国》的热度还在持续,甚至因为其独特的阳刚气质和家国情怀,被一些中小学选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影响力进一步下沉。汪海之流的杂音虽然没完全消失,但在主流声浪的裹挟下,也掀不起太大风浪。
但凌云心里清楚,靠一首歌吃老本是不行的。文工团内部,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等着看他江郎才尽,或者行差踏错。王副主任的刁难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压力,来自于这骤然成名后的期待,以及……脑海中那浩瀚文明瑰宝库带来的选择困难。
下一个,唱什么?
他坐在吱呀作响的旧椅子上,目光掠过窗外那棵老槐树斑驳的枝干,思绪飘远。他想起了前世,那些漂泊海外的游子,听到乡音时眼中闪烁的泪光;想起了这个世界,文化贫瘠之下,海外侨胞对故土文化那种更深切的渴望与疏离。
一种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乡愁,跨越了时空,萦绕在他心头。
就在这时,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微微闪烁了一下。【音乐瑰宝库】里,一个光点似乎比周围的更亮了些。他的意念触及过去——《我的夏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夏国心……
简单的歌词,平实的旋律,没有《精忠报国》的壮怀激烈,却像一股温润而坚韧的暖流,瞬间包裹了他。这首歌里蕴含的,是远离故土的眷恋,是血脉深处无法割舍的认同,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情感力量。
就是它了!
凌云几乎是瞬间就做出了决定。这首歌,或许没有战歌那般 immediate 的冲击力,但它能触及的灵魂层面,可能更深,更广,尤其是对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
他没有立刻大张旗鼓地录制。王副主任正盯着他,任何“不合规矩”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他利用那间破创作间,反复打磨编曲,决定采用更偏向抒情、以钢琴和弦乐为主基调的编配,突出歌曲中那份深沉的情感。
这一次,他没再找刘晓帮忙借设备,也没动用团里需要复杂审批的录音棚——他知道那大概率会被卡。他动用了张团长特批的、属于他个人的“创作经费”中的一小部分,租用了市区一家口碑不错、但不属于文工团体系的中小型商业录音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着完善好的谱子和编曲思路,去完成了录制。
过程很顺利。当他站在专业的录音麦克风前,唱出“河山只在我梦萦”时,那种游子思乡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甚至不需要刻意调动。录音师是个中年人,听完小样后,沉默了一会儿,摘下耳机,对凌云竖了个大拇指:“这歌……有味道。”
成品出来后,凌云没有通过文工团的官方渠道发布。他选择了几个在海外华侨、留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以个人名义,低调上传了《我的夏国心》的音频。
没有宣传通告,没有热搜预热,就像随手丢进大海的一颗石子。
起初,的确没有立刻激起《精忠报国》那样的滔天巨浪。在国内,一些习惯了凌云“硬汉”风格的听众甚至觉得有点“平淡”。
但变化,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最先是在海外。
某欧洲知名大学的夏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网站,有人在深夜分享了这个链接,附言:“偶然听到,想家了。”
下面跟帖渐渐多了起来。
“哭了,想我外婆了。”
“出来五年了,每次看到国旗都会鼻子酸。”
“这歌词写到我心里去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夏国心’……”
“已转发家族群。”
某个东南亚华人商会的新年团拜会预热视频里,背景音乐悄悄换成了《我的夏国心》。视频里,许多衣着光鲜、事业有成的中年华人,听着音乐,眼神流露出复杂的追忆和感慨。
北美一个历史悠久的华侨同乡会,甚至将这首歌设为了其官网的背景音乐。
这些反馈,如同涓涓细流,一开始并不起眼,但逐渐汇聚,从各个大洲、不同年龄段的华侨群体中弥漫开来。这首歌像一根轻柔却坚韧的丝线,精准地牵动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对故土的思念,对文化的认同,以及那份无论走多远、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改变的“夏国心”。
国内的一些敏锐的媒体和乐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墙外开花”的现象。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首在国内看似“反响平平”的作品,在海外华人圈子里正悄然形成一股暖流。
“凌云新作《我的夏国心》,引发海外游子强烈共鸣!”
“文化认同的力量:一首歌如何连接起全球华人情感?”
“从《精忠报国》到《我的夏国心》,凌云的音乐版图与家国情怀”
报道开始出现,虽然不似之前那般铺天盖地,却更具深度,将凌云和他的作品,放在了文化传播和情感连接的高度。
文工团内部,自然也听到了风声。
张团长拿着几份关于《我的夏国心》在海外反响的内部简报,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对吴政委说:“老吴,看见没?这小子……路子野,心思也深。不声不响,又放了颗卫星。这下,可不仅仅是‘军歌王子’咯。”
吴政委扶了扶眼镜,看着简报上“文化凝聚力”、“情感纽带”等字眼,缓缓点头:“此子,确是可造之材。眼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而王副主任,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脸色铁青。他原本以为凌云憋着劲要搞个大的,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审批、资源上再卡一卡他,没想到对方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绕开了团里的流程,直接在外围打开了局面!而且这次的影响,似乎更“高端”,更“上档次”,直接牵扯到了“海外侨胞”、“文化认同”这些敏感而正面的概念!
他感觉自己蓄力的一拳,又打空了!不仅打空,对方还借此跳到了更高的层面!这种失控的感觉,让他抓狂。
更让他心头发紧的是,他隐约听到风声,文化部那边,似乎有领导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这个年轻人——凌云。
此刻,夏国文化部大楼,某间安静的办公室内。
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办公桌后,仔细阅读着屏幕上的一份舆情汇总报告,标题是《关于歌曲〈我的夏国心〉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引发情感共鸣现象的初步分析》。
他看得很快,但眼神专注,手指偶尔在鼠标上滑动,调出更详细的数据和支持材料。
报告末尾,附带着歌手的简单资料:凌云,东部战区文工团,男,22岁……代表作《精忠报国》、《当那一天来临》、《我的夏国心》……
中年男子的目光在“凌云”这个名字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移动鼠标,在资料末尾点击了一下,选择了一个选项——“加入重点关注名单”。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语气平静无波:“小周,把文工团那个凌云……对,唱《精忠报国》和《我的夏国心》的那个,把他所有的公开资料、作品信息,整理一份详细的档案给我。另外,后续关于他的舆情动态,单独列一个文件夹,定期更新。”
放下电话,他靠在椅背上,目光再次投向屏幕上的那个名字,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凌云……”他低声念了一遍,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窗外,京城已是华灯初上。
一颗新的棋子,似乎在不经意间,已经落在了某些人关注的棋盘上。
而凌云,对此还一无所知。他刚刚结束了一次小范围的内部交流会,走在回那间破创作间的路上,心里盘算着,下一首歌,该轮到“夏国风”登场了。
《青花瓷》的旋律,已在他心中悄然响起。
................................
《我的中国心》: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原唱为张明敏。歌曲抒发了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
喜欢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